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芭蕾舞团首席主要演员吴虎生,凭借芭蕾舞剧《剧院魅影》中魅影一角,获得第32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提名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5月24日到6月2日,第32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获奖演员剧目展演在上海举行。作为展演剧目之一,6月2日下午,芭蕾舞剧《浮生一梦》将亮相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展现吴虎生从舞者到编导的多面综合能力。

演出开始之前,先来听听吴虎生的表演感悟以及评论者的评价吧——

吴虎生谈表演感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次是我第二次申报白玉兰戏剧奖,能够再次入围,我感到很荣幸。此次我参评的角色是芭蕾舞剧《歌剧魅影》中的“魅影”一角。演绎这个角色,让我深刻体验到了人性的复杂与情感的纠葛,“魅影”是一个被命运捉弄的人,他既冷酷又热情,既痛苦又充满希望。每一次的演绎,都是我与这个角色心灵深处的对话,让我感受到他对爱的渴望和对艺术的执着。今后,我将继续不忘初心、不惧险阻、永攀艺术高峰,用海派芭蕾语汇创作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舞台形象、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用更多艺术精品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

吴虎生:把人生体验融入角色演绎

兼评芭蕾舞剧《歌剧魅影》

张 莉2023年5月,上海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歌剧魅影》首演,“魅影”的主演者是上海芭蕾舞团副团长、首席主要演员吴虎生,这也是他在2003年成为舞团首席二十年之后,在饰演了“王子”“大春”“潘冬子”“哈姆雷特”等等之后的又一次富有挑战的角色塑造。对于这部芭蕾新作,因其连续成功地由小说改编为电影、音乐剧而引起广泛关注,芭蕾如何完成艺术的再创造?如何表现一个具有强烈戏剧效果和情感冲突的故事?曾经与上海芭蕾舞团多次合作的英国编导德里克·迪恩给出了满意的答案,芭蕾版《歌剧魅影》基于原著情节做出适合舞蹈表现的创新,而不是简单的音乐剧翻版。因为舞剧需要发挥舞蹈的手段并展示舞蹈的场面,编导保留故事的发生地剧院以及主要角色“魅影”的形象与性格心理特质,但巧妙地把他与之产生爱恨纠葛的歌剧女演员转换为芭蕾舞演员,这样就自然将一系列芭蕾舞训练与表演的场景纳入其中而成为舞剧的一部分。特定情景中人物身份的变化为编舞创造了空间,这是改编思路的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情节合理的铺垫最终是为了人物呈现,是为了在特定情境中塑造特定的人物形象,从而引起观众对人物情感与命运的共鸣。《歌剧魅影》的男主角“魅影”是一个具有双面人格特征的角色,特殊的境遇使他一方面保有人性原初的善良与才华,另一方面又使他因而无法拥有正常的人生活;一方面,他对情感、美好有着强烈的渴望,另一方面,他又因现实的无奈、残酷而变得阴郁、疯狂。戴着“面具”起舞,塑造这样一个具有复杂且极端性格的人物很不容易,需要对角色心理有较为深入的体验和恰当的把握,才能把常规化的芭蕾语言化为属于角色特点的“这一个”的独特表达。担当角色主演的吴虎生,以娴熟的芭蕾技艺,成熟的心理表达,让我们看了一个让人信服、令人感动的角色演绎,也让我们看到他不同于平常的“另一面”。出生于1986年的吴虎生,大家都叫他“小虎”。尽管他属虎、叫“虎生”,但外表看上去却斯斯文文,待人接物也温和腼腆。修长的线条和优雅气质,使他在芭蕾舞台享有“王子专业户”的美誉。

吴虎生本是抒情型芭蕾舞演员,以声乐演员表演风格类型做类比,他相当于“抒情男高音”,形象清秀、线条修长,技术规范扎实,表演优雅细腻,天生的“王子范儿”。多年来,他的表演涉猎剧目广泛,从西方古典芭蕾《天鹅湖》《葛蓓莉娅》《仙女》《吉赛尔》《睡美人》《胡桃夹子》,到中国民族芭蕾舞剧《白毛女》《梁山伯与祝英台》《闪闪的红星》《花样年华》《宝塔山》;从戏剧芭蕾《罗密欧与朱丽叶》《茶花女》《哈姆雷特》,到现代芭蕾《简·爱》《长恨歌》。吴虎生在《歌剧魅影》中有不俗的表现,是有迹可循的,那就是在这些或古典或民族或戏剧或现代的芭蕾作品中获得技巧和表演的历练,不同风格类型作品中的不同人物形象塑造,使他能够在芭蕾表演领域突破古典芭蕾“王子”形象的单一向度,结合人物性格特征和自我人生体验实现角色多维度的重塑;而他在《歌剧魅影》中对“魅影”的塑造则更是将角色自身性格复杂性与情感深刻性的阐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一方面得益于上海芭蕾舞团剧目创作风格的不断拓展,为演员搭建了更多塑造不同舞台角色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吴虎生自身的机遇和努力,牢牢抓住每一个让自己成长的机会而拓宽戏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魅影”是编导德里克·迪恩为吴虎生量身定制的角色,他见证了吴虎生从一个 17 岁的芭蕾少年,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首席舞者。作为来自戏剧家莎士比亚故乡的资深芭蕾编导,德里克·迪恩对芭蕾舞剧创作可谓驾轻就熟,此前他与上芭合作创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茶花女》《哈姆雷特》等皆雅俗共赏。他擅长用新古典主义的抒情芭蕾语言编创富有情节的戏剧舞剧,擅长在具体情节构织中塑造人物形象、展现戏剧冲突。芭蕾舞剧《歌剧魅影》延续了这一编创风格,其对芭蕾语言娴熟的运用,以及对舞剧戏剧结构的把控力在剧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整部舞剧情节线索连贯清晰,有叙述性质的交代情节的部分,也有抒情性质的表现内心情感的部分,两种动作语言相互补充。可以看出编导编排剧情时刻意选择了具有动作性的场面,满足了观者对舞蹈的期待。但也正因如此,该剧总体戏剧性的外在动作多于内在动作,内在动作也就是人物内心的活动外化的动作,这是塑造人物的关键。如果能够对角色性格心理的发展过程,及其特定时刻的心理状态做更丰富、更连贯、更细致、更深刻的刻画,则会使该剧更加完美。但是“魅影”仍是打动人心的,特别是结尾处,爱战胜了恨,“魅影”宽容了别人,救赎了自己。吴虎生说:“戴上双层面具,我感受到来自周遭的冰冷眼神,这让作为‘魅影’的我孤独、 悲伤、恐惧,进而变得疯狂。直到故事的最后,柯莉斯汀的吻让‘魅影’的内心得到解脱,而我也明白,‘魅影’用强硬与冷酷来包裹自己,而他内心想要的只是与正常人一样的爱。我想,‘爱与包容’,是这部作品真正的主题。”编导德里克·迪恩说:“吴虎生的表演让我看到了他的成长与蜕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魅影”让我们看到了吴虎生的另一面,那就是对芭蕾的爱和对艺术近乎“疯狂”的执着追求。在用十年时间成为首席主要演员之后,凭着对芭蕾舞事业的热爱,他又开始涉足舞团管理和芭蕾创作。2017年从创作中型芭蕾作品《难说再见》起步,至2022年创作《大地之光》荣获第十四届全国舞蹈展演优秀剧目。他不满足于仅仅成为名演员,而作为编导、管理者的身份也不断丰富着他的人生体验,助力舞台上的角色塑造。2024年春,欣闻吴虎生因芭蕾舞剧《歌剧魅影》“魅影”一角获得第32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提名奖,这是对他多年艺苑耕耘的肯定,我们也相信,“虎”劲十足的他会在芭蕾事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 | 张莉(上海市舞蹈家协会理事,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供稿)

文编 | 王虹

美编 | 音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