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贾樟柯微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贾樟柯微博

近日贾樟柯携新片《风流一代》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竞逐“金棕榈”,憾未能获奖。

但这并不影响贾樟柯的电影在国内市场的影响力以及受到尊敬的程度。在我的心里,《战狼》《热辣滚烫》之类的片子,就是没有贾樟柯的电影好。当然,这很可能是纯粹的个人偏见。

主要的原因,不仅仅是贾樟柯有很好的镜头运用能力,他的叙事不拖沓,抒情但不矫情,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贾樟柯是个足够“诚实”的艺术家,他敢于直视过去的中国及当下的中国的现实,仅这一点,国内八代导演很难找出第二个。

把“现实主义”拍好,就不仅仅是需要解决一个个电影的艺术问题,不是电影的男主角女主角好不好看,三观正不正,它最考验的还是导演对于现实的洞察力以及再现力。这个是最困难的,同时也是最有价值的。

因此,贾樟柯所面临的很多创作上的阻力倒未必是自身才华上的,而是那一个个容易敏感的观众。

贾樟柯在《北美遭遇“爱国者”》文章中讲述了这样的事:

“意外的是有一位女生,20岁左右怯生生的样子,放映后她问:导演,我想问你一个会让你不愉快的问题,你为什么要拍这样脏兮兮的上海,拍这些有政治色彩的人,给西方人看吗?我说:我在拍上海的某个侧面,上海除了浦东、淮海路之外,还有苏州河两岸密集的工业区,还有南市那些狭小的弄堂,生活就是这个样子,上海就是这个样子。女生突然愤怒起来:那你有没有考虑,你的电影被外国人看到,会影响他们对上海、对中国的印象,甚至会影响外国人对中国投资的信心?

我也愤怒起来:想那么多外国人干吗?就为了那些投资,为了外国人怎么看中国,我们就忽视一种真实的存在吗?中国13亿人口中有很多人依旧生活在贫穷的环境中,难道我们可以无视吗?短暂的沉默后,女生对我轻蔑地一笑,说道:是啊!为了祖国的尊严,我们当然不应该描述那些人的情况。

我被她的话惊成了傻子,我突然发现了这些“爱国主义者”的逻辑。他们所谓的“爱国主义”就是基于那些虚幻的国家意识,而忽略活生生人的命运,这其实是畸形的爱国主义。脱离人本主义的“爱国主义”是可怕的。如果集体回避我们的社会问题,如果我们的文化没有能力反映我们生存中的真实困境,未来会怎么样呢?”——贾樟柯:《北美遭遇“爱国者”》

我们一定不要以为,这仅仅是拍电影人的事情。认为吃电影饭的,就要承受被误解的痛苦啊,毕竟钱难挣屎难吃嘛。

问题是,贾樟柯遭遇的这两个年轻“爱国者”一定程度已经严重干预了我们公共文化的表达空间。他们不关注细节,他们甚至恐惧细节。一旦是刻画了国家一些“不体面”的地方,哪怕拍的还是过去的老上海,是弄堂里“脏兮兮”的上海,也要被“爱国者”指责这是在给祖国抹黑,会影响老外对中国的印象,进而影响他们的投资。

但是“爱国者”们忽略了,恰恰是他们的存在,老外的投资热情才越来越少了。一个只会涂脂抹粉,粉饰太平,自我膨胀的文化系统,怎么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和赞赏呢。

之前互联网上流行过一个段子,所谓“亚洲四大邪术”是指泰国的变性术、韩国的整容术、日本的化妆术、中国的PS术。

撇去搞笑的因素外,的确也反映了我们的很多同胞的确存在“PS”,甚至是“低成本PS”的粉饰倾向。他们不敢于揭示现实,躲在一个精美的壳里不见天日。一边排斥外国人,一边又那么在意外国人对于自己的看法。

这就是当前中国现实主义艺术表达最大的障碍,绝不是技法上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很多文艺工作者,在我的心中之所以不值得尊重,恰恰是他们连现实主义这个第一步都没玩透,就去搞那些后现代的、超现实的艺术表达。美其名曰,艺术家应该沉浸在个人的世界里,不应理会时事。

然而假如是这样,你的镜头语言用的再好,台词写得再漂亮,你说得终究不是一个当下的东西,你也就失去了现实的力量。

但是贾樟柯的艺术,是紧紧扣在现实这条线的。不管文学是来源于现实,超越于现实,还是缠绕于现实,但是总是要跟现实相关的。这不是在抹黑,这是对艺术事实的尊敬,对细节的尊敬,生活就是这个样子的,现实就是这个样子的,你为什么非要去开个美颜呢?

喜欢开美颜,其实是内心不自信的表现。

如今,有大量极端不自信的所谓“爱国者”,出没于一个个文化现场,文章评论区及视频弹幕区,他们成了一群极为可怕的监督者,让正常的文化表达不断失声。

在这样的环境下,贾樟柯导演还在拍电影,还去千里遥远的戛纳竞逐一个外国人的奖,冲这份勇气,我就无条件的支持贾导,并献上一张电影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