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枯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固晚眺》

【唐】窦常

水国芒种后,梅天风雨凉。

露蚕开晚簇,江燕绕危樯。

山趾北来固,潮头西去长。

年年此登眺,人事几销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芒种时节全国气温显著升高,雨量比较充沛,北方小麦黄熟,又多暴雨,因而要快收晾晒入仓;南方水温适宜,秧苗生长旺季,正是插秧佳时,因而芒种是全国农民一年之中最忙时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芒种一词,最早出自《周礼·地官司徒·草人》:“泽草所生,种之芒种”,东汉郑玄注:“泽草之所生,其地可种芒种,芒种,稻麦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芒种有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䴗(jú)始鸣”,三候“反舌无声”。芒种在古代被称为五月节,因为端午节经常出现在芒种期间,因而后来逐渐被端午节吸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代关于芒种的诗词也有不少,笔者选取唐代诗人窦常的一首《北固晚眺》略作赏析。据《旧唐书·列传·卷一百零五·窦常传》记载,窦常(756年~825年),字中行,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大历十四年(779年)登进士第,然而窦常并未出仕。反而长期居住在广陵之柳杨(今扬州),结庐种树,不求苟进,以讲学著书为事,凡二十年不出。

直到贞元十四年(798年),为淮南节度使杜佑(杜牧祖父)举荐为节度参谋,后入朝任侍御史、水部员外郎,元和八年出为朗州刺史,转夔、江、抚三州刺史,后除国子祭酒致仕。窦常与其兄弟牟、群、庠和巩并称“五窦”,诗入《窦氏联珠集》,《全唐诗》存诗26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固晚眺》为诗人隐居时期所作,诗题中的“北固”即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东北,有南、中、北三峰。北峰三面临江,形势险要,故称“北固”,远眺北固,横枕大江,石壁嵯峨,山势险固,是镇江三山名胜之一。

水国芒种后,梅天风雨凉”,首联诗人描写江南芒种时节的气候风物。江淮一带水泽遍地,风景优美,因而被称为“水国”,“梅天”即“梅雨”,芒种之后,梅雨将至。江淮流域在初夏季节经常出现一段持续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此时正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称“梅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露蚕开晚簇,江燕危樯,颔联写景。“露蚕”原注:“蚕露于外,淮西皆然”。芒种时节,桑蚕做茧,堆积成簇,雪白如花;登高远眺,澄江如练,舟中高帆,燕子盘旋。

“山趾北来固,潮头西去长”,颈联同样写景。“山趾”:山脚。向下远望,北固山石壁嵯峨,山势险要,逶迤突兀,横枕大江,气势雄浑;江天开阔,浪潮排空,东涌西退,绵延不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年此登眺,人事几销亡”,尾联抒情。诗人在江边隐居长达二十年,不求名利,专心读书,因而以一个局外人的眼光,看世间兴衰成败,风云变换,不由得感慨万分。

窦常这首诗,朴素自然,简洁平淡,体现出诗人的隐逸之风和飘逸之态。看到如此风光,如此美景,顿时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一切犹如浮云,不值一文。正如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就是风景和文化的魅力所在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6/6榆木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