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忠都是抗日爱国将领,然而他们的性格不同,如果没有牺牲在抗日战场上,解放战争中,他们的原则也不同。

张自忠很可能会选择起义。

张自忠原是西北军冯玉祥的部署,参加过长城抗战,在抗日战场上英勇杀敌,临沂保卫战以攻代守重创日军,延缓了日军的前进,为台儿庄大捷创造了有利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自忠在京津驻防时,在与日本方面交涉时多次被时人误解,指责他为汉奸,就连老家家人也受到牵连,为此张自忠更加坚定以死报国的决心。

临沂保卫战张自忠就抱着一颗必死的决心,英勇奋战,最终击退当面之敌。在之后的抗日战争中,张自忠也经常不顾个人安危勇打硬拼,给日军以重创。枣宜会战中,张自忠部连续作战,部队疲劳兵力有限,被日军逼迫,当发现张自忠指挥部时更是纠集优势兵力进攻,张自忠终因寡不敌众战死沙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张自忠的性格,愿意为国为民而牺牲,抗日战争结束后,全国百姓呼吁和平,张自忠也会是希望和平的将领。解放战争期间,如果张自忠在前线指挥作战,很有可能会弃暗投明举行起义。

事实上,张自忠虽然战死在抗日战场上,但他的部下张克侠、何基沣,在淮海战役时就选择了起义,如果张自忠活着,参加起义的可能性很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戴安澜很可能不会起义。

戴安澜也是英勇杀敌的抗日名将,参加过长城抗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保卫战和昆仑关战役、同古保卫战、攻占棠吉等战役,每逢战事总是亲临前线指挥作战。

在昆仑关大战中,戴安澜受伤;同古保卫战,在劣势情况下打出了以伤亡2000多人的代价歼灭日军5000多人的战绩。可惜的是,穿越野人山时,在和日军交火时受伤,缺医少药情况下最终魂归野人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远征军在撤退时,也有人建议退向印度,戴安澜也倾向于撤向印度,但上层最终决定穿过野人山回国。戴安澜身为黄埔生,身为第5军将士,认为应该听从长官命令,哪怕这个命令是不对的,结果200师损失惨重。

戴安澜不失为英勇抗战的将领,但他身为黄埔生,和杜聿明一样,都是忠于“校长”的学生,甚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戴安澜没有在抗日战场上牺牲,很可能和杜聿明类似,明知道打不过也要尽心尽力,明知民心向背也义无反顾,性格使然,起义的可能性比较小。

对此,大家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