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图虫创意 陈小羊

制图|李馨宇

公元前126年的夏天,城门外人声鼎沸。

衣衫褴褛的张骞一瘸一拐地带着他的妻子和随从,终于回到了长安。没有人知道他们这一路上的艰险。大漠戈壁,飞沙走石,热浪滚滚;葱岭雪山,高如屋脊,寒风刺骨。

此时距离他出使那天,已经过去了十三年。

跟随他一起回来的,还有关于西域的情报。让汉武帝大失所望的是,联合月氏国一起对抗匈奴的计划还没有开始,就已经宣告失败了。

张骞口中所描绘的那个西域世界,汉武帝听得入了迷。皑皑的雪山,宽广的草甸,荒凉的沙漠,那里的风土人情和高大的汗血宝马,是那么让刘彻神往。同时也让他知道了,除了汉帝国以外的西方,还有更为广阔的国家。

经过这次彻夜长谈,一张打通中西要道的宏伟蓝图,已经在他的心中缓缓展开。

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风景如画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爱给网

此间谈话的内容,无意间被一个在宫中的少年听到。这个少年可非同一般,他将会成为汉武帝打开西域大门的钥匙。五年过后,世人皆会记住他的名字。

霍去病,这个年仅二十岁的骠骑将军,将会在中国的军事历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勇冠三军,封狼居胥!

轻而易举地踏平西域,肃清河西走廊的劲敌。而关于兰州城的故事,也正是在此时,悄然登场......

01/

农耕与游牧

故事的起点大约在6500万年以前。此时,向北远航的印度洋板块开始拼命挤压亚欧大陆。这一挤,不得了

不仅挤出来一个青藏高原祁连山脉,还挤出了两个生活习俗截然不同的民族——农耕与游牧。

400毫米降雨等分线又是游牧与农耕的分界线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黑河—腾冲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又被称作胡焕庸线(详见侠客地理2023-10-29)

制图:李馨宇

400毫米降雨量等分线,是农耕和游牧文明的自然边疆。

南方的农耕文明天生善于与自然共处,修筑圩田,开凿运河,整治水患。在没有战争和天灾的年代,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而北方的游牧文明却恰恰相反。他们逐水草迁徙,居无定所。哪里有青草,他们就把蒙古包安置在哪里。水草富足时烤牛羊肉、喝牛羊奶,但贫苦时,就只能饥一顿饱一顿。他们都骑在马背上,并且非常擅长射箭和长途奔袭,所以机动性非常强。

一但抓住机会,北方的游牧民族就会向着降雨充足的南方地区扩张侵略。为了抵御他们的进攻,农耕民族因此修筑起了万里长城。

明代金山岭长城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爱给网

在历史上,农耕和游牧的对抗与融合持续了几千年之久。

几乎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一个强劲而有力的游牧对手,可以与中原王朝掰一掰手腕,在西汉时期也不例外

古代疆域变化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中国历代疆域变化 第十二版》

在汉朝建立初期,北方的匈奴势力非常强大。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其疆域东至辽河,西到葱岭,南起长城,北至贝加尔湖,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

在秦末汉初时,由于连年战乱,汉帝国国力衰弱,只能实施绥靖政策向匈奴投降,和亲,每年缴纳大量的贡品。但尽管如此,匈奴依旧经常侵犯汉朝的领土。

直到汉武帝即位。经过前几代统治者的休养生息,汉朝的国力已经相当厚实。当他再面对匈奴无休止的索取时,决心改变这一屈辱的现状。

农耕与游牧之间,一场大战正在悄悄酝酿

在开战前夕,他得到了一条极为重要的情报。西域的月氏国与匈奴有着不共戴天之仇。深谙合纵连横之道的汉武帝明白,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公元前139年,张骞接受命令,开始了西行寻找大月氏的旅程。在“凿空”西域之后,未能成功说服月氏国的首领,最终无功而返。

张骞出使西域雕像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制图:李馨宇

图源:爱给网

02/

固若金汤之城

然而对于历史而言,张骞的西行无疑是成功的。正是因为他的这次出使,汉武帝更加坚定了西征匈奴的经略。

如果张骞所描述的康居(古代位于新疆和中亚之间的国家)、大夏(位于阿富汗)、大秦(古罗马)、安息(帕提亚帝国)等国家真的存在,那么打通河西走廊,便是打通西域世界的大门!

从战略意义来说,汉朝西部的战略纵深非常有限。打通河西走廊,不仅可以延长纵深,还可以切断羌人与匈奴之间的联系,防止他们合围汉国。

放到十三年前,汉武帝想攻打河西匈奴,只是为了一雪前耻,解一时之气。但从现在来看,征伐河西,已经是势在必为。这一战,不仅是尊严之战,更是国运之战!

西汉局势图 ▼

(河西走廊两边皆是高山,在地理上隔绝匈奴与羌人

是一座天然的走廊式通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古代行政边界仅作示图参考。

制图:李馨宇

四年过后,刘彻在雍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狩猎活动,并改国号为元狩。“狩”在古代有征伐之意,其中用意不言而喻。在第二年的春天,汉武帝下令霍去病率领万骑,自陇西出塞进攻河西。

少年将军快马扬鞭,一骑当先。杀伐果断,出其不意的战术总能制敌于无形。由此一战成名,歼敌过万,轻取众多敌方首领,光是受降的匈奴士兵就有4万余众。两次河西之战大胜而归,从此奠定了汉王朝在河西的掌控权。

兰州的霍去病雕像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制图:李馨宇 图源/网络

就在霍去病冲向前线浴血厮杀的同时,汉朝的将军李息也接到一个命令:在黄河水南岸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点,作为汉帝国攻守兼备的大型要塞和通行的军事渡口

李息沿着黄河河道寻找,走了将近一个多月,才终于选定了一片开阔的河谷地带。当时没人知道李息究竟为什么会选择在这里作为要塞的选址。

这座城池,在后世被人们称作“金城”。史学家认为,这是因为人们希望它固若金汤,永远不被敌人占领

700多年过后,曾经的宿敌匈奴早已随流沙远遁,然而金城却在朝代的更替中保存了下来。并且由当初的军事要塞,变成了一座繁华的城镇。每年的春天,城南的皋兰山上总是开满了兰花,彷佛是曾经的那些戍边将士,屹立在高高的山顶上远眺故关,守护着边塞的安全。

于是,它给人们留下来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兰州。

晨雾中的兰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包图网

这就是兰州城最开始的职责:黄河以南的重要渡口,抵御匈奴的军事基地,汉帝国以西的最后提防

03/

绝非偶然的建造

兰州能建成在此,绝非偶然。

从地势上来看,兰州位于陇右高原的最西部。黄河水在青藏高原汇聚,借助山地间的狭缝,汹涌而来,奋力切割,在数百万年的冲刷和沉积下塑造出一连串壮观的河谷平原,为兰州城的出现塑造好了地基。“两山夹一盆”的奇特地貌,赋予了它易守难攻之势。

请横屏观看

兰州城地势图 ▼

(黄河冲刷出的两山夹一谷的地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制图:李馨宇

宽阔的黄河让兰州在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下仍无缺水之虞,使之依然成为了农牧并重之地。因此早在几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聚居在这片土地上。

黄河水塑造出的地形,让它有了充分的先决条件。

黄河穿城而过的兰州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包图网

在兰州城内,黄河北岸最为狭窄处位于白塔山南麓的黄河渡口,山与河之间,宽度不及百米,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魄,名曰:金城关”。

西汉时霍去病出征西域、唐朝时玄奘取经天竺、元朝时吐蕃会盟和谈,清朝时左宗棠收复新疆,皆过此关。

千百年来,金城关拆了又建,毁了又修,地址早已变迁。多少英雄豪杰往事都在黄河水中流淌而过,似乎都在述说这座城关的过往。

那为何他们都由兰州经过?

兰州地理位置图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制图:李馨宇

从地图上看,兰州恰处在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沿着湟水和唐古拉山脉可以直达西藏,往北可以直上蒙古高原。西端的青海,东方的陕西,南方的四川,东北的宁夏,都可以做到朝发夕至。

如果站在西汉时的视角来考量,想要直达西域的中亚、西亚和欧洲。从青藏高原沿着柴达木盆地进入,翻山越岭,路途遥远,且有羌人控制,并不是最佳的选择。

从祁连山脉以北的河西走廊进入,宽阔平坦,路程较短,依旧要忍受北方沙漠吹来的风沙和匈奴的侵扰。但不管从哪条道路走,兰州都将会是必经之路。

兰州地理位置示意图 ▼

(地处三大高原交接之处,扼守河西走廊关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制图:李馨宇

扼守南北之要冲,掌控东西之咽喉的地理位置,让兰州成为了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

04/

绝非偶然的建树

绝非偶然的建造,注定了它绝非偶然的建树。

2000多年过后,兰州不负众望,成为了中国内地通往西部最大的中转站城市。陇海线、兰新线、兰青线、包兰线等14个方向的铁路在这里交汇。

南来北往的人们总是在这里停留伫足。或登上皋兰山,或漫步在黄河边,手中点燃一根苦涩的兰州烟,留下一点关于这座城市的时代记忆。

歇息片刻,又再次踏上新的旅程。

行驶在大西北荒漠中的火车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包图网

不仅如此,我国西部军区的陆军机关就驻扎在兰州......它作为连接西域的交通枢纽军事重镇,在两千多年时间里竟然没有发生过任何改变。

这一切的缘由,还要从一条贸易商路的诞生说起.....

丝绸之路上的骆驼商队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包图网

河西之战两年过后,也就是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再次大败匈奴于漠南,并且在匈奴人的圣山——狼居胥山封禅,大挫匈奴锐气。《史记》中记载虽然只用了寥寥几句:“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但却足以见其战功显赫。

同样也是这一年,汉武帝再任张骞作为中郎将,率300多名随员第二次出使西域,携带金币丝帛等财物数千巨万,劝说西域诸国与汉联合,使他们成为汉王朝之外臣,联合对抗匈奴。众国见汉朝如此强大,莫不与之交好。

从此过后的两千多年时间里,络绎不绝的商队,求真问禅的僧人,联络友谊的使臣,慕名而来的诗人,都开始相继奔波游走于这条贯穿中西的丝绸之路。

驼铃声和马蹄声,昼夜不停地回饷在戈壁与大漠之间。

敦煌石窟中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壁画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汉人、羌人、回族人、藏族人.....

草原上的蒙古人、中东地区的阿富汗人、甚至是欧洲的罗马人,他们都因为贸易或者其他的原因,汇聚定居于包括兰州在内的丝绸之路沿途城市。

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讲着着不通的语言,文化习惯也有着天差地别的差距,但“求同存异”似乎已经成为了他们的共识。

在隋唐时期,河西走廊上曾经作为军事据点的沿途的要塞,在经济刺作用下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了丝路上商人的聚居地。其中就包括敦煌、酒泉、张掖、武威、以及兰州。

《资质通鉴》中有记载:

天宝十二年,中国盛强,天下称富庶者无出陇右”。

“陇右” 指的便是包括兰州在内的黄土高原西部地区。

丝路上各族人民所居住的中国沿途城市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当然,丝绸之路给兰州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发展还有文化上的融合。

兰州白塔山西麓的碑刻林立,汉文、西夏文(羌语)、藏文、蒙古文、八思巴文(古藏文字),文字种类极多,如同大西北的浩瀚星空。似乎在我们展示当年丝路上的繁华。

兰州碑林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除了文字,不同地区的商人,还带来了不同的宗教信仰,让这座原本荒凉的城市,多了一些异域风情。

兰州城内的西关清真大寺 ▼

在兰州,斯兰教宗教活动场所有103处

(其中清真寺84处,拱北19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包图网

农耕民族需要马匹来运输,而游牧民族需要茶叶来解腻消化,兰州正好处在农耕与游牧的相交地带。

所以茶马互市(用茶叶来换马匹)也在这里发展兴旺。

剑拔弩张了千年之久的农耕与游牧,因为贸易,开始在这里慢慢走向融合,化干戈为玉帛,化戾气为祥和。

甘肃博物馆 国宝马踏飞燕(东汉)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包图网

为了能够照顾好各个聚居在此的民族风味,汉族人所种植的麦子,青藏高原上藏族牛肉,北方蒙古族产出的盐,被回族的厨师融入到在滚烫的黄河水中,使得每个民族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

这就是被誉为"中华第一面"的兰州牛肉面。

兰州牛肉面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一碗酣畅淋漓的牛肉面下肚过后,再来上一杯由新疆葡萄干、福建桂圆、甘肃小枣、云南春尖茶制成的三炮台解解腻。特殊的饮食,早已成为兰州文化融合的标志。

兰州三炮台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百度百科

包容,是兰州千百年来形成的主色调。所以融合,也并非只发生在种族与种族之间。

05/

唯有包容,才能共存

在兰州,你可以看到:

横越黄河数几十里之境内,大桥已经有九座之多,这里的发展早已是今非昔比。

请横屏观看

兰州元通大桥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包图网

站在白塔山上看夜色璀璨,灯火阑珊的城市景色。

汽车、游船、车水马龙,川流不息。

兰州夜景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包图网

兰州最繁华的小吃一条街——正宁路夜市。

每天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正宁路夜市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但是除了这些,你还可以看到:

一百多年前修筑的中山桥,依旧还在黄河上屹立不倒。

中山桥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明代时使用的灌溉工具——水车,被修建成了主题公园,供游人参观。

灌溉水车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宋代时的青城古镇,曾经这里贸易商贾云集,繁华一时。

青城古镇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包图网

千年以前的渡河工具——羊皮筏子,现在依旧还飘荡在河中。

羊皮筏子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为什么它们现在都还存在?不是因为兰州落后,而是因为兰州人还记得。

它们曾为兰州发展做出的贡献,所以不会轻易藏起来。反而是大大方方地,将它们作为自己的名片,递给远道而来的朋友。

它们成就了兰州,所以兰州也同样包容了它们。

这就是为什么曾经亚洲销量第一的《读者》,会将编辑总部坐落于这座城市。

《读者文摘》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这也是为什么在信息并不发达的九零年代。民谣和摇滚乐,却能够同时在兰州的大地上唱的火热。

兰州,也因此被称作“中国摇滚的西雅图”和“中国民谣之都”。

兰州著名民谣、摇滚乐队 低苦艾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这便是为什么,新中国的第一座炼油厂,会建成在兰州。

兰州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座石油化工工业城”。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这就是甘肃兰州,山河辽阔,人文底蕴也同样厚重。它不像杭州,不是丝绸之府,没有烟雨朦胧。更不像广州,濒临大海,位处在改革开放前沿。

2000多年时间,从对抗走向融合,从单一走向多元。虽深居内陆,却饱含着一颗包容开放之心,拥有和黄河一般博大宽广的胸襟,能够容纳得下各种各样的思潮和声音。

荒漠的土地上不能种出水稻,却能生长出带刺的玫瑰。

这正是兰州想要告诉我们的:唯有包容,才能共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1]纪录片:《金城兰州》导演:萧屺楠 编剧:邓建永、王登渤、孔丽丽

[2]纪录片:《兰州人,英雄气》—— 漫游银河计划(导演:刘豫 撰稿:王凯迪 )

[3]纪录片:《中国最伟大的走廊》——星球研究所(撰稿:王逻辑)

[4]纪录片:《河西之战》——CCTV纪录片

[5]千古名关金城关,有多少惊喜是你不知道的——微游甘肃

[6]从茶马互市看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 中国民族报

撰文 | 李馨宇 晓通

编辑 | 李馨宇

设计 | 李馨宇

审稿 | 李忠东

封面来源 | 摄影师:陈小羊

本文由侠客地理公众号原创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