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美欧的步步紧逼,中国终于考虑要出手了,这次矛头欲指美欧进口汽车关税,而这一记重拳可谓是直接打中美欧“要害”。

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国正在政府考虑对大排量进口汽车实施更高的临时关税措施。

这一政策举措可能会对许多汽车制造商和消费者产生深远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21日,欧盟中国商会发布了一份公开声明,这也进一步确认了这份提高关税计划的真实性。

在声明中,欧盟中国商会引述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刘斌的表述,关于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定下,中国的这一关税提升行动。

刘斌的观点表明,中国将对进口的发动机排量大于2.5L的汽车和SUV实施提高临时关税,最高可能增加至25%。

这将是该类车型关税的一次重大提升。

这样的关税增加或许会带来消费者购车行为的变化。

尤其是在大排量车型,如某些豪华车和SUV车型,这些车型在去年车辆进口量中占据了32%的份额,总计约有25万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我们深入了解关税战时,让我们以一款由美国生产的2.0排量的汽车为例,寻找视角和共鸣。

这款汽车如果要进入中国市场,贸易商必须缴纳15%的到岸关税,5%的增值税和约16%的消费税。

计算结果令人瞠目,总税率高达36%,直接侵蚀了汽车出口成本的三分之一。

然后,我们把视线转向中国的税制,针对发动机排放量大于2.5的进口运动型多用途车,调整再加25%的关税。

这犹如一记重拳,使得这些豪华轿车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尽管这个举措带来的冲击不可忽视,但相对于美国对中国汽车的高达100%的进口关税,这只是冰山一角。

政策背后的原因是中国致力于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以减少产业链过度竞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与欧美两大市场发生大冲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毋庸置疑,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国正在采取果断的行动,以实现其“双碳”目标,同时限制高排放汽车的生产和销售。

关于这一决策,全球各主要力量的反应各异,愈加凸显出中国在环保战略上的果敢举措。

可美欧依然以挑衅的姿态应对,似乎已经准备再次对中国采取强硬的策略。

5月23日,一位全球金融界的重量级人物,美国财长耶伦,公开对中国这一决策持批评态度。耶伦坚信,中国似乎正在保护其国内汽车制造业,这一行动可能会引发全球汽车产业的混乱。

她直言不讳地呼吁:“中国需要重新考虑这个决策。”

但是,我们的态度坚定如山,国内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烈。

面对外界的指责和质疑,中国坚持着自己的道路,以期将绿色环保理念贯彻到底,引领全球共同迈向绿色转型。

同样的,欧盟理事会的领导人也不遗余力地向中国发出警告。

他们深感担忧,中国可能提高进口汽车税率的举措,可能会严重损害欧盟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利益。

他们希望中国方能谨慎行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错,在新能源领域的竞逐中,我国已经走在了前列,这无疑引起了美欧等国家的关注。

他们纷纷开始计划在未来几年内逐步淘汰燃油汽车,转向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销售。

这不仅是一个全球性的转变,也是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坚持和践行。

2015年,《巴黎气候协定》的签署标志着全球各国在环保问题上的共识。

各国开始寻求节能减排的方案,而新能源汽车成为了很多国家和汽车企业的选择。

欧洲计划到2030年实现全欧洲一半的汽车为新能源汽车,美国加州则计划到2035年全面禁止新燃油车的销售,英国更是计划到2030年全面禁售燃油和混合动力汽车。

这样的转变不仅体现在国家政策上,也体现在各大汽车企业的战略规划中。

奔驰计划到2030年只销售电动汽车,苹果也在2014年宣布了造车的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计划永远是跟不上变化的步伐。

许多国家和车企在面对新能源的挑战时,不得不选择推迟甚至放弃他们的战略目标。

就拿英国为例,他们原本计划在2023年全面禁售燃油车,但现在这个计划已经被推迟到了2030年。

奔驰,这个曾经的汽车巨头,也不得不重新启动燃油计划。

更让人惋惜的是,苹果,这个科技巨头,也在今年2月28日宣布放弃了汽车制造的计划。

然而,在这个新能源领域的大潮中,我国却展现出了无比的决心和毅力。

尽管我们在新能源发展的起步晚,但我们的发展速度却快且稳。

我们用实际行动证明,我们有能力在新能源领域取得成功。

就以去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销售量为例,2023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就达到了惊人的120.3万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最争气的车企就是比亚迪。

300万辆,这是一个中国乃至世界汽车的新的历史。

2023年,比亚迪的销售业绩如同烟花般璀璨,以341,043辆的12月销售成绩,全年销售量达到了3,024,417辆,同比增长61.8%。

比亚迪近三年的市场销量增长如梦似幻,其增长速度之快在中国汽车品牌的历史上前所未有,可以说是惊艳了整个行业。

2021年年销量超过74万辆,2022年年销量超过186万辆,到了2023年,年销量更是超过了302万辆。这种增长速度在中国汽车品牌的历史上前所未有,它让人惊叹,也让人对比亚迪的未来充满期待。

比较起大众和丰田,比亚迪的崛起更显神速。

大众进入中国达成300万年销量用了32年,丰田达到300万年销量则用了49年,而比亚迪从成立到达成300万年销仅仅用了26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销量远远超过了曾经的新能源汽车的鼻祖特斯拉

在2024年的第一季度,中国汽车制造巨头比亚迪创下了一项里程碑式的成就。

这家公司的纯电动汽车销量首次超过了特斯拉,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销售商。

这个消息不仅令人振奋,也标志着中国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上的崭新力量。

小道消息:为了庆祝这一壮丽的成就,比亚迪决定慷慨地奖励其经销商。

据了解,比亚迪预计将投入约20亿元来给经销商“发红包”。

对于完成销量目标的门店,比亚迪将按照每辆车666元的标准进行发放;

对于未完成销量目标的门店,比亚迪将按照门店的销量目标完成率乘以666元每辆车的标准进行发放。

为了庆祝这一壮丽的成就,比亚迪决定慷慨地奖励其经销商。

据了解,比亚迪预计将投入约20亿元来给经销商“发红包”。

对于完成销量目标的门店,比亚迪将按照每辆车666元的标准进行发放;

对于未完成销量目标的门店,比亚迪将按照门店的销量目标完成率乘以666元每辆车的标准进行发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场看似平静却充满暗流涌动的汽车关税之战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对华"遏制战"的新一轮表现。

这并非突如其来,而是美国对华政策的连续性和一贯性的体现。

回溯到2022年,美国已经开始暗中布局,利用"芯片禁运令"和"实体清单"等手段,试图破坏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完整性。

这些举措并非孤立的,而是构成了美国对华政策的一部分,目的是遏制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的发展。

深入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作为曾经的世界霸主,美国在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的短板开始显现,这让美国感到不安。

他们担忧中国日益强大的实力会对他们的霸权地位构成挑战。

这种恐惧和不安,让美国在对华政策上越来越强硬,试图通过各种手段遏制中国的发展。

这场汽车关税的“无硝烟战争”,实际上是美国对华“遏制战”的一部分,也是美国对自身地位的一种保护。

然而,历史已经证明,任何试图阻挡一个国家发展的行为,最终都会失败。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将会在这场“战争”中,继续发展,继续壮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的发展和开放,带来的是机遇的海洋,而非风险的旋涡。

这是一种全球视角的智慧,美国和欧盟应当深刻理解和珍视。

过度的焦虑,只会遮蔽了前方的光明。

然而,现在的情况却是,拜登政府对“中国制造”采取了“极端制裁”的策略。

欧盟,作为世界的另一大力量,虽然暂时保持观望,但其对于跟随美国步伐的渴望,却在每一个决策和行动中显露无遗。

面对这样的局面,欧盟需要审时度势,认清自身的立场和利益。

不应被短视的政策所左右,而是应抓住“回头是岸”的机会,避免走向一个得不偿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