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难得的是什么?是逍遥自在,是不为物役,是心中不上枷锁!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不被名利和物质所捆绑,才是人生的大境界。关于这一点,人生哲学家庄子就很有话说。

庄子,这位古代的智者,在他的《逍遥游》《齐物论》等作品中,一直在反复向我们描绘了一种名为“逍遥”的境界,一种超脱于尘世纷扰,无拘无束,自在随心的生活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生,这一场漫长而又复杂的旅程,为何时常会伴随着深深的悲伤?这悲伤并非源于外界的风霜雨雪,而是源自于我们内心的不自由。

之所以不自由,往往是因为我们过于执着于尘世的功利,被种种欲望和依赖所束缚,无法真正释放自己的心灵。

之所以不自由,往往是因为我们有太多想要的东西,拿到手了却不懂得珍惜,又继续奔波在对另一物品的追逐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这样的生活真的能带来内心的满足和安宁吗?当我们为了外在的东西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尊严时,我们的心灵是否真正得到了自由?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庄子认为我们追逐的那些东西都是无用的,他本人也践实着这样的认识。楚王派使者请庄子去做官,庄子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觉得当泥地里的龟也不错,于是他对使者说“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还直言,“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山上的树木因为有用,所以被砍伐,膏脂因为能照明,所以被拿来燃烧。桂树因为能吃,所以被砍,漆因为能用,所以被割。人们只知道有用好,却不知道无用也有无用的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梁启超也在《论自由》里写道,“若有欲求真自由者乎,其必自除心中之奴隶始”。心中的奴隶,就是捆绑住我们的物欲,就是不断的妄想,就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执念。

酒阑人散的寂寞,繁华落尽的空无,人若是不能跳出物的枷锁,又如何能摆脱心的奴役?想要真正过上逍遥的人生,在琐屑的生活中寻得一方心灵净土,就要去掉心奴,做到庄子所说的“物物而不物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