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一个因瓷而生、因瓷而兴、因瓷而名的城市,有着2000多年冶陶史、1000多年官窑史、600多年御窑史。历史上的景德镇,“村村窑火、户户陶埏”,历经72道工序烧制而成的瓷器,优中选优,一部分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成为皇家御用之物,一部分沿着丝绸之路,随着路上驼铃、海上风帆,一路翻山越岭、漂洋过海,抵达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使得这座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内陆小城成为了举世闻名的“瓷都”。

一座景德镇,半部陶瓷史。在草长莺飞的时节,穿梭在这个被李约瑟称之为“全世界最早的一座工业城市”的大街小巷,发现往日的“瓷都”正沉下心来一心一意在做陶瓷文化的传承:寸土寸金的闹市中心,随处可见或保护或改造利用的窑作遗址遗迹;快节奏的工业文明如火如荼,这儿仍然坚守手工制瓷技艺;毫不起眼的临街店面或民居,里面却是一座承载着景德镇历史记忆的博物馆;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子,却是国内外瓷器文化向往者的乐园……乍一看,这座城市朴实得看不出“都”的影子,但空气里却氤氲着浓郁的“千年瓷都”气息,在历史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交织中,“活化”着古老的陶瓷文化,续写着千年瓷都新的辉煌。景德镇在陶瓷文化传承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当地探索的传统工业城市转型发展之路,实现了瓷业作为高耗能产业的转型升级,摆脱了随着瓷土资源不断消耗而陷入“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困境,开启了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的新征程。

原真性保护迈出传承的第一步

在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域,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门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曾生产了故宫中90%的瓷器,是我国唯一一处能全面系统反映官窑陶瓷生产和文化信息的历史遗存。

今天以御窑厂为核心的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传统的里弄作坊成为熙熙攘攘的文旅融合新地标。可谁都不曾想到,20多年前,御窑厂的重点遗址分布区一直被各类办公楼和民宅挤占,遗址保护开发及周边环境整治始终是难点。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御窑厂遗址保护工作,先后两次作出重要批示。景德镇迅速加大对御窑厂遗址及其周边重点保护区的环境整治提升,不仅御窑厂遗址,周边的传统街巷、民居、商铺、民窑作坊以及作为产品运输交通线的昌江都被保护了起来,共搬迁、拆除占压建筑近10万平方米,征收了周边大量房屋用于建设博物馆及保护配套设施。与此同时,还加大了遗址区考古研究力度。在历年多次进行抢救性发掘和工程项目清理工作的基础上,对围墙东侧、遗址西侧及御窑博物馆新馆建设场地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随着对明清作坊遗址、明代马蹄窑遗址、明代葫芦窑遗址的深入挖掘和保护性展示,游客可以透过徐家窑燃烧着的烟火、明清匠人生活的房屋里弄、非遗传承人的手工制瓷工作台,直观“看见”古代制瓷文明的高峰。如今,站在龙珠阁上远眺,御窑厂遗址和御窑博物馆在传统与现代的辉映中散发出独一无二的魅力,令人心生向往。

陶瓷文化保护与传承,离不开科技的加持。为了讲好数百年来的御窑故事,2021年7月,景德镇御窑博物院的陶瓷考古人员在40多年来出土的海量陶瓷标本基础上,联合多家国内顶尖院校、机构,开始筹建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工作人员运用先进仪器设备及数字技术打磨绘制古陶瓷基因库知识图谱,创建出承载着10000多片古瓷片信息的陶瓷基因库。通过对古瓷片进行成分分析和数据采集,制作成物理和数字形态的基因标本,可解析古代陶瓷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变迁,为文物保护与研究、文物复仿制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数字博物馆的建设等奠定了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作为有着千年陶瓷生产制作历史的城市,景德镇90%以上的文化遗产与瓷业生产密切关联,数量众多、保存完好。景德镇以对历史、对后人时不我待的责任感,从保护规划编制、落实主体责任、守牢安全底线等方面着力,推进瓷业文化遗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成功申创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一方面,依托考古研究和田野调查,深入挖掘阐释景德镇陶瓷历史脉络、技艺体系和文化内涵、精神标识,坚持大遗址保护理念,整体保护各类老窑址、老街区、老厂区、老里弄、老会馆、老码头、老烟囱等瓷业文化遗产,并推进分类、分级保护工作;另一方面,坚持活化利用,依托文旅或功能再造,实现历史文化价值与现代生活产业价值的融合,努力让每一栋建筑、每一件瓷器、每一处细节来讲述历史、讲述传承。

集聚各方面人才到传承中来

文化保护与传承,关键在“人”,在每一个人。

在景漂之家,我们遇到了澳大利亚籍“洋景漂”大卫。“我太兴奋了!”回忆起第一次来景德镇的经历,他立马滔滔不绝起来。虽然16岁就从历史书上知道了景德镇,但他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会在瓷器上作画,会为之着迷。当他到了景德镇,内心的创作欲望一下子被激发了,把从上海过来时的一路见闻事无巨细地绘制在一个瓷瓶上,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借助景德镇国家重点发展区域外籍人才引进签证、永久居住等12项便利政策措施,这些年来,大卫见证了这座老工业城市一日千里的沧桑巨变。面对我们关于生活是否方便的疑问,他开心地点头“非常方便”,随后指了指正在另一边忙碌的“景漂之家·洋景漂服务站”负责人,“有问题找他”。

在景德镇,像大卫一样的“景漂”有6万多人。除了对“诗与远方”的追寻,何以“景漂”?我们在陶溪川文创街区找到了另一个答案。

红砖墙、灰瓦顶,高耸的烟囱,旧窑车改造的路边花坛,无不诉说着一段过去的历史。没错,这里原本是新中国成立后设立的十座大型瓷厂之一的宇宙瓷厂所在地,如今市内人气最旺的陶溪川创意集市就开在这里。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开集,这里就会成为人头攒动的陶瓷文化海洋。如果想加入集市,只需打开微信公众号或小程序按照要求提交信息和作品照片即可,只要作品有创意、质量过硬,就可以获得摆摊资格,成为1500多个摊位中的其中之一。如果作品在集市上受欢迎、销售额排名靠前,还可以入驻邑空间,获得常驻的入场券,甚至可以优先选择摊位位置,费用同样十分友好。但如果此后两个月内销售额排名靠后,则会进行新一轮动态调整,从集市摆摊重新开始。不仅如此,陶溪川的创业孵化体系是一条龙式的,从初级的集市练摊到入驻邑空间商城、直播基地,再到陶瓷智造工坊,不断延展创业孵化链条,满足创业者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

在景德镇重点打造的三大集市中,与陶溪川创意集市主要瞄准青年创客、致力于打造年轻人的创业平台不同,陶然集以全国年轻手艺人为主要服务群体,致力于打造手工爱好者的交流互动平台;春秋大集则面向国际年轻艺术家,致力于打造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平台。目前,三大集市已成为青年创客创新的聚集地和创业孵化的基地。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景德镇市考察调研时强调:“要集聚各方面人才,加强创意设计和研发创新,进一步把陶瓷产业做大做强,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从较低的生活成本到一揽子人才政策,从各类制瓷课程到一站式备齐制瓷材料,从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到遍地开花的公共窑,这里能够将每一个奇思妙想变成手中的艺术精品。三大集市形成的差异化创新交流格局,使得凝结他们无穷创意的产品价值得以实现,景德镇也从中找到了文化艺术与城市烟火融合发展新的可能。

知识产权保护为传承提供法治保障

2021年4月26日,景德镇知识产权法庭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全国第六家非省会城市的知识产权法庭。在法庭提供的一批资料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案例:青年创客黄先生十几年前精心创作了一款陶瓷摆件并为之命名,早期曾通过微信朋友圈进行宣传展示和销售,因外观新颖时尚、命名寓意美好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但几年后黄先生发现,有两家公司在未经他同意的情况下进行仿制并销售获利,于是向景德镇知识产权法庭提起诉讼。此案的争议焦点之一即是著作权的归属问题:黄先生虽于2021年取得江西省版权局作品登记证书,但被告称另一公共社交平台于2016年就已出现款式相同的作品。法庭经过缜密调查,并结合当前微信朋友圈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的宣传销售产品的新型平台特性,最终确认黄先生拥有作品的著作权,依法判决两家公司停止侵权、销毁库存并赔偿经济损失。

在与商户的交谈中,我们还了解到,个别商户为了盈利,会伪造、冒用“景德镇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几年市场监管部门对侵权现象的治理力度越来越大了。”据介绍,2023年4月,市场管理执法人员发现某瓷器店正在销售一批底款均标注“景德镇制”字样的茶具,通过现场提取商户的进销货台账,发现当事人没有经过“景德镇制”主管单位的许可,就擅自向外省市生产厂家定制,利用景德镇和景德镇瓷器的影响力、美誉度进行商业混淆,构成不正当竞争。对于这种违法行为,执法人员责令当事人立即停止混淆销售行为,并对其作出了一定数额的行政处罚。

随着文化市场日益规范化发展,创新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与壮大的主要推动力,而知识产权越来越成为掌握主动权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不断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持续优化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景德镇市先后出台了《景德镇陶瓷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景德镇市陶瓷文化传承创新条例》《“景德镇制”陶瓷保护条例》等一批行之有效的地方性法规,并加强执法落实力度。知识产权法庭成立三年来,共受理陶瓷领域侵犯知识产权案件822件,审结754件,结案率91.73%,调撤率67.64%,为从业者尤其是艺术家和青年创业者在此从事陶瓷创作、追寻艺术梦想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从而激发出更为澎湃的创新创造活力。

活态传承让陶瓷文化再放异彩

陶瓷文化的生命力是否强劲,要看其是否能真正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保护传承的高阶形态是活态传承。在景德镇,“满城瓷器千座馆”、街头巷尾的汹涌热情、澎湃迸发的创新创造活力组成了活态传承的生动实践,辅以一批王牌景区、精品线路、文旅IP,景德镇迎来了陶瓷文化传承厚积薄发、火热出圈的新局面。

来到景德镇,会发现这座城市的生活与陶瓷文化紧密交织,人人都能讲述耳濡目染的故事,很多家庭就是一个微型博物馆。除了公立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收藏馆、科技馆、工作室、创意空间等近千座民间博物馆在这里异彩纷呈。我们就在一条巷子里“遇见”了“景德镇十大瓷厂陶瓷博物馆”。

十大瓷厂博物馆坐落在一条步行街上,门面不大,如果不是挂着标牌,很容易就会忽略它,但里面却别有洞天。这里主要展示的是1949年至1999年景德镇组建的十几家大型国管瓷厂——统称为“十大瓷厂”——研制的经典瓷器及相关文史资料,如人民瓷厂展区的青花瓷餐具就是当时家庭宴席和宾馆饭店广泛使用的餐具。博物馆负责人梁珏告诉我们:“建立这座博物馆的初衷,就是要保护和研究那段辉煌的陶瓷历史,使来访的观众在这里体验到生动而高雅的陶瓷知识,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之所以会“遇见”,是因为景德镇正在打造“满城瓷器千座馆”的新文化IP。打造千馆之城,并不是从0到1000的全新建设,而是对现有场馆的系统梳理、数字赋能、优化提升和整体展示。经场馆申报,首批330家展馆统一标识、统一授牌、统一发布,形成了规模各异、特色鲜明、立体呈现的展示矩阵,以china讲述China故事。

除了博物馆,还有一种活化形态在景德镇十分火热,那就是研学游。在一家研学机构里,各种年龄段的学员正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体验手工制瓷技艺:从材料库里随手取来一块泥,在轱辘车的转盘上慢慢揉搓,挤出水泡、拍成团状,这是72道工序之揉泥;然后是做坯,启动轱辘车,用脚控制速度,在旋转的转盘上,拉坯成型,之后还可以体验彩绘、喷釉、装窑烧制等工序。

“我在景德镇玩泥巴”有多火,到年轻人聚集的社交平台上搜一搜就知道。在景德镇,随处可见的研学机构融合“旅游+陶瓷文化”,开设各年龄段手工制瓷技艺的体验项目,与各类陶瓷讲堂形成教研、体验一体化。触摸流传千年的制瓷技艺,成为体验者与千百年来精益求精、求实创新的手工匠人进行的一场时空对话,带来了一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洗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我国众多的文化遗产,如器物、戏曲、史诗、手工艺等,都源于民间,传承也因此要回到文化的“出生地”,使其融入更多人的生产生活中去。景德镇之所以走出了一条陶瓷文化传承创新的特色之路,关键在于构建起了从传统到现代、从传承到创新、从政府引导到民众自发参与的有效路径,以旺盛的创新创造活力和烟火气,为陶瓷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这启示我们,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必须坚持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挖掘文化遗产背后的人文价值、道德理念、哲学思想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从而不断增强其生命力,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江西省景德镇市委党校〕

文章来源: 景德镇发布

↓ 中国陶瓷价格指数 ↓

http://ceramic-price-index.idx365.com/mobile/index.html

欢迎大家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