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知识分子,受教育的目的是人格的养成,尤其对于立身出处的认识,更为重要。

所谓立身,就是长大成人以后,在世间做怎样的人?站在一个什么立场上?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人格?所谓出处,等于走出大门,第一步跨出去的时候,就要好好选择方向,往什么地方走,怎样走。也可叫作出身。

出身与出处也有连带的关系。例如现在社会上很喜欢谈到青少年的出路问题。也许有的人抱持一个“有路就出”的态度,俗语所谓“有奶便是娘”,只要有钱可赚,叫别人爷爷都可以,甚至鲜廉寡耻、违背良心的事都去干。有的人则不计较待遇,只求有学习的机会,增加人生的历练,能进德修业的事才做,这就是出处的问题。

——《孟子旁通》(下·告子篇)

东方出版社

一个人到社会上立足的第一步,会关系到一生的成败,或幸或不幸。所谓立身出处,就是第一步跨出来到社会上时,要非常慎重,而且不止是人生的第一步重要,每天每事的第一步也同样的重要。

假如今天早上有人找上门来,要给你一个立即可以发财的机会,或者一个名利双收的工作、职务,千万不可因一时的近利而骤然答应下来,一定要仔细谨慎地考虑,利愈近愈大,就更应该愈慎重地考虑。这也是关键性的第一步,踏不踏出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生的是非、善恶、祸福很可能就在这一步之间。

一个人只要立身正,事业失败没有关系,可以再站起来;立身不正,倒下去了,就是万丈深崖,万劫难复,这就是古人说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所以守身与事业是两回事情,不可混为一谈。

——《孟子旁通》(下·离娄篇)

东方出版社

一个人立身处世,要有一个立脚点,以现代的观念来说,一个年轻人,要先建立自己的人生观,知道自己要什么。年轻人一生有没有事业,不是问题;一生有没有事业心,才是问题。

虽然有事业心,不一定能够做得成事业;但是如果没有事业心,就如同已经被丢进字纸篓的考卷一样,这个年轻人几乎是报废了。事业心的基础在于仁心,一个人如果没有救人救世之心,在思想上就没有建立一个中心。即使事业做得再大,百年之后,也只是黄土一堆。

——《孟子旁通》(下·离娄篇)

东方出版社

本文转自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简介:

南怀瑾先生(1918—2012)是享誉国内外的文化大师、国学大家,出身于温州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自青年时代立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志向后,南怀瑾先生讲学六十余年不辍。他以“经史合参”的方法,讲授儒、释、道等传统文化典籍,讲解不受教派、门户的限制,打通各家学说,纵横古今中外,深入浅出,生动幽默,又每每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接轨,让人受益匪浅,深受海内外各界各层次读者的喜爱。

内容简介: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中篇幅最大、部头最重的一部。《孟子旁通》上册,收录了原《孟子旁通》和《孟子与万章》,是南怀瑾先生对《孟子》中《梁惠王篇》和《万章篇》的讲解。南先生认为,《孟子》各篇多有侧重,开篇《梁惠王篇》近乎“总纲”,其学说的哲学基础和全部政治观念都可在其中找到。《万章》上下两篇,是孟子与弟子万章讨论有关古圣往哲的历史传说所存在的疑点,以及君子如何决定用舍行藏等重大问题的记载。南怀瑾先生采用一贯的“经史合参”手法,所谓“经”,就是《孟子》的本经,所谓“史”,就是指孟子所处的时代——如齐、梁等国当时约略可知的史料,来说明孟子存心济世之精神所在。

点击“点赞”和“在看”

向更多人分享我们的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