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起中国乳业,避不开一个响当当的名字——牛根生。

从出生就被抛弃的放牛娃,到功高盖主的企业二把手,从夹缝中求生,到建立与伊利并驾齐驱的乳业帝国;

从放弃巨额财富,再到跌落神坛的“三聚氰胺”,他摇荡在山巅和谷底之间,一手缔造了国内商业史上的传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时代的车轮轰然碾过,当年的豪杰早已隐匿身形,不见了踪迹。

江湖风云泛起,只留下故事和争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牛根生的传奇,始于伊利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牛根生出生在呼和浩特一个农民家庭,是家里第五个孩子。

他本来不姓牛,因为家里穷,还未满月,就被父亲以50块钱卖到了当地一户姓牛的人家,取名“牛根生”。

新的家庭,虽不至于饿死,但日子也并不好过。

14岁时,养母去世,不久养父重病,也不幸医治无效去世。

1978年,牛根生接过父亲的班,成为了呼和浩特大黑河养牛场的一名养牛工。

又过了5年,养牛场并入国营呼和浩特回民奶制品厂,牛根生从养牛工转眼成为一名刷瓶工。

彼时,距离回民奶制品厂更名为伊利还有十年,命运如溪流里的浮叶,一路颠簸,漂向未知的前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吃亏是福,占便宜是祸”,是养母最常说的一句话。

牛根生遵循养母教诲,不仅迅速和同事打成一片,还获得了时任厂长郑俊怀的青睐。

很快,牛根生从刷瓶工变成车间主任、分厂厂长,直到一次让他大显身手的机会悄悄降临。

1993年,奶制品厂改制,更名为“伊利”,郑俊怀是公司总经理,牛根生被任命为副总经理。

上任后,牛根生接到一个新任务,单开一条产品线,专门负责牛奶雪糕。

牛根生犯了难,苦思许久,突然想起当年那些挨饿的日子,一个大胆的想法浮现:牛奶加入咖啡粉,外面裹上巧克力脆皮,甜中有苦,苦中带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久,伊利苦咖啡雪糕问世,那句“苦苦的追求,甜甜的享受”不仅登上中央电视台,还走进了亚特兰大奥运会,随后迅速在全国风靡。

1997年,伊利总销售额7亿,一款苦咖啡就占了3个多亿。

这一战,为伊利的腾飞打下根基,也让牛根生一战封神。

为了奖励牛根生的突出贡献,公司打算奖励给他一辆价值18万的桑塔纳,牛根生拒绝了。他用这18万买了四辆面包车,分给自己的下属,自己则每天挤着公司的小巴车上下班。

一天,巴车司机生病了,牛根生顺路做起了临时司机,新来的员工不认识他,对旁边人说:“新来的胖司机态度真的好,让他停哪就停哪。”

牛根生为人大度,得知此事,哈哈大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些年,伊利80%以上的营收主要来自牛根生掌管的部门,牛根生的身价也随之飞升,最多的一年,年薪有75万元,他自己留下10万,将其他大部分分给手下。

员工心思透亮,默默形成一种共识:“伊利是牛总一手做大的。”

《史记》中说:“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几千年来,这句话从未过时。

也不知道是哪天开始,牛根生开始感觉做事时不顺畅,之后调动资金变得吃力,甚至有时买支扫把也要报告审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牛根生找到郑俊怀,往日如亲人一般的老大哥,此时眼神中却是从未有过的陌生。

无奈之下,牛根生向郑俊怀提交了辞职申请,虽然前两次郑俊怀都佯装做了挽留,但牛根生发现,处境并没有变好。

1998年10月,一次董事会上,牛根生再一次将辞呈交到郑俊怀的手里,郑俊怀让他先出去,流着泪对众人说:“伊利有我没他,有他没我!”

牛根生重情义,一直把郑俊怀当成老大哥,忍不住说:“我一生中非常难受的有那么两三次,这算其中一次。”

后来别人向他问起辞职理由,难过仍溢于言表:“水大了,就要漫过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离开伊利,40岁的牛根生跑去人才市场了解就业行情,得到的答复是:“你这个年龄,在我们公司是属于要安排回家的。”

重操旧业,似乎是最理所应当的选择。

1999年1月,牛根生卖掉了伊利的股份,凑出100万注册资金,成立蒙牛。

为了省钱,他租了一间53平的民房作为办公地,月租200元。

伊利的老部下得知消息,数百人的队伍投奔而来。牛根生深知前路未卜,劝他们不要“弃明投暗”,众人不理会,发动身边力量给牛根生送来了上千万的投资资金。

彼时,伊利早已上市多年,牢牢掌控着当地奶牛资源,其它大大小小的乳品企业也有数百家,牛根生发现,自己一没奶源,二没厂房,三没市场,妥妥地“三无”公司。

牛根生焦头烂额,还是想到了办法。

1999年2月,一行8人在牛根生的遥控下来到哈尔滨,跟一家液态奶公司秘密签订了代加工协议,冰淇淋产品则由包头一家企业承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后,他大手一挥,斥资350万拿下呼和浩特500多个广告位,一觉醒来,满大街都是“向伊利学习,做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的标语。

诡异的是,不久,一群“不明身份的歹徒”把广告牌砸得稀烂,坊间沸沸扬扬:“究竟谁砸了广告牌?”

只是,看起来这并不重要,蒙牛因此登上了内蒙古新闻头条。

至于奶源,他发动群众开展“农民养牛运动”:“家有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家有五头牛,比蒙牛的老牛还牛!”

销售端,为了避开与老东家正面交锋,蒙牛将目光瞄准了遥远的深圳市场。几百上千人穿上蒙古服,数千个地摊拉着“来自蒙古大草原纯天然无污染牛奶”的条幅,免费送给居民品尝。

一年时间,还窝在民房办公的蒙牛,销售额做了3000多万。

营销成为牛根生驰骋疆场的利器。

2003年,随着神舟五号顺利升空,牛根生拿下了当时唯一的牛奶赞助权,一句“举起你的右手,为中国喝彩!”,引来无数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超级女声”火遍全国,同时风靡的还有一句广告词:“蒙牛酸酸乳——酸酸甜甜就是我”。

更让人耳熟能详的还有那句:“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

与之对应的,销售额从2001年的7亿,变成了2004年的72亿。从成立之初的千名开外,到拿下伊利成为业界第一,蒙牛仅用了5年。

CCTV 200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大会上,牛根生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他姓牛,却跑出了火箭速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牛根生笃信:“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目光所及的公开露面里,他总是系着一条绿色领带。草原打底,奶牛、一条奶白色的河、蒙牛 logo依次铺展,售价18块。

很多人调侃他“抠”,牛根生哈哈一笑:“挣钱不是最难的,花钱花在刀刃上才是最难的。”

蒙牛一路狂奔,他也把自己80%的年薪散了出去。2002年,蒙牛刚成立3年,牛根生就张罗着为员工盖房,下属开宝马、奔驰,他自己开一辆小排量的奥迪。

2004年6月,蒙牛在香港上市,发行价每股3.935港元,蒙牛大批管理层一夜暴富,成为“千万富翁”。

牛根生更是身价过亿,站上了福布斯富豪排行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个月后,财富神话还未褪去,牛根生又丢出一个重磅消息:“捐出自己与家人的全部股份”,坊间哗然。

早在2002年准备蒙牛上市时,牛根生就开始考虑上市后财富的支配。

2003年,北京天伦王朝饭店,他叫来律师商量成立“老牛基金会”,捐出全部股份的可行性,律师一下没反应过来:“牛总,您开玩笑吧?哪有干这种事的!”

一句话就全都捐了出去,不给孩子留一分,妻子也看不懂:“我们也是从穷日子里慢慢奋斗过来的,刚刚有了钱,还没到手,就都要捐出去,别人都说他疯了。”

牛根生给出理由:一是对孩子的成长有利,二是对家族的安全有利。这个钱不能往家拿,得拿出来干点事。

老牛是个聪明人。

为此,他特地让家人都签了“完全认可捐赠协议”的《授权声明》,用的话说:

“财产是共同的,是大家的,万一哪一天我离开了人世,他们不同意,想把财产要回来怎么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直以来,牛根生有着清晰的人生规划,在他的规划里,前半生做商业,是通过度己来度人,后半生做慈善,是通过度人来度己。

拆分一下,0-20岁,学习;20-50岁,创业;50岁之后,贡献。而创建基金会后,个人体会到了“一生中都没有体验过的快乐”。

2005年9月,眼见蒙牛发展平稳,牛根生宣布辞去蒙牛乳业总裁,同时,面向全球招聘CEO。

面对媒体,他坦言:希望自己在50岁的时候退休,退出蒙牛管理层。

2007年,牛根生49岁的牛根生登上胡润慈善榜榜首,一年里他参与了十多个公益项目,累计捐出6.5亿。

“二十年后,我希望大家认得的牛根生是一个慈善家。”他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牛根生姓牛,人也长得牛高马大,有媒体说他与蒙牛简直是天作之合。

牛根生感慨:“这是命……命和运其实是两码事。企业做好了就是运,而做不好就是命。”

命运向来捉摸不定。

2008年,牛根生50岁,不等他履行50岁退休的承诺,一场风暴骤然来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三聚氰胺毒奶粉”如一枚核弹,炸响全国。原本不应该出现在奶粉中的化工原料——三聚氰胺,却在不同批次的三鹿牛奶粉中严重超标,数万名婴儿因此染上肾结石,甚至出现死亡案例。

国家质检随即对其它品牌乳制品进行排查,结果伊利、蒙牛、光明、圣元及雅士利在内的22个厂家69批次产品,赫然在列。

中国乳制品行业信誉,集体坍塌。

事后证明问题出在了奶源,为了增加原奶中蛋白质的检测含量,有些不法奶站将三聚氰胺加入其中。

大众怒火中烧,急需一个情绪出口。

曾经被捧上“神坛”的牛根生,瞬间站在了风暴中心。

原本被广为传颂的慈善,此时变成刺耳的揶揄:“牛根生不做牛奶,就是最大的慈善了。”

面对舆论汹涌,牛根生坦言:“企业最大的责任,就是没能把不法奶站送来的掺有三聚氰胺的原奶挡在门外,在管理上出现了重大疏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彼时,国内没有针对三聚氰胺的管理条例,相关的检测设备更少之又少。于是,3万吨原奶,只能倒掉。

随着事件发酵,蒙牛形势急转直下,一个季度亏损2.71亿。不仅如此,每股20港元的股价也瞬间暴跌至6.65港元,未来三个月,或将达30亿的资金缺口。

更大的危机紧随其后。

当年,牛根生将自己的股份全部捐给了老牛基金,之后老牛基金为了融资,又将其中的4.5%抵押给了摩根士丹利。

蒙牛作为香港上市公司股权本就分散,这4.5%的股权足以决定公司的归属。外资虎视眈眈,让牛根生坐立难安。

随后,牛根生写了一封万言信求援:

“作为民族乳制品企业的蒙牛,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即使白送了弟兄们,也绝不愿被外国人买走。”

得知消息,柳传志连夜召开董事会,48小时内,2亿人民币就打了过来。俞敏洪火速送来5000万。而中海油傅成玉,也准备了2.5个亿,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取。

一次聚会上,提及此事,牛根生忍不住老泪纵横。

牛根生的落泪,没有换来多少共情,甚至有人怒骂:“鳄鱼的眼泪!”

直到2009年,中粮入股,牛根生仿佛彻底卸下了担子,他很快宣布辞去蒙牛董事长,转任蒙牛董事会里的虚职。

又过了两年,蒙牛发布公告,牛根生辞任董事会里的职位,今后将主要投入慈善工作,但保留非执行董事。

直至2021年,辞任非执行董事,彻底退出蒙牛。

期间还有传闻,牛根生与同是蒙牛创始人的孙先红,在加拿大创办语言学校,但传闻过后,没有看到老牛的新动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三聚氰胺事件”后,牛根生已鲜少露面。中粮入股蒙牛的第二天,他出现在了媒体沟通会上,大家发现,以前健谈的老牛,开始变得低调寡言。

媒体提出采访要求,被老牛拒绝了。至今,很难看到牛根生的影子。

远离商界,牛根生的生活轻松了不少,他开始坚持锻炼身体,他想:“趁着年富力强,也许能为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做更多的事情。”

至于那些江湖传说,曾经的是非功过,就留给后人评说。

参考资料:

新京报:《盘点多面牛根生成败争议 退隐江湖or另起炉灶?》

钱江晚报:《放"牛"是无奈or自愿? 牛根生沉默回应诸多猜测》

内蒙古新闻网:《牛根生再创业》

作者:后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