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短视频平台上,相信大家都偶尔刷到过唱粤语儿歌的小朋友或者幼师,不过你有没有发觉,他们唱的歌曲几乎都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当你努力回想近几年有哪些粤语儿歌新作时,却发现屈指可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在大湾区80后、90后的童年回忆中,那时粤语儿歌层出不穷,小朋友们甚至有专属的“儿歌金曲颁奖典礼”。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粤语儿歌及其颁奖典礼开始缺席于下一代的童年呢?

01

一场专属于“细路”的大show

TVB《儿歌金曲颁奖典礼始于1992年,通常在每年暑假的某一个星期日举行,是香港第一个专为儿歌而设的颁奖礼。

颁奖典礼设置过的奖项有“儿歌金曲金奖”、“最受爹D妈咪欢迎大奖”、“最受欢迎儿歌男/女歌手”,还有“至Net儿歌大奖”,这由儿童节目主持人投票决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角逐者阵容丝毫不输正儿八经的“劲歌金曲颁奖典礼”,既有当红歌手,比如陈奕迅、郭富城、杨千嬅、陈慧琳、古巨基、Twins、容祖儿等等,又有TVB当家花旦小生,比如马浚伟、黄宗泽、吴卓羲、林峰、佘诗曼、徐子珊、钟嘉欣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奕迅,图源网络

得奖歌曲大多是引进卡通片的粤语版主题曲,比如出自《樱桃小丸子》的《问题天天都多》,出自《哈姆太郎》的《200%的咒语》,还有与卡通片同名的《超人迪加》《宠物小精灵》《超级小黑咪》《百变小樱》《KERORO军曹》等等。

▲历年得奖歌曲,点击收看视频

主持人阵容也很强大包括郑丹瑞、“肥姐”沈殿霞、安德尊,有时候还会加上TVB儿童节目的主持人,和当年香港小姐的冠亚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一众大朋友花尽心思为小朋友制作一场大show——歌手和卡通公仔在舞台上又跳又唱,舞美布景充满童趣。主持人在颁奖典礼上扮鬼扮马,穿上卡通服饰cosplay。有几年颁奖礼还将候选儿歌串在一起,整合成一部简单的音乐剧,穿插有趣的情节及表演。

和其他音乐颁奖典礼不同,儿歌金曲颁奖典礼主打的就是轻松、快乐、童真更像是一场课后游园会因此成为不少省港80、90后的美好童年回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然而,这场老少咸宜的晚会最终停步于2009年,2010年开始TVB再无举办的消息,《儿歌金曲颁奖典礼》就这样默默消失于大众视线。

02

儿歌颁奖典礼为何黯然离场?

关于《儿歌金曲颁奖典礼》停播的原因,TVB并没有给出官方解释,但外界却有很多猜测。

有人批评TVB在举办儿童show之时没有把握好尺度。例如2005年的颁奖典礼上,饰演公主的郑欣宜向饰演王子的吴卓羲献吻。当年广管局史无前例地收到了81宗投诉,投诉指儿童节目中亲吻场面令人不安,儿童不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有人怀疑是否与唱片版税风波有关。2009年开始,由于TVB拒绝支付高额版税而与四大唱片公司(环球、华纳、索尼、金牌大风)决裂,其后多年间,四大唱片大部分旗下歌手难以在TVB亮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Twins,图源网络

不过更多人认为,停播最重要的原因,是儿歌产量逐年减少,难以支撑起一场颁奖典礼。

其实,香港新城电台曾经“照板煮碗”主办“新城劲爆儿歌颁奖礼”,但同样难逃停播命运。

“新城劲爆儿歌颁奖礼”始于2005年,是香港地区第二个专为儿歌而设的颁奖礼,一度扩展至内地,由广州电视台少儿频道转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但是回顾2008年后的提名与得奖名单,就会发现一些励志的流行曲也拨作儿歌之列,才能凑够数。比如农夫组合的rap《学海无涯》,许廷铿的《青春颂》,冯曦妤的《阳光.雨》等等。

这些得奖流行曲偏青年向,甚至是成人向比如《青春颂》歌词写到“若然做人未算聪明,更要卖力亡命”,《阳光.雨》歌词写到“新闻又报道谁轻生,谁没信心困境之中斗争”,令人质疑这些作品得儿歌奖是否真的合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港媒曾经发表乐评称,2008-2009年开始,粤语儿歌每年的产量开始直线下降,每年大概只有十多首儿歌面世。

步入2010之后,传唱度较高的新儿歌作品,就剩下李家仁的“小明系列”——《小明坐火车》《小明上广州》《小明去拜年》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新城劲爆励志儿歌颁奖礼,最终在2015年迎来最后一届。

03

粤语儿歌缺席于下一代童年

2018年,欧倩怡在TVB节目中提到,其女儿就读的幼稚园,仍在播放1997年她演唱的《问题天天都多》,反映现今难诞生全新粤语儿歌,更不用说任何专属的颁奖礼。

其实,粤语儿歌创作的没落,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倩怡,图源网络

一是粤配卡通片买少见少,粤语儿歌作为衍生品也大幅减少。

当年众多粤语儿歌,都是香港电视台引入国外卡通片后,重新创作的主题曲或插曲。但在2010年后,儿歌大户TVB大多用回原装的外文版主题曲。最近一首粤配卡通衍生的粤语儿歌,已经是2015年TVB引进日本动画《妖怪手表》而改编的片尾曲。

再加上TVB卡通片近年的收视率低迷,翡翠台甚至将部分卡通片的播放时间撤档,移到内地接收不到的“J2台”。对于广东小朋友来说,能接触到的粤配卡通片和儿歌的重要“窗口”正渐渐关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二是下一代自身的变化。

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很多小朋友从小接触到互联网与社交媒体,也使得他们更早接触到更多的流行曲。前两年小朋友爱唱“爱你孤身走暗巷”,今年小朋友爱唱“挖呀挖呀挖”。这些歌的共同点,都是曾经在社交平台上爆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奕迅惊讶《孤勇者》成为儿歌,图源网络

广东省青年产业作家协会主席周崇贤指出,受到网络歌曲的影响,还有学校普遍推行普通话教育、外来文化冲击,以及外来人口定居珠三角等因素的影响,粤语童谣儿歌或许会成为绝唱。

如今很多“本地捞”小朋友不会说粤语,对粤语不感兴趣,就更不要说会唱粤语儿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三是粤语儿歌领域仍未形成成熟的产业,创作者较少。

创作了《何家公鸡何家猜》《排排坐》《氹氹转》《狐狸先生几点钟》等经典作品,被称为“香港儿歌之父”的韦然,曾经撰文表示,千禧年后已是没有儿童歌曲的年代。

现时没有商业利益的事很难有人会参与,因为没钱,创作大人的歌曲已没什么钱赚,更何况是儿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韦然,图源网络

广东知名作曲家、中国音乐协会会员陈辉权也表示:

“在流行音乐领域,儿歌属于冷门,粤语儿歌更是冷门中的冷门。由于商业效应较低,难以批量产出。以我自身为例,在当了父亲之后,我发现几乎没有新的粤语儿歌,于是开始自发创作,可以说是为爱发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辉权与女儿陈韵融

不过,韦然仍然认为小朋友们是需要儿歌的,粤语儿歌的教育作用,从未减退,只是现代人减少了选用其作为教导孩子的工具。

陈辉权则觉得,粤语儿歌能留住乡音、记住乡愁,小朋友通过唱粤语儿歌,熟习母语、学习知识、陶冶情趣,更是血脉的传承、情感的纽带,就像很多广东人的记忆中,总留存着爷爷奶奶唱《月光光》给自己听的经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值得庆幸的是,部分有心的音乐人仍在为粤语儿歌的创作寻找新的空间。

陈辉权分享道:“目前我创作的粤语儿歌,有现代生活题材,也有基于中小学必备古诗词所编写的,寓教于乐。能创作出小朋友喜欢的儿歌,我感到很开心。过去10年,我创作了约20首粤语儿歌,现在每年仍然至少创作1-2首,接下来我也会继续坚持……

各位自己友,

你最喜欢的粤语儿歌是哪一首?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