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天使支教并“设为星标 ★ ”一起探寻适合儿童的教育!

小时候,家庭暴力就是指打骂、体罚孩子,但随着 80、90 后进入父母的角色,打骂孩子的情况越来越少,每个人都有自己教育孩子的一套方法。

打骂式的家庭暴力越来越少,但很多新型的家庭暴力,却开始盛行,对孩子的精神进行着摧残。

今天我就来聊聊生活中,有哪些披着教育孩子外衣下的「暴力」吧。

01

习惯性使用攻击性语言

虽然新生代父母基本都能忍住不对孩子进行打骂、贬低侮辱,但许多时候情绪需要发泄时,不过是换了一种更隐晦的方式——攻击性语言

真笨,这么点小事都干不好,将来啥能干好? 你就知道捣乱。 你怎么连好好走路都不会?

虽然不打不骂,但攻击性的陈述,其本质和辱骂、贬低是一样的,都是语言暴力。

它并不比打骂的杀伤力低,反而因为更「温和」、「无害」(这俩词不是太完美),更不易被我们察觉到是在使用潜在暴力,所以出现频率反而更高。

如果真的要比,这种长期低杀伤力的攻击性语言,比偶尔高杀伤力的打骂,危害更大!

它导致的长期不安、自我怀疑、不被爱的恐慌,会慢慢占据孩子的内心。

当然,有人会说,我讲一百遍孩子都不听,我也没办法,只能声音越来越大,话越来越难听。

孩子有时候「熊」起来确实是要命,永远温柔不生气的妈妈,要么是神仙,要么是后妈。

但生气可以,表达愤怒情绪也可以,但表达情绪 ≠ 语言攻击 ≠ 泄愤。

我们可以怎么做?

你可以高声、可以气愤,可以告诉孩子「你这样做令妈妈很生气」、「我不喜欢你玩具乱丢」,甚至是板起脸训斥几句,而不是对人不对事。

所以,尽量把攻击性语言变成中性的描述性语言,不情绪化,不站在高处指责,把看到的现象描述出来。

攻击性语言:

滚,别叫我妈妈,你是我妈,行不。 笨死你得了,啥都干不好。 你怎么不去死。

描述性语言:

地上到处都是你的玩具,这样让我有一点烦躁,快点把玩具放回原位吧。 你随地乱扔垃圾了,这样的行为是不文明的,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面,谢谢。

直接把你看到的「地上都是你的玩具」+ 你的感受「我有点烦躁」+ 你的需求「快把玩具放回原位」描述出来。

好好说话真的是一件需要一生去修炼的事情。

父母好好说话,孩子才能学会好好说。若父母总是恶语相向,这些话会原封不动地流入孩子的耳朵,最后变成孩子的语言。

02

冷暴力惩罚

冷暴力大家都知道,恋爱时大多数情侣最讨厌的不是面红耳赤的争吵,而是一方一言不合的冷暴力。

懂得都懂。

但成为父母后,很多人却把冷暴力带给了孩子(ps:这里并不止跟孩子说明原因,彼此相互冷静的过程)。

我的一位朋友就曾跟我们分享过自己被父母关在门外的经历,具体原因她已经忘记了,留在记忆中的,只有自己大哭着拍门,一遍一遍地喊妈妈的画面,以及深深的绝望感。

即使现在长大,那种留在潜意识的被抛弃、不被爱和接纳的感觉还是冷不丁地会袭击她。

所以,这么多年,她对家一直都有着恐惧、无措,哪怕知道父母很爱自己,哪怕父母从没动手打过她。

很多父母,在被孩子气得或烦得不行时,就习惯晾一晾孩子,轻者直接冷漠脸,孩子说啥都不搭理他,严重者关小黑屋,关到门外。

也许你只想矫正孩子的行为,自以为「我不理你,你就知道我有多生气,你就知道该反思自己了」。

但却忽略了这种做法对孩子内心的巨大伤害。

孩子根本就不会如你所愿的去思考——妈妈为什么不理我或为什么被关在门外,他们唯一想得就是——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是不是不要我了。

刚开始可能只是质疑父母的爱,若是被冷暴力对待地久了,孩子会意识到「我的感受,父母根本就不在乎」,然后隐藏自己的情绪,关闭自己的内心。

一旦孩子关闭自己的内心,父母再想与其建立亲密、信任的连接会非常难。

之前看过一项叫做「三分钟忽视」的实验,特别震撼。

一开始宝宝们和爸爸玩得非常开心。

就在这时,实验人员要求爸爸们转过脸去,再回头只能面无表情的面对宝宝,持续三分钟。

宝宝们看着自己的爸爸,尝试重新和爸爸玩耍。但由于得不到回应,逐渐变得沮丧。

他们开始看向别处,想重新找一些玩具,做各种动作,极尽所能想得到爸爸的回应,和爸爸玩,依旧没有回应。

仅仅三分钟后,宝宝们纷纷表现出强烈的负面情绪和巨大的压力,崩溃大哭。

精神分析学有句话叫: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不回应,甚至是故意不回应,真的会把孩子推向绝境。

如研究人员所言,现实生活中,那些一直经历着像实验中「三分钟忽视」的宝宝,最后会导致悲剧性的后果。

其实,父母面对孩子无理取闹的冷处理,不过是在逃避。因为真的不知道如何处理了呀,总不能打一顿或把自己气死吧。

有情绪很正常,但是不能在错误的发泄方式上一条路走到黑。

孩子情绪崩溃要冷静,但绝对不是直接将其置之不理。而是要理解、接纳孩子的感受,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至于不良行为的改正也绝不是你不理他,他就能无师自通的。我们必须保证孩子有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正确认知。

若认知没问题行为却依旧不改,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承担行为的直接后果。

一次又一次不听话,那为娘就一次又一次盯到你改。

童年就是在试错中学习和长大的,首先我们作为成年人,这个包容度和耐心是要有的。

管教的目的是修正行为,而不是真的跟孩子置气。

03

高压式环境

不知道你有没有察觉到,这届孩子,其实比我们小时候的压力大了很多。

我们小时候,各种资源都紧张,爸妈忙着挣钱养家,根本就没空事无巨细的管我们,再加上信息闭塞,横向纵向的对比都没有,所以孩子和父母其实是相对简单且快乐的。

但现在不一样啊,4 个人围着一个孩子,他们受到的关注前所未有的高。但这是一把双刃剑,他们接到的要求也会前所未有的多。

正是更加富裕的养育精力,让我们的眼睛无时无刻地瞄在孩子身上。

就说正常一日流程,通常都是回家放下书包就跑没影了,不到饭点绝不回家,只要不闯祸,基本上父母也不会管。

但现在:

孩子放学回家没洗手,被说——卫生习惯不好爱生病。 玩玩具弄的哪都是,被说——你连用完就收都做不到,以后能干啥? 有点驼背没站好,被说——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像。 光吃米饭不吃青菜,被说——挑食的孩子身体差。 作业磨蹭不爱写,被说——不自律的孩子将来走不远。 不爱上英语课,被说——接不上国际将来被别人甩下。 上舞蹈课/积木课/钢琴课不认真,被说——没个特长注定普普通通……

从进家门的那一刻,各种要求和说教就没断过,好像你一点没注意,孩子今后的人生就要完蛋似的。

随手一点就是某专家的育儿方法,随手一刷就是别人家的完美小孩。

再看看自家孩子,好像哪哪都离好的标准差一点。

于是,无所事事不努力的每一秒你都觉得是浪费,孩子的哪一点没教育好都是罪过。

有人问:让人感到窒息的家庭是什么样的?

一个高赞回答:起床起晚了会被说,东西放错会被说,吃饭吃什么会被说,就连站着、坐着也会被说,怎么都不对,都会被父母告知,你应该怎么做。

新时代的孩子,父母给予的关注的越多,孩子感受到的要求就越高、越密集了。

但孩子自然不可能事事都做到如你所愿,孩子越做不到,大人越焦虑,孩子感受到的压力就越高。

他需要时刻察言观色,时刻小心翼翼地应付父母的要求。

当孩子长期处于这种高度压力中,不得喘息,他的自我不断被压抑,内心是很容易崩的,最终不是反抗就是自我消亡。

据调查,很多有抑郁倾向的青少年,都源于父母高压式教育。

所以,新时代我们能更关注孩子是好事,但是它的副作用,也要有意避免。

适当给孩子松绑,不仅是为孩子好,更是给父母留条活路呀,姐妹们。不必痛苦,也无需纠结。

世上没有完美的小孩,更没有完美的父母。

我们既然也不完美,为什么要把孩子按在我们预设的路上走呢?

被父母无限干涉的孩子,成年后,永远超越不了他的父母。

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内在成长的动力和自我完善的能力,我们只需要给孩子无限多的爱和一些不能碰的底线,除了这两样,请给孩子些自由发展的权利。

只要一点点,孩子会用他独有的生命向你展示,一切都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儿童的未来在教育

未来是一个需要创造力的时代

有没有一种教育能让孩子

不被各种试卷扼杀掉应有的创造力?

有没有一种教育能让孩子

在老师陪伴下建立属于自己文化的归属?

有没有一种教育能让老师

与孩子一起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寻找有缘家庭,一起探寻适合儿童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