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1249篇原创文章,作者:阿登的苦林

作者简介:阿登的苦林,山东人,喜欢二战及冷战军事,尤其是太平洋战争、苏德战争和冷战武器装备,曾在“空军之翼”等网站发表过若干文章。

全文共7490字,配图15幅,阅读需要16分钟, 2024年6月3日首发。

按:本文编译自鱼鹰社“新先锋”系列第326辑,文字和图片略有改动。编译本文并不表示赞同原作者观点或证实文章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在完工了继承自沙皇俄国的三艘“斯维特兰娜”级巡洋舰后,不到十年时间,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苏联舰艇工业在自行设计、建造巡洋舰方面的实力便已远超之前的水平。这一时期,苏联最高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也提出,要打造一支与苏联这样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大国地位相称的远洋舰队,这也给苏联舰艇工业部门指明了方向:如果世界其他海军强国都在建造巡洋舰,那么苏联也需要建造巡洋舰。

为此,在1933~1937年的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红海军计划建造八艘新型巡洋舰。尽管后来的事实证明,这项任务远远超出了当时苏联造船工业的能力,但考虑到当时苏联诸多工业领域在发展中存在“冒进”的现象,因此这也可以被理解为当时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军事工业方面试图加速发展的一个典型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苏德战争爆发前,停泊在喀琅施塔得军港的26型巡洋舰“基洛夫”号

与建造“塔什干”号驱逐领舰的情况类似,苏联人在建造新型巡洋舰时也希望能得到外国援助。虽然中小型舰艇已能批量自产,但在更高技术水准的大型军舰方面,苏联仍落后于各海军强国,而且自1922年苏联成立以来,其还从未建造过这样大吨位的军舰,可以说一切都是从零开始。

虽然第一艘巡洋舰打算从意大利完整购买的计划未能实现,但新式26型巡洋舰,或者说“基洛夫”级巡洋舰首舰的动力装置却是从意大利采购的。倘若将“基洛夫”级的线图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意大利轻巡洋舰,如“雷蒙多·蒙特库科利”号进行一番比较,不难看出在设计风格上,意大利对苏联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1935年服役的意大利轻巡洋舰“雷蒙多·蒙特库科利”号,照片摄于1938年。将该舰的照片与红海军“基洛夫”级轻巡洋舰的照片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意大利设计对苏联舰艇的影响非常明显

虽然得到了来自意大利的帮助,但首舰“基洛夫”号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依然遇到了很多磨合期的问题,这些问题甚至延续到了其姊妹舰“伏罗希洛夫”号上,不过在后来的“26比斯”工程衍生舰——“马克西姆·高尔基”号、“莫洛托夫”号、“加里宁”号和“卡冈诺维奇”号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其中最明显的一点是,26比斯型巡洋舰的舰桥与26型巡洋舰的舰桥大为不同。

从1934年12月1日《基洛夫法》公布起,史无前例的“大清洗”开始波及苏联工农兵各个领域,红海军自然也不例外。作为红海军自行设计建造巡洋舰的开山之作,26型巡洋舰在设计建造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一些别有用心家伙的负面关注,多位工程负责人被逮捕,但这对解决磨合期的种种问题并无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3.“基洛夫”级巡洋舰的前主炮,注意B炮塔两侧吊艇杆上的破雷卫,可提供有限的扫雷能力

26工程的两艘舰“基洛夫”号、“莫洛托夫”号和26比斯工程的前两艘“马克西姆·高尔基”号、“伏罗希洛夫”号均于苏德战争爆发前建成服役,其中“基洛夫”号甚至在服役后参加了1939~1940年的苏芬战争:1939年12月1日,“基洛夫”号用其180毫米主炮向芬兰卢萨来岛上的海岸炮台发射了35发炮弹。1941年8月,“基洛夫”号在保卫塔林港的战斗中发射了235发主炮炮弹,随后在当月底红海军著名的“塔林回航”撤退行动中被撤往喀琅施塔得。在德军水雷和空袭的威胁下,尽管“基洛夫”号最终成功抵达喀琅施塔得军港,但参加此次撤退行动的多艘其他苏军舰艇被击沉,其中包括7型驱逐舰“快速”号和5艘“诺维克”级驱逐舰。撤到喀琅施塔得后,“基洛夫”号经过简单修整,又撤往列宁格勒,因为在那里苏联海军舰艇遭德军空袭的威胁较小。尽管在一系列战斗中被德机投下的炸弹炸伤,但“基洛夫”号仍能用其主炮向正扑向列宁格勒的德军开火。

与“基洛夫”号一同朝推进中的德军开火的还有其26比斯型姊妹舰“马克西姆·高尔基”号。虽然这艘倒霉的姊妹舰在开战第二天就不幸被水雷炸掉舰首,但“马克西姆·高尔基”号还是回到了塔林,并从那里回到喀琅施塔得。8月初,“马克西姆·高尔基”号的舰首得到修复(在修复过程中,舰上的防空武器也被加强)。随后,该舰也被调往列宁格勒,在那里,“马克西姆·高尔基”号与其姊妹舰“基洛夫”号度过了战争的大部分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4.黑海舰队的26型巡洋舰“伏罗希洛夫”号,照片摄于苏德战争期间

与喀琅施塔得军港相比,虽然“基洛夫”号和“马克西姆·高尔基”号停在列宁格勒更安全,但这两艘军舰仍然是德军航空兵和远程火炮的理想目标,尤其是这两艘军舰的主炮对保卫列宁格勒起着相当大的辅助作用。1942年4月,德军的猛烈空袭重创了“基洛夫”号,该舰被迫维修两个月。维修期间,“基洛夫”号的防空火力得到加强。1942~1943年,这两艘巡洋舰一直是列宁格勒防御工事的一部分。1944年1月,这两艘巡洋舰接到命令,为苏军在列宁格勒附近发起的攻势提供火力支援,这也意味着自1941年9月以来,轴心国军队对列宁格勒的长期围困局面即将终结。1944年6月,苏军在卡累利阿的攻势期间,这两艘巡洋舰继续奉命向防守的芬兰军队倾泻炮火。

在战争余下的时间里,“基洛夫”号和“马克西姆·高尔基”号两舰一直留在列宁格勒,因为红海军将领不想在波罗的海这片危险水域损失任何一艘大型水面舰艇,进而危及他们的职业生涯。1945年10月16~17日午夜时分,在距离喀琅施塔得军港不远处,“基洛夫”号被一枚未扫除的水雷炸成重伤,这也突显了波罗的海水域的危险程度,即便在战争结束后也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5.同样是摄于战时的26型巡洋舰“伏罗希洛夫”号,表现的是该舰在黑海相对温暖的水域靠港时的情景

与波罗的海的两艘姊妹舰相比,部署在黑海的26型巡洋舰“伏罗希洛夫”号和26比斯型巡洋舰“莫洛托夫”号参加的战斗要更多一些。从战争爆发第二天起,“伏罗希洛夫”号就参加了炮击罗马尼亚康斯坦察港的苏军舰艇编队,并在塞瓦斯托波尔一直驻泊到9月25日。之后,为安全起见,“伏罗希洛夫”号转移至新罗西斯克。

新罗西斯克港依旧说不上安全,“伏罗希洛夫”号在1941年11月2日的一次空袭中被两枚炸弹击中并遭到重创,被迫前往波季港维修。1942年3月中旬,修理完毕的“伏罗希洛夫”号回到黑海舰队。在1942年剩下的时间里以及整个1943年,“伏罗希洛夫”号一直在积极执行任务,包括运兵和提供火力支援。期间,该舰在1942年6月和7月初以及1942年12月至1943年1月进行了短暂维修。1943年1月下旬维修结束后,“伏罗希洛夫”号只在当月月底执行过一次重要任务:炮击新罗西斯克附近的德军阵地。此后,在战争余下的时间里,该舰一直驻泊在波季和巴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6.“基洛夫”级巡洋舰战时大大强化了防空武器装备,如加装了多门37毫米70-K型自动高炮,上面照片所示即为安装在B炮塔顶部的一门无防护高炮

在战争的头几个月,“伏罗希洛夫”号的姊妹舰“莫洛托夫”号一直停靠在塞瓦斯托波尔港,该舰的雷达在这座军港城市的防空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之后,“莫洛托夫”号被转移到波季,并定期从波季港出发,前往被围困的塞瓦斯托波尔参加战斗。1942年8月2~3日夜,“莫洛托夫”号被一枚德军航空鱼雷击中(也有资料称,这是一枚由意大利海军MAS-573号鱼雷艇发射的鱼雷)。中雷后的“莫洛托夫”号返回波季港进行了长达9个月的修理,修理过程十分复杂,需要将未完工的68型巡洋舰(也称“夏伯阳”级)“伏龙芝”号的舰尾部分安装到“莫洛托夫”号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7.战时拍摄的“基洛夫”级舯部照片,可见除远处的三门100毫米B-34火炮外,还有近处的一组三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

修理工作于1943年4月完成,“莫洛托夫”号于7月底重新加入黑海舰队。与波罗的海舰队两艘姊妹舰的情况一样,随着战事的进展,红海军不想再让仅有的几艘巡洋舰冒不必要的风险。1943年10月6日,“哈尔科夫”号驱逐领舰、“无情”号驱逐舰和“才能”号驱逐舰在炮击完克里米亚半岛上的费奥多西亚与雅尔塔港的德军阵地后,在返回图阿普谢时遭德军空袭并全部沉没。得知这一消息后,震怒的斯大林下令,除非有他本人的特别批示,否则禁止苏联海军所有的大中型水面作战舰艇擅自出海作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8.26型巡洋舰和26比斯型巡洋舰的侧视图对比,上为26型首舰“基洛夫”号在1939年完工后不久的状态,下为26比斯型首舰“马克西姆·高尔基”号在1941年完工后不久的状态,可见舰桥和主桅细节及副炮都有明显不同

对于身在远东红旗太平洋舰队的“加里宁”号和“卡冈诺维奇”号来说,战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副炮火力的改进上:原先计划安装的100毫米B-34型副炮在实战中暴露出可靠性过低的问题,因此决定换装更加可靠的85毫米90-K型舰炮作为副炮,数量也增加到8门。另外,由于一些关键零部件需要在列宁格勒等地生产然后运到远东,因此“加里宁”号在1942年12月入役时,装备了6门45毫米21-K型高炮和10门37毫米70-K型高炮。

作为26比斯型巡洋舰的最后一艘,“卡冈诺维奇”号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完工,并于1945年2月23日升起苏联海军旗,正式成为红旗太平洋舰队的一员,但该舰及其姊妹舰“加里宁”号在苏军对日作战中未能发挥什么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9.这张摄于1943年9月的黑海舰队某艘“基洛夫”级巡洋舰的照片进一步突显了该级舰增强防空火力的结果:除前方的两门37毫米70-K高炮和后面的三门100毫米B-34高平两用炮外,还可看到远处安装的四联装“维克斯”重机枪

战后,“基洛夫”级巡洋舰有的接受改装,被作为导弹试验舰使用;有的被转入预备役,或是被作为宿舍舰使用。其中,“莫洛托夫”号被改为练习巡洋舰,一直在苏联海军中服役到1972年才退役并作为废铁出售,是“基洛夫”级各舰中存世时间最长的一艘。

26工程和26比斯工程各舰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0.“基洛夫”级各舰基本情况

最终完工的26型巡洋舰和26比斯型巡洋舰代表舰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1.“基洛夫”级若干代表舰完工时的相关情况

根据战时经验,26型巡洋舰和26比斯型巡洋舰的防空武器装备均得到大幅加强(尤其是在苏德战争后期),如下表所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2.“基洛夫”级若干代表舰战争后期的改装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3.“基洛夫”级巡洋舰的后期型号(如“加里宁”号)安装了85毫米90-K型高平两用炮(如上面莫斯科中央武装力量博物馆展出的这门),而不是早期型号上安装的100毫米B-34型火炮。1991年苏联解体时,红海军中仍有在役舰艇配备85毫米90-K型高平两用炮。76毫米34-K型火炮也采用类似的炮架

此外,当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正式打响时,26型巡洋舰“莫洛托夫”号是红海军中唯一一艘装备雷达的军舰,当时该舰装备有一套苏联人自行研制的代号“棱堡”的雷达。1941年11月前,“莫洛托夫”号的这套舰载雷达是塞瓦斯托波尔军港防空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到1944年,所有其他几艘“基洛夫”级巡洋舰都安装了英制(281型、282型、284型、285型、291型)、美制(SG型)或苏联人自行研制的雷达,如下表所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4.截至1944年时,安装在“基洛夫”级各舰上的雷达装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5.红海军自行研制巡洋舰的开山之作——26型巡洋舰艺术画

- 全文完,敬请期待下一篇! -

作者“阿登的苦林”其他文章可以从下面的链接进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