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薛晋文为吕梁学院校长、党委副书记、二级教授,首发《光明日报》,特此分享,以供阅读。

薛晋文(文学博士、二级教授、文化学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薛晋文(文学博士、二级教授、文化学者)

印象中,我没有上过真正的幼儿园,70年代末的晋西北吕梁山村里也没有幼儿园可上,升入一年级前需要上一年识字班打基础,识字班其实就是今天人们说的预科班,算是大山里面的简易幼儿园。在识字班同样能学到不少东西,许多有趣的启蒙知识令人难忘,一些基本的拼音字母常常被老师编成顺口溜,现在还能随口背诵两句,比如,a像个小姑娘,辫子朝后扬,jqx三兄弟,见了ü眼就挖去。为了让学生快速记住阿拉伯数字,老师就领着我们摇头晃脑地反复朗读着木棍1、鸭子2和耳朵3------,这些飘扬着童真童趣的学习生活很快乐,转眼过去40年多年了,再回首,就像昨天发生的事情一样历历在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摄影均为 薛晋文

我的小学没有正规的教室,村南沟的一座小庙就是我们的快乐天堂,各路神像应该是在特殊历史年代被迫搬家了,只剩下一些空荡荡的四梁八柱和两扇破旧的门窗,一阵风吹来窗花纸呼啦呼啦作响。这里的屋檐下同样是麻雀和一些小鸟的温馨之家,经常在课间就扑腾飞起来,进进出出自由自在地玩耍,按捺不住的同学会跳起来去抓麻雀,教室里顿时乱作一团,有时动静太大将墙壁上的泥巴灰尘都震落下来,于是,师生马上将书本的灰尘细细抖落一番,大家呼吸着泥土味和书香味混杂的空气继续上课,有了鸟儿的陪伴,童年的时光不再孤独和漫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村子里条件不好,教室里面没有像模像样的桌椅板凳,村口的老树砍倒后,木匠们用大锯拉开抽取中间最平整的中心板材,老师取来红砖垒成小砖垛,将中心板材横在上面,于是大通铺式的课桌就安装好了。桌子有了,但是小板凳没有,需要从家里自己带,每当下课时,顽皮的同学将小板凳翻过来当马骑,一路横冲直撞好不热闹,有时不小心摔倒,会弄得鼻青脸肿。为了防止小板凳丢失,常常是早晨带来,晚上带走,有的家长不放心怕半路丢了,索性就拿绳子将小板凳拴在孩子腰间,走起路来就像拨浪鼓一样左右晃荡,成为了上学和放学前后蜿蜒山路上的一道独特风景。

冬天里,同学们要轮流值日看好碳炉子取暖,有时候隔夜起来炉火灭了,要自带玉米芯和柴禾将碳炉子再次点着,遇到柴禾难着的时候,老师和我们轮流拿嘴冲着炉口猛吹一口气,一股浓烈刺鼻的烟火味马上扑面而来,呛鼻后的热辣眼泪和清鼻涕会扑簌簌流下来,酸疼模糊的眼睛半天都难以睁开,烟火气和书香气一起在教室上空缭绕着、弥漫着,许久才能随风散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候家里实在是穷,买不起书包,娘就用粗布和针线自己缝一个,不大不小挎在身上正合适,每当有了新书包总想四处炫耀一番,神气十足地走在乡间小路上觉得自己就是个文化人。越到高年级,笔墨纸砚就会用的多起来,买不起像样的铅笔就捡同学扔了的铅笔头凑合着写,爹从乡供销社买来的一大张白纸剪裁成的算术本也十分有限,本用完了,索性拿石笔在石板上写写画画,石笔用完了,就随便捡起一根树枝在地上划拉数学题,没纸没本了,就找来牛皮纸或香烟盒拆了在背面书写,铅笔在乌黑的牛皮纸写上字老师很难辨认,需要眼睛贴近纸面才能分辨出来。有一次老师为此确实生气了,把娘叫来批评了半天,娘转身离去时的那一抹眼泪让我久久难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一儿童节到来时是最快乐的时候,鲜艳的红领巾早早就戴在了胸前,乡村小学热闹的就像过年一样,老师借来了秧歌队的锣鼓,一边教我们,一边给村民表演,总要吹吹打打热闹一番,各种滚铁环、踢毽子、猜谜语和丢手绢的趣味比赛总能开心好几天。当然少不了简单而隆重的表彰会,作为三好学生奖励的铅笔、橡皮和文具盒一直舍不得用,崭新的奖状领回来总要高兴好几天,就像过年贴画一样,新奖状总要贴在在窑洞里面最醒目的位置,那种激动的心情几天难以平静。

村里小学有一片自留地,老师带着我们在春天和秋天都要下地劳动,春天到来后,我们一起将地里的玉米或高粱茬子整理干净,帮着老师将农家肥均匀撒开,学着大人的样子将种子埋入土中,满眼都是收获的希望。夏天望着校门口长势喜人的庄稼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有时走过路过总要回头看几眼,就像惦记自己的亲人一样,人和土地的感情就这样从小在心里扎了根。秋天到来后,和老师们一起掰玉米和刨土豆,点燃一堆柴火,新鲜的烤土豆随时可以出炉,带着泥土芬芳和冒着热气的土豆让人百吃不腻,回想起来总有一股浓烈的香味会从心底里直往上钻。

在贫困年代,老师和桌椅板凳一样稀缺,记忆中我的小学许久没有派来科班出身的公办教师,乡里派来的民办教师经常轮换。民办教师无法稳定下来,遇到家里有生老病死的大事,可能早上还在干,第二天就不来了,换老师是常有的事情。但我的老师们都很敬业和负责,手把手地纠正握笔和坐立的姿势,黑板上的板书汉字一笔一画写得工工整整,用红墨水的蘸笔批改后的作业格外醒目。遇到实在捣蛋的学生,晚上都要跑到家里去叮嘱半天,费心劳神的样子一点都不输亲爹亲妈的急迫心情。

小学快毕业时,村里在东川河两岸建了一座石拱桥,老师给我们布置了命题作文,老师夸我的作文写得不错,于是拿着作文本给大家又是读来又是看,激动的像个小孩子一样手舞足蹈,自此我对语文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老师眼里,学生的进步比自己家里的粮食丰收了还要高兴,当时理解不了老师的心情,斗转星移,没想到长到后我就成了她,参加工作走上讲台后,看到学生的发展就会不由自主跟着激动,慢慢读懂了老师对学生一往情深的分量和重量,现在自己还能勉强写点东西,和老师当年打下的好基础分不开。

再后来,老师突然说要走,临别前,一个一个把我们抱在怀里舍不得离开,眼里噙着不舍的泪水说不出话来,那一天我们都哭了,闻讯赶来的爹娘们也哭了。听说老师嫁到了邻近的县里,随后就断了联系,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我的那位老师,至今想起来,心中充满了莫名的感伤惆怅与无尽的思念和不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