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译文:学到的东西,如果能够经常去温习和练习,不也是让人很高兴吗?

点评:婴儿在刚学会爬的时候,都会很开心,因为能够学以致用,如果学到了东西,却不能应用到生活之中,那还有什么意思呢?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译文:虽然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自己并不生气,这不正是君子的涵养和风度吗?

点评:稍微被别人误解了一下,就心生怨恨,怨天尤人,那还是君子所为吗?

3、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

译文: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根本,根本建立了,道自然就显露出来了。

点评:什么是本?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但现在很多人人,已经是本末倒置了。

4、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译文:总是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往往都是没有仁爱之心的。

点评:心口不一、口蜜腹剑的小人,往往看起来更像一个好人。

5、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译文:我每天都要从多方面去反省自己。

点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但别人身上的过错容易发现,而自身过错很难发觉,所以需要我们自己主动去反省,才能减少过失。

6、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译文:把自己的本分事情做好之后,如果还有多余的精力,就可以用来学习文化知识了。

点评:学问,是学以致用,是为了身体力行,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做人做事,如果只是空有学问,而不力行,那就华而不实了。

7、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译文:有了过错,不要怕改正。

点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过错不可怕,就怕知错不改,日积月累,就会铸成大错。

8、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

译文:慎重地对待丧事,恭敬地祭祀祖先,这样就能使民心归于淳厚了。

点评:百善孝为先,祭祀父母和先祖,这是孝道的继续和体现。如果人们对去世的人,都能存有敬畏之心,对在世的父母,也就恭敬有加了。

9、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译文:如果能够长期坚持父亲生前的那些正确原则,就算得上是尽孝了。

点评:如果父母刚刚去世,就把父母的那些教导抛到脑后,胡作非为,即使丧礼办得再隆重,那也算不上孝呀!

10、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译文:不用担心别人误解自己,而应该担心自己不理解别人。

点评:只要我们做的是对的,别人误解又何妨呢?我们应该把精力用于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修养上,而不是苛求别人。

1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译文:《诗经》共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思想纯正”。

点评:凡是能够称为经典的作品,都是真情流露之作,没有邪思邪念在里面。

12、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论语.为政》

译文:到三十岁的时候,已经打下思想、学业的基础;到了四十岁,就已经可以明辨是非,确定正确方向了。

点评:三十而立,讲的不是立业,世人多有误解。这里讲的是自己所学的学问,已经有所成立,已经有根底,不会被外界所动摇了。这时候已经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了。

四十不惑,是已经可以通达权变了,做也行,不做也行,好也行,坏也行,怎么都行了,心中已经没有执着和分别了。

13、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译文:到了七十岁的时候,已经能够随心所欲地说话做事,而不会超越规矩了。

点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程度,就完全变得自然而然,一切言行都会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了。就好像一个喜欢游泳的人,当熟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虽然看起来花样很多,但无论怎样游泳,其实都会在规矩之中了。

14、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译文:最让父母担心的事,就是孩子的健康。

点评: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自己生病不可怕,最怕孩子生病,比自己都难受,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呀!

15、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译文:现在人说的孝,指的就是能够养活父母。但即使是狗和马,也会有人饲养,如果对父母做不到恭敬顺从,那与饲养狗和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点评:孝顺父母,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上的供养,还要尊敬顺从父母,养父母之心。

16、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译文:君子不应该像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途。

点评:君子应该博学多识,具备多方面的才干,而不只是局限于某个方,这样才能通达天下。

17、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

译文:做事情太过或者不及,都是祸害呀!

点评:异端,就是中庸之道的两端,过和不及,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可以偏执一端,刚愎自用。

1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译文:一个人如果不讲信誉,那就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点评:人无信不立,欺骗别人,虽然一时占了便宜,但却丧失了别人的信任,最终必将陷入孤独的焦灼之中,无法立身于世。

19、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译文:祭祀不该自己祭祀的鬼神,那就是谄媚逢迎的体现。见到合乎正义的事情,却不敢去做,那就是勇气不足。

点评:不是自己的祖先,而去加以祭祀,那就是谄媚之举,意在求福了。大丈夫处世,论是非,不论祸福,只要是义所当为的事情,就应该挺身而出。

20、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

译文:祭祀祖先的时候,就好像祖先真的在面前;祭祀神的时候,就好像神真的在面前。

点评:祭祀活动,重在心诚,而不是形式。

21、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

译文:如果得罪了上天,无论到什么地方祈求,都是无济于事的。

点评:天作孽,犹可违;人作孽,不可活。一个人如果非分而求,祸罪于天,那就必受天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2、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八佾》

译文:已经完成的事情,就不用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情,就不要再劝谏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要再追究了。

点评:凡是已经不可挽回的事情,多说无益,就不要再追究了。

23、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

译文:居住在有仁爱之风的地方才好。如果选择一个没有仁爱之风的地方居住,怎么算得上是明智呢?

点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之大,所以才有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24、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论语.里仁》

译文: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安于贫困,也不能长久处于安乐之中。

点评:没有仁德的人,也没有平和的心态和坚定的节操,无论是在贫困潦倒的环境中,还是在安逸享乐的环境中,都会堕落。

25、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译文:只有具有仁德之心的人,才能正确客观地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点评:具有仁德之心的人,大公无私,才能真正知道善恶。而世俗之人的好恶,往往都是建立在个人情感和利益上的。

26、朝闻道,夕可死矣。——《论语.里仁》

译文:如果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天晚上失去,也是没有遗憾的。

点评:能够领悟人生真谛、宇宙真理,纵然朝闻夕死,也不虚此生。如果此生不能闻道,纵然高寿八百年,也枉然为人。

27、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译文:读书人志在追求真理,如果还以穿破旧衣服、吃粗糙的饭菜为耻,那这种人就不值得与他谈论真理了。

点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口口声声学道、修道,但又以生活穷困为耻,那就说明他的心思仍然停留在名利上,并没有什么远大的人生志向。

28、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译文:如果凡事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做事,就会招致很多怨恨。

点评:一个人如果唯利是图,那难免就会与人相争,损害他人的利益,招致仇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