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抑郁症已成21世纪大疾,但人们对它仍有很多误解。

当我们谈及抑郁症,许多人的脑海中可能立刻浮现出一幅阴暗、消沉的画面,伴随着对疾病本身的种种误解和偏见。这些误解不仅阻碍了我们对抑郁症的正确理解,更可能让患者在寻求帮助的路上倍感孤独和无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抑郁症的神秘面纱,打破那些常见的错误认知,重塑我们对心灵健康的认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误解1:抑郁症只是心情不好,不是真正的疾病

错。在生物临床上,抑郁症是因大脑生病导致的情绪疾病,并不是一个人情绪管控不佳。把抑郁症归因为个人情绪问题,认为是因患者懦弱、自艾自怜,是抑郁症污名主要来源之一。

但医生们提醒抑郁症患者:生病期间勿冲动行事,尤其不要做人生重大决定。无论是学业、工作、感情、婚姻到生命,只要事关人生重大转折,都要等自己情绪稳定,切勿冲动做出决定。

误解2:软弱悲观的人才会得抑郁症,乐观坚强的人不会

错。有些开朗乐观的人得知自己罹患抑郁症时,常错愕不解。但就像每个人都可能被病毒感染一样,抑郁症是大脑疾病,任何人都可能得,跟个性软弱或坚强并不是强关联。

误解3:抑郁症会一直复发,治不好的

错。依流行病学的统计,抑郁症患者中,每2个就有1个,一生中只发作1次抑郁症,而且抑郁症是可以治愈的。只要时间及耐心,积极治疗抑郁症,痊愈的速度与比率更高。

误解4:得了抑郁症,靠个人努力就可以走出抑郁

错。抑郁症是疾病的一种,已经不是靠个人努力就能克服。我们感冒不舒服都会去看医生,大脑生病了当然也需要看医生,通过医疗协助,让自己好起来。患者也要努力,遵从医嘱接受治疗。

此外,适当的运动、营养均衡、好的社会支持,对改善病情都有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误解5:抑郁症的人都会想自杀,吃药也会增加自杀的风险

错。的确有一些抑郁症病患会自杀,但大多数抑郁症患者没有自杀的意念、企图或计划。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只有15%的抑郁症患者死于自杀。

至于吃药会增加自杀的风险也是一种“谣传”,吃抗抑郁药物需要一段时间才会有效,在药效发挥前,仍要留意病患的自杀风险。而当药物发挥作用后,抑郁症状得到抑制和改善,自杀风险自然就降低了,而不是增加。

误解6:抑郁症只能靠药物治疗,而且必须终身服用,不能停药

错。除了吃药,抑郁症的治疗方法还包括心理治疗及物理治疗,只是心理治疗需要较长时间。物理治疗多需自费,且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相较之下,吃药是最节省时间与金钱的治疗方式,因此多数病患选择吃药。治疗过程中,医生会视病情改善的情况减药,减至病人完全不必再服药。

误解7:吃抗抑郁药物会上瘾,吃药后也会变笨

错。吃抗抑郁药物并不会上瘾,而那些吃药后变笨的错觉,通常是病人除了抗抑郁药物,因为要治疗其他症状如失眠,医生加开其他药物如镇定剂、安眠药,以改善患者的焦虑与失眠,但可能导致病人昏沉、反应较迟缓,并非变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误解8:为抑郁症病人加油打气,可以帮助他们早日康复

错。加油打气这类鼓励的话语,对他们不但没帮助,反而增加他们的压力。抑郁症患者发病期间很敏感,他们会认为对方的话语中潜藏“你不够努力才需加油”的意思。比较理想的方式,是“倾听、支持、陪伴”,如果症状持续,则需“转介”医疗。

误解9:为了减少抑郁症患者的压力,不要让他们外出参加活动

错。社会退缩只是抑郁症症状之一,影响患者人际互动。但若维持与人群接触,有助改善病情,不必特意增加或减少社交活动,维持常态即可。有医生建议,让患者维持人际交流的能力,以免病愈后必须重新适应社交生活。

误解10:检验血液中的血清素浓度,可以检查是否罹患抑郁症

错。虽然大脑血清素过低,常被认为是抑郁症成因之一,但从手臂抽的血,其血清素浓度跟大脑血清素浓度不同。即使抽血验出血清素低,也不代表罹患抑郁症。

另有人认为多吃香蕉、奇异果等含血清素的水果,可预防或治疗抑郁症,这也是误解。因为其含量并不足以达到人们理解中的效果。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值得一读,就请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和家人吧,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