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选调生的事情还在持续发酵,虽然嘉峪关方面回应其已离职,网上的骂声依然风起云涌。我找到原文认真看了看,觉得很理解那位姑娘。

网上骂武大选调生的声音,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说她是个精致利己主义者,没有奉献精神。二是说她诋毁和抹黑嘉峪关。三是说她又当又立,既选择稳定,就不能怕吃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原文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关键点。

第一,考公原本并不在她的职业规划中,远离自己在省会的家去一个相对偏远的地方,更是出乎她的意料。

她原本并不想考公,只是在求职的过程中,因为外界的影响,心态发生了变化,这本来就是人之常情,即使接受了考公,她的目标也是留在兰州,对离开兰州去离家800公里,相对偏远的嘉峪关,她完全没有心理准备。

第二,生活环境变差,工作环境不尽如人意,让她很难受。

武大的选调生家是在省会城市,大学是在武汉上,一个年轻的姑娘,二十多年的生活环境突然发生变化,而且是变差,放在任何人身上,都会有落差,都会有苦闷和不甘,加上工作上的琐碎和加班,给她造成内心的打击可想而知。

第三,理想主义遭遇现实打击,坦露内心真实。

从洋洋洒洒一篇文采斐然的长文,到文中自称“文人风骨”,两次去看演唱会,可见这姑娘是个理想主义的文艺青年,在理想与现实发生激烈对抗后,她真实面对自己的内心,用略显夸张和刻薄的文字表现了出来,也算是一个初入社会的文艺小青年的“矫情”。

据说,她的这篇长文《山花寻海树,不如就春风》,是发在母校武大的心愿墙和自己的朋友圈的,不过是一时的情绪宣泄,并无意传播。甚至网上有人贴貌似姑娘爷爷奶奶的求助信,称孙女是被朋友“出卖”。

我们再来讨论对她的评价,如果这个姑娘是你的孩子,或者是你自己,想一想,你还会觉得她是精致利己吗?还会觉得是故意抹黑地方吗,还会觉得她是又当又立吗?

评价别人,不能双标。

选择考公就应该有奉献精神?有多少人是冲着奉献去考公考编的,如果考公没有稳定的铁饭碗,没有体面的社会地位,只有吃苦,还有多少人会让自己的孩子去考公,还有多少人会选择去考公考编。

这些年,万般皆下品,唯有考公高,大多数人是冲着铁饭碗去的,怎么就要求这姑娘要奉献了呢?

有人举例说袁隆平袁老的例子,说袁老扎根农村几十年,为什么这姑娘不能。也有评论说,嘉峪关附近的戈壁滩的东风航天城,有很多是重点大学的博士生,他们能在嘉峪关,你怎么就不能?

这样的对比有失公允,袁老扎根农村研究水稻,其实也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东风航天城的博士生,是因为他们在那里可以学有所用,发挥自己的价值。武大选调生是一个学语言的文科生,她在嘉峪关可以安放自己的理想,发挥自己的特长吗?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追求更好的生活,是大多数人努力的目标,十年寒窗苦,如果只是为了去一个还不如自己原来生活的地方,那又何必努力呢?

大山里的孩子,为了走出大山而努力学习,乡村的孩子,向往城市生活,为了改变现状一心求学。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生活得更好,到更好的地方去生活。

武大的选调生也一样。

有人说她不喜欢可以走,可以辞职,为什么要抹黑嘉峪关,把地级市的嘉峪关称为偏远的小县城。

其实,这不过是一个刚出校门的文艺女青年的情绪化表达。

家在省会城市,求学在武汉,工作却突然扔到相对偏远的嘉峪关,对于气候和城市设施不完备的不适应,以及生活上的变化,加上她的理想主义和文艺气质,所以她书写中会放大自己的感受。

她对嘉峪关的不喜欢是真实的,但这就是在抹黑吗?

下面讲两个年轻人职业选择的故事,也许会让人更能理解武大选调生的行为。

一个是我喜欢的网络作家,这个作家重点大学研究生毕业,毕业后被北京某央级事业单位录取,并解决了北京户口,单位大领导非常欣赏他的才气,但这位作家刚参加工作,也只能在办公室做一些杂事,他非常苦闷,而且觉得自己的性格不适合那个人际关系复杂的环境,于是选择了辞职。

当时很多人劝他,一旦辞职,就再也没有机会找到这么好的单位了,他的父母更是不同意他辞职,甚至在多年后家里遇到一些事时,还埋怨他,如果还在原单位,事情肯定就好解决。

但是他并不后悔,现在他作为自由作家,靠自己的才华过着想要的生活,虽然没有原单位那样光鲜的身份,但是自由轻松,用不着为了职场规则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一个是工作关系认识的朋友。这个朋友也是重点大学的研究生,通过校招进入一家央企,被分配到家乡的县级公司,可是她进入公司就遭到排挤。

顶头上司学历低,她学历高,刚到公司的工资级别就和工作多年的上司一样,因此遭遇对方的嫉妒,明里暗里挤兑她。她刚步入社会,身上还带有书生气,在单位里处处受阻。本来学的是技术,却被安排去做不擅长的客户接待,她想辞职,父母不让。

因为学历高,在县城择偶范围狭窄,一直到35岁还没有结婚。

她多次向我诉说内心的苦闷,处境非常难受,又找不到出路,考公也过了年龄。

这个朋友,正像《山花寻海树,不如就春风》里所说,被禁锢在那里,动弹不得。

每个人想要的东西不同,也都有选择的权利,考公考编虽然是“铁饭碗”,但工作中也有繁琐和单调,职场环境更为复杂,不是人人都喜欢,公务员队伍中辞职的并不鲜见。

武大选调生不喜欢嘉峪关,无可厚非,她发文吐槽,也是人之常情,没有必要上纲上线,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审判她。

大多数人,在自己、在孩子的职业选择上,谁不想“钱多事少离家近”,如果工作不理想,谁没有牢骚?

评论别人,不要双标。

包容不同的选择,理解世间的参差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