文:枯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童年是每个成年人曾经的温馨记忆。儿童时期,懵懂年代,天真浪漫,朝气蓬勃,富有幻想,充满渴望,憧憬未来,天马行空。对万千世界任何一件事物,莫不感到神奇,急于想揭开其中的奥妙;于滚滚红尘中的林林总总,皆是充满期待,跃跃欲试,梦想着快速长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儿童的定义,古今不同,官方和民间各有差异。就拿联合国的保障儿童权利的《儿童权利公约》和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儿童保护法》规定,将“儿童”界定为“18岁以下的任何人”。而在医学界,则将儿童规定为14岁以下作为医学观察年龄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古代,关于儿童的界定并无明确年限,只是在不同阶段,称谓不同:

婴幼时期(0-1岁)。则称为“襁褓”、“婴儿”、“婴孩”襁褓为包裹婴儿的宽带和被子,比如《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人自生至终,大化有四:婴孩也,少壮也,老耄也,死亡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幼儿时期(1-2岁)。则称为“孩提”。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如《老子》:“如婴儿之未孩。”《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幼年时期(7、8岁)。则称“龆龀(tiáo chèn)”、“髫龀之年”、“垂髫”等。“龆龀”指换牙,通“髫”,“髫”指小儿下垂的短发。《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东观汉记·伏湛传》:“龆龀励志,白首不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童时期,也称“黄口”。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淮南子·氾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高诱注:“黄口,幼也。”)。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未成年时期,则泛称“总角”。出自《诗经》,如《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代泛称儿童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男孩十二三岁。也称为“诵诗之年”、“舞勺之年”,十五岁,称为“舞象之年”。二十以下称为“弱冠”;女子十五岁称为“及笄之年”。这些都出自《礼记》,《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女子十年不出,…,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就是古代对儿童时期的大致称谓,然而古人在词语运用上灵活多变,经常是泛泛而谈,并没有确切的时间段。尤其在诗词中,就有多种称谓并存。

有的逐渐变成儿童的代名词。比如女孩儿十二三岁,被称为“豆蔻年华”。出自杜牧《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形容男孩女孩儿童时期亲密无间,则用“青梅竹马”。出自李白的《长干行》: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儿童时期,名称繁多。不少充满了诗情画意和心情寄托,也表达了人们对童年时期的眷恋怀念。

2019/6/2榆木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