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丙肝致肝癌的几率高于乙肝?

丙型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丙型肝炎病毒(HCV)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HCV属于黄病毒科,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易变异,目前可分为6个基因型及不同亚型,按照国际通行的方法,以阿拉伯数字表示HCV基因型,以小写的英文字母表示基因亚型 (如1a、2b、3c等)。基因1型呈全球性分布,占所有HCV感染的70%以上。

在我国大多数的丙肝基因型是1b型以及2型、3型,且基因2、3型的治疗效果优于基因1型。通过基因分型可指导临床判定治疗的难易程度、疗程及制定抗病毒治疗的个体化方案。

丙型肝炎一般临床症状较轻,甚至无任何感觉,但易向慢性化转变,即使血清转氨酶升高,也大多无症状。血清转氨酶常呈波浪起伏性升高,持续达6个月者(占57%)比乙肝(占28%)更为多见。

长期潜伏期和轻型或无黄疸型者,易发展为慢性;女性较男性更易发展为慢性;老年和高剂量丙肝病毒急性感染者易发展为慢性;经皮传播者,特别是输血后丙肝较非肠道外传播者更易发展为慢性。其中10%-20%发生肝硬变,有时在急性起病后几个月至三年之内,在无症状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演变为肝硬变,而且,少数患者病情发展迅速,预后不良。

肝硬化和HCC是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主要死因,其中失代偿期肝硬化为最主要。有报道,一旦发生肝硬化,10年存活率约为80%,如出现失代偿,10年的存活率仅为25%。

丙肝病毒之所以能在部分人体内长期潜伏,是因为它可以阻止宿主细胞的正常死亡,手段之一就是关闭宿主细胞的“死亡通道”。

英国利兹大学的研究人员说,人体内的不健康细胞和老化细胞通常会经过被称为“凋亡”的过程而正常死亡。在这一过程中,细胞膜上答应钾离子流出的“死亡通道”被激活,细胞内钾离子浓度被降低,从而引发细胞凋亡。

研究人员发现,丙肝病毒可以制造一种名为NS5A的蛋白质,用它来堵塞宿主细胞的这个“死亡通道”,从而使宿主细胞继续存活。丙肝病毒也因此可以长期生存在人体内,最终可能引发肝硬化或肝癌

这是因为丙肝病毒的基因变异性较大,体内产生的中和抗体难以应付不断出现的大量新变种。

(创作不易,如果喜欢,请关注,谢谢支持;如果不喜欢,请评论,慢慢改进。尽量每日更新,在此给各位叩首拜谢!您的态度就是我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