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子木

这几天网上有几个事情特别热闹。

一个是斯坦福大学博士毕业回国,上岸当了皖北一乡镇公务员,另一个是武大选调生,辞职嘉峪关小县城公务员岗,忍痛逃离体制。

武大研究生还写了一篇文章,,文笔不错,最记忆尤深的一句话是:

在去嘉峪关的路上,觉得自己像黑奴,一车车拉着黑奴去往不同的地方。想着想着又笑出声……然后觉得自己像妓女,只不过是出卖自由和灵魂。

前有高材生,梦碎“体制”,后有千千万万高三学子,执笔芳华,今天讲讲如何看透当下发生的这一切。

这篇文章,是从宏观角度出发的,会还原很多真相,包含高考、学历、就业……大家坐在板凳上好好看。

首先,高考公平吗?

公平,如果没有高考这一项,当下我们面临的社会,绝对是既得利益者垄断,以及极其离谱的贫富差距。

但高考公平归公平,却改不了社会运行的一个基础逻辑:

按爹分配为主,按运分配为辅,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分配方式。

爹为大,运为二,所以要认清,有人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站在了终点,而有的人一辈子拼命跑,日夜不停,呕心沥血,都无法到达终点。

什么是运呢?

比如60后这一代,赶上了改革开放,背着行李下海深圳,经营一个小摊位,一不小心成了行业大佬,实现命运逆转。

还有80年这一代,大学毕业正好赶上了IT互联网大跃进,踩在了风口上,后来在一线城市参与new money的红利分成,年薪百万,实现了一代跨阶层的效果。

运的本质,是经济周期。

经济上升期,大学生毕业实现知识改变命运的概率非常大,因为社会的总需求高,机会多,从员工干到老板可能是几年的时间。

然而当经济下行期,就业就迎来了冰河期,社会出路极为狭窄。企业不会考虑有多少人才需要就业,而是首要考虑活下来,裁员广进,其次是研究如何能从一个“人才海绵”上,挤出多少价值,也就是人均产值。

失业多,就业压力大,于是毕业生开始卷铁饭碗,高学历的、低学历的,两眼一抹黑,冲进考场卷编制。

现在看来,编制也被卷饱和了,各地录编的人很头疼,这么少的岗位、这么多的需求,该怎么解决?

张局王局李局的外甥、二大爷家的闺女先进一批,能递进烟酒的再进一批,最后名额给拔尖的高材生几个,其他漫山遍野的人才,发配到边疆,共同建设祖国。

所以按照这个卷法,别说是小城市的街道办,甚至边疆村里、戈壁滩小镇蒙古包里都有来自于象牙塔里的高材生就职,未来都不是什么新闻。

其实对此起到推波助澜的,还有在劳苦大众心里的梦想殿堂,高校。

其实大学的培养机制本来就和社会严重脱节的,不然扪心自问,大学里哪门课告诉一个学生该如何求生了?

基本没有。

甚至都不会告诉他们如何求职、怎么选专业、职业的方向是什么,如何在职场中跟别人打交道,如何有创新的思维。

有的只有无限循环的“教条”,告诉学生们,“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那么高在哪里了,黄金屋长啥样?颜如玉漂不漂亮?

他们也不知道……

在这种脱节的教育体制下,所有学生都被一个个送进了象牙塔,对社会的运转逻辑、生存之道,没有任何概念,充满了“浅肤性”。

这套巧妙的培养机制,其实从唐宋元明清就开始了,科举制度的逻辑,本质上是拿出一定的社会资源向外分配,并进行人才驯化,塑造出来的人才极具单一性。

盲目崇拜学历的一批人,陷入了单一化陷阱,于是拼命在里面挤来挤去,循环轮回,直至出现学历系统性风险——预期爆破。

可以说这一代年轻人,真正看到了教育体制的真相,并亲自体验了什么叫周期循环。

但如果把一切原罪都甩锅给大环境,想想也怪讽刺,说实话,在我身边基本几乎没有看到高材生毕业去考小县城的编制,归根结底在于一个极其重要的点:

父母一辈的认知水平。

武大研究生被选调至偏僻山区之前,导师曾劝过:

你家是省会的,又在武汉接受高等教育, 你怎么甘心去那边偏远落后地区 。那边能有什么好的男人能配得上我的学生,你嫁过去我都不同意,什么当地成家,简直就是胡说八道。我不允许我的学生当乡村野妇。

另一方面是亲戚和父母

每天几十个电话,几十条语音长条,到后期演变成了阴阳怪气,歇斯底里,公务员多好啊!工资高地位高, 你一个姑娘家家的找个稳定工作比什么都重要 ,在嘉峪关那边找个当地人嫁了,把家安那边不是也挺好的吗。

其实可以说,大多数中国家庭,父母基本都是第二种认知,他们认为稳定压倒一切,女孩子就应该考个编制,更重要的是,小城市小县城在婚配法则上,也无限青睐于铁饭碗。

因为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当官是光宗耀祖的,是体面的,是稳定的,可以作为筹码嫁个好人家。而对于女婿来说,是否有稳定的体制工作,排名第一位,家境是第二位,最后才是性格、长相和能力。。。

到现在为止,这种风气依旧盛行,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豪门联姻,实际上就是身份上位,拼命入圈,共同参与垄断县域资源的再分配,都是一回事。

如果家庭背景很深的,搞这一套,似乎没问题,但如果是平头老百姓,这种观念一旦形成,某种意义上对孩子的未来,就酿成了一定的悲剧。

因为普通家庭给予孩子的基础,根本无法在这狼多肉少的环境中形成支撑,风险系数直线上升。本来在大城市一片光明,最后孤身一人坠入单一循环,泯灭斗志,化为庸人。

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认为自己是对的,即使孩子以后过得不好,他们也不会认错,主打一个头铁不自知。这样的父母,这样的亲戚,如果自己都成功不了,如果指导孩子成功?误人误己罢了。

一定要搞清楚,这个社会靠什么进步的?

是靠下一代人不听上一代人的话进步的,是靠叛逆和打破固有逻辑,跳出大众思维进步的。但事实上,大部分年轻人没有这个勇气,也不敢承担失败后的结果,最后只能妥协,接受命运的编排。

所以说,三代难翻一生,寒门难出贵子,都是情有可原的,大多数人只能接受平庸,即使孩子靠运气打出一片天,父母也会靠实力把孩子拉下马。

这就是现实。

现在,你看到了社会资源真实的分配法则,看到了教育脱节带来的人生误判,又看到了父母认知水平低,给孩子带来的不幸。

接下来怎么办呢?

当然如果你是某局的关系户,或者家里底蕴深,下面基本不用多看,但如果是普通家庭,想过得更好一些,下面的内容可以记在心中。

1、没有资源和背景,不要考编。而且可见的未来,土地财政运转不畅下,无论是收入还是待遇,会加速下降,而且上面也不希望看到年轻人都去考编,这样会导致经济体失去竞争力和活力,接下来会变着法子打击考编,现在舆论已经开始造势了,不过多久大家都能看到现象。

2、下一轮科技带来的创富大潮一定会再出现,就像2010年踩中互联网大潮那样,接下来会诞生一批新富群体,要极早布局。

3、做父母的,要以发展的思维给予孩子方向。时代是发展的,不要刻舟求剑,你当初给孩子选的职业是当时比较热门的,但几年后可能是衰退的。

4、起码要看5年后,什么会火?AI、新能源、大数据、新医药、跨境电商等等。未来大部分赚钱的职业基本都跟理科有关,大学能理,不学文。

5、如果这些都不懂,那就什么都不管,想办法营造平台就行。什么是平台?城市是平台、行业是平台、企业是平台。

6、父母能做到的可能只有一个,城市。从小鼓励孩子往大城市走,大城市的机会多,协作关系多效率更高,相对小地方也更公平。

7、让孩子去大城市与陌生人协作,看得多了,格局就大了,格局大了把握住机会的概率也就上来了。

8、鼓励孩子多做课外实践,大学期间不要干涉谈恋爱,早恋爱消费就会高,消费压力大就会想着打工赚钱,打工兼职就是最基础的参与社会协作,明白什么钱是什么,怎么赚钱。

9、如果孩子对学习的天资有限,学习成绩不好,那就没必要非要逼着孩子一定要成为科学家……多发现其他的兴趣爱好和才能,唱歌跳舞搞文艺,上至选秀参加偶像团,下至搞直播搞自媒体,早点入局,运气好说不定趁年轻就把钱转了,跟其他小镇做题家拉开人生的距离。现在最赚钱搞直播的有几个是高学历?

10、实在不行,可以从小抓起练习孩子的嘴皮子,销售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职业,也是未来最赚钱的职业之一。嘴皮子好还可以做rapper,上限跟GAI平起平坐,下限可以去酒吧串场,当然最好别学吴亦凡。

11、幽默也是一门技能,未来最赚钱的还有能为提供情绪价值的一批人,比如脱口秀,娱乐博主。

12、现在以及未来,学历会越来越不值钱,但技能越来越值钱,每个孩子都是宝藏,可以在不同的赛道和行业发光发亮,而发现宝藏的人绝对是父母。

篇幅有限,还有很多建议,晚一些更新在星球。

以上。如果喜欢,请点个赞。加入子木研习社,每天我会在里面分享更多财富逻辑和信息差,实时解读分析,一起日富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