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一座城市实力的重要体现。

但地铁这种公共交通工具,大部分情况下是处于亏损运营的状况,大多依靠政府的补贴维持日常运转。

有鉴于此,对于建设地铁这件事,监管机构持比较谨慎的态度,严格限制轨道交通尤其是地铁的建设规模。

能不能建设地铁,在《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中有明确的规定,一般看三个指标,分别是: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和市区常住人口。另外,客运强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在300亿元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在3000亿元以上且市区常住人口在300万人以上的城市,将拥有申报地铁建设的机会。

到2024年3月,包括县级市在内,全国共有53个城市拥有轨道交通,其中大部分线路为地铁。需要说明的是,黄石、淮安、文山、红河和天水等地的有轨电车线路,也纳入了《轨道交通运营数据》。

不考虑这种情况,从市区人口和轨道交通客运量的角度来看,这53座城市的分布是怎样的,是不是市区人口越多,轨道交通客运量越多呢?

我们将轨道交通客运量和市区人口两组数据合并在一起,绘制了一张按照排名分布的图表,用于展示市区人口与客运量的分布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整体分布来看,大部分城市的市区人口和客运量数据,符合市区人口越多、轨道交通客运量越高的分布特点。

少数城市偏离这个趋势,共有三类情况:

一,合肥、宁波、南昌、福州和苏州等地,城区人口较少,但轨道交通客运量较高。

二,淮安、太原、石家庄等地,城区人口较多,但轨道交通客运量较低。

三,济南和东莞,偏离趋势线更为明显,即相对于其他城市而言,这两地的城区人口虽然多,但轨道交通客运量却非常不理想。

济南的情况,应该与当地的地质有关,限制了地铁这种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到2024年4月,拥有855万市区人口的济南,仅有3条地铁线。

东莞的情况,应该与当地比较发达的制造业有关。制造企业,不需要员工跨区域流动,像牛马一样吃住在工厂,可以减少通勤对生产的影响,能够最大化发挥人口红利。

到2024年4月,夹在广州和深圳这两座一线城市的东莞,仅有一条地铁线,人送外号:一线城市

按照这个标准,在市区人口和客运量排名靠后的济南,应该获得一个三线城市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