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从文旅火热发展起来之后,淮南文旅可谓绞尽脑汁,虽然说我们坐拥光辉灿烂的楚文化,可做文旅这块相比其他早早发展的旅游城市,确属于“小白”。武王墩墓的发掘,让淮南文旅再也不缺少新闻爆点与流量,作为今年中国文物考古界最“炸裂”的新闻之一,沉睡两千年后的楚考烈王无意成为“网红”,为楚文化“代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视剧中的楚考烈王

何以楚国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爱国大诗人屈原,在《离骚》的第一句就说清楚了楚国的起源,他认为楚国的祖先是黄帝的儿子——五帝之一的高阳氏“颛顼”。楚人的先祖们曾世代担任祝融之职,为帝王掌管火源,直至西周初年,楚君熊绎方在自己封地丹阳初建楚国。 这是一代王朝的开始。此后,这个国家的都城从最初在丹阳到江陵,从襄阳府到陈州府淮宁县,历经芈姓熊氏47位君主,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浮,最终,将余晖落在寿春古城。

何以武王

这里为何叫武王墩。楚国确实有个武王,是熊通,但他比楚国定都寿春早了四百年,所以大概率跟他没什么关系。其实武王墩仅仅是当地人流传下来的地名称呼。有人认为当地姓武与姓王两家偏多,所以得名,也有人猜测是当年的守陵之人称墓主为吾王,久而久之或许变成了武王。当然,这些仅仅是民间的猜测,没有实际证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迄今为止经科学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楚墓。随着封土和填土的逐步清除,四层椁盖板的拆解提取,以及椁室内部的仔细清理,九室楚墓逐渐揭开神秘面纱,其中多室已清理完毕。出土3000余件(组)文物,其中青铜器150多件(组),大量动植物遗存以及琴瑟等乐器,青铜器具中牛骨的发现,甚至让人不经遐想:“牛肉汤基因原来溯源到楚国”。而武王墩墓东一室发现的口径超88厘米的铜鼎,直接让我们现在的“楚大鼎”被调侃为“楚二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座大墓并不是鲜为人知,据出土的文物和墓周围的环境默默无言的告诉人们,历代“摸金校尉”早已在此跃跃欲试,墓室中发掘出唐代盗墓器具,和唐代的瓷器,时隔千年的破坏行为,也成了古迹的一部分。现代的盗墓贼也没少觊觎武王墩,2015年至2018年,汇集江西,山东,安徽等地的一个盗墓团伙 ,先后多次到淮南,盗走70多件珍贵文物。也是这次盗掘,推动了这座大墓重现天日。通过此次考古发掘,能进一步了解楚国丧葬制度、职官制度等,可以用于研究楚国东迁以后的社会生活面貌和历史文化图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大的意义在于,楚国是当时最发达、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最早产生县制,对大一统产生深远影响。

何以寿春

该如何像傲娇浪漫的屈原解释,他魂牵梦绕的荆楚大地,最后终于寿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中屈原形象

楚人的战车曾席卷江汉平原,风光无两,随着吴起变法的失败等一系列事件如多米诺骨牌推动楚的步步没落,郢都沦陷后,公元前263年,作为楚国两淮时代的第一位君王楚考烈王即位,前241,考烈王迁都寿春,也是在这一年,楚、燕、赵、魏、韩五国再次合纵攻秦,一度攻至秦国函谷关。这是战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合纵,也是楚人最后的高光时刻。这时楚人已将寿春命名为郢,淮上这片土地,已经是他们的宿命。寿县从这里开始,汇入历史的长河,拥有悠久的历史。

武王墩,这座“祖宗”都盗过的“老祖宗”墓,她的发掘,让后人对楚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将寿县成了楚文化的见证者之一,来寿县吧,听一听,文物跨越千年向我们诉说的故事。

▌作者:一清

▌编辑:龙震琳

▌审核:小红花

▌抖音号:@shouxianren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