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收到一个来访者的咨询:

我的女儿从两岁多开始,就有一个“看不见的好朋友”,叫做“小猪安迪”,她现在四岁多,常常跟我们聊到小猪安迪的事情,感觉就是在讲我们自己家里的互动和故事,我们也把小猪安迪当作女儿的好朋友。

最近女儿肺炎住院休养,返家后,女儿说小猪安迪都在医院的病床下陪她。在网上查的一些信息后,发现有些精神病患很早、早到幼童时期就发病,症状就是看到人和动物等幻觉,我要怎么知道小孩是不是精神出状况,还是这是小孩正常的发展过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国外调查表示,有60%以上3~8岁的小朋友,有假想朋友,假想朋友是一个如真实般鲜明的想像角色,早期研究对于假想朋友这个现象比较倾向不好的看法,但越来越多的研究现在持正面态度,比如,有假想朋友的小朋友会:

1、比较会玩想象游戏。

2、较高的创造力。

3、较佳的社会认知发展。

4、有假想友伴的四岁小朋友比较容易通过“心智理论作业”。

5、4-6岁有假想友伴的小朋友,涉及观点取替能力的沟通表现较佳。

6、较高的IQ,但未累积够多的研究支持。

不只婴幼儿阶段,有研究者分析,12-17岁有假想朋友的青少年的日记发现,这类青少年可能会:

1、有较大量的白日梦

2、较有社会资源而容易发挥应对技巧。

3、有较佳的自尊。

4、对自己和朋友的满意度较高。

5、较容易自我揭露。

6、较高的创造力,童年曾出现想像友伴的成人,较具有创造力。

在我们对成人的催眠回溯研究则发现:

①、童年有假想友伴的成年女性,较可以信赖和依赖别人,较高的内在觉察。

②、童年有假想友伴的成年人,比较会寻求或选择创造性艺术家的生涯。

③、富有创造性的作家回忆其童年,多半有假想友伴。

④、童年有假想友伴的大学生,有较高的创造力、情绪感受力和成就动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假想友伴有两种:一种是无形的,没有寄托在具象物体上的虚拟想象,例如:人、动物、怪兽、神秘生物、鬼怪;另一种则是有具体实物的虚拟角色,并将之赋予个性,像是拟人化的动物或玩偶。

当你有假想友伴,你正在创造一个拟人化、没有物理实体的“他者”,凭空创造一个他者去表现一个客体,并且编撰、安排它的个性,也代表这个“他者”是个人的表现与延伸。通常大人会发现孩子在对着空气说话,或是孩子直接向大人报告有这么一个隐形好朋友的存在;有的隐形好朋友有着很通俗的名字和事蹟,那么家长可能会经过好一阵子的时间,才会发现这是孩子假想出来的玩伴。

心理专家荣新奇教授认为,面对小朋友的想像玩伴,家长不用太担心,家长可以就自己的感受和家庭中的文化与常规来回应小朋友,若小朋友出现将问题推拖给想像玩伴的情形,就需要让小朋友了解还是得自己承担责任和后果。

通常小朋友能够清楚知道想像中的朋友实际上并不存在,但如果孩子无法分辨真实性的话,并且又有其他行为问题出现,就会担心这可能是心理障碍的讯号,可带孩子前往医院的儿童心理科、精神科或身心科诊所,进行检查和评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现代的社会价值观当中,照顾孩子几乎必须做到完美,不管是生理上、心理上的需求满足,教养的课程总是让家长趋之若鹜,家长彷彿是不能犯错的、不能有所失误的,有个万一就好像赔上了孩子的一辈子。

然而,许多所谓的“教育专家”的教导和提点,往往不见得适合每个家庭的现况,或者是无法考量现实中家长们无法执行的困难,很多时候是需要花时间一对一的讨论,花时间一一地澄清,再量身打造适合家中的教养咨询,甚至先协助处理家长的负面情绪以给予支持力量。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值得一读,就请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和家人吧,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