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朋朋 编辑 | 范志辉

“汪峰老师可以re一下我们吗?”

最近,汪峰老师在自己的Reaction系列乐评中,全方位地展现了乐坛半壁江山的超高专业度。从旋律、编曲到吉他音色、风格表达,锐评XG & VALORANT的《UNDEFEATED》、Xdinary Heroes的《Break the Brake》以及李遐怡的《My Beloved》三首Kpop歌曲,有梗有内容,每一首歌带的评价都切中肯綮。网友纷纷折服,在评论区力荐自家本命,请求汪峰老师re一下。

除了汪峰,汪苏泷、杨坤等人也都相继成为乐评人。汪苏泷开启了全新的乐评系列《泷 time no say》,杨坤则在乐评视频中大谈自己的新路历程。这乐评的圈子终究是被明星歌手闯了进来,一举扭转这届乐评人的口碑。

最近几年,音综上的乐评人总难以服众,一不小心就成为众矢之的。当整个行业转而在探讨“自媒体时代是否还需要乐评人”时,这波乐评人口碑的反弹似乎给出了答案。

乐评人与大众,一部相爱相杀的历史

乐评人与大众,一部相爱相杀的历史

时间倒转回唱片时代,乐评人是听众的审美引领,往往拥有决定音乐人“生死”的分量。他们的评论不仅会影响电台的播放率、听众的购买欲,甚至音像店的进货和摆架都要听听乐评人的想法。

在中国的摇滚史上有着最著名的一个例子来自崔健。1988年,崔健的《一无所有》石破天惊,响彻体育场。但同时社会对摇滚乐噤若寒蝉,斥责崔健是异端。乐评人顾土执意为摇滚乐正名,在人民日报头条刊出《从〈一无所有〉说到摇滚乐》,呼吁要“崔健和摇滚乐所遇的不公正遭遇能成为历史的绝响”,轰动海内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终于,以顾土的乐评加上人民日报的影响力,崔健和摇滚乐得以摆脱“骂名”。

但也是从唱片时代起,大众也乐于“忤逆”乐评人,拒绝他们的权威。1970年,著名金属乐队黑色安息日发行了专辑《Paranoid》,遭到了《滚石》这部权威音乐杂志毫不留情的批评。然而这张专辑不仅大卖数百万张,还被后世看作重金属摇滚的奠基石,以至于《滚石》后来也不得不将其列入“最伟大的500张音乐专辑”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随着国内音乐综艺黄金时代的到来,大量乐评人被推到台前,成了节目的“话题制造机”,乐评人与歌手、大众的互怼成为蔓延节目内外的看点。

譬如,当年凤凰传奇在综艺节目上改编了歌曲《海底》。一曲终了,被在场的评委群嘲“土”,被百人评审团打了最低分。然而,大众与评委的态度截然相反,这首歌在上线后一夜之间收听量便突破了三亿,如今也成为凤凰传奇最热的新歌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如,小鬼在舞台上对着乐评人梁源大胆开麦,俨然成了音综史上的名场面。在小鬼演唱完《你不是真正的快乐》后,梁源评价他“没有打动我”,小鬼回怼“你管得着吗”。在大众不满乐评人已久的网络环境下,小鬼收获了大量的支持,相关话题不断被顶上热搜,梁源只能在社交媒体上愤怒回呛“管的就是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背后,是音乐产业迈向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分众化的、内容自选的时代。大众掌握了话语主动权,形成丰富多元的圈层,圈层与圈层之间再也没有绝对的权威。时代变了,人人都可以成为乐评人,乐评人不再是一种职业,成为一种对于音乐的表达态度。

质疑乐评人,理解乐评人,成为乐评人

质疑乐评人,理解乐评人,成为乐评人

在当今的华语乐坛,不同的圈层、平台、自媒体,乃至不同用户都可以有自己的乐评人,成为一个人到一个圈层的代言人,代表着自身的审美态度。

这种“人人皆是乐评人”的氛围在B站兴起,让乐评内容的口碑大大回升。

《歌手2024》的回归在全网掀起超高的话题度,B站up主@JKAI杰凯也顺势爆火。此前,这位来自加拿大的声乐导师Rozette的视频风格就是点评国内音乐人,累积了相当的人气。这一次她为每一期《歌手》拍摄了全程的reaction视频,实现了大范围的出圈,首期节目的Reaction播放量高达346万,前四期的节目累积播放量也突破了千万。

她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了不同歌手的音色、编曲、技巧、现场演绎,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不一样的声音。例如,她直言不太理解大众会喜欢Chanté Moore和Faouzia,而对于备受质疑的海来阿木,她却表示他唱得很扎实,只是选曲太无聊。

在@JKAI杰凯的评论区,网友也显得格外认真,少了大众对乐评人司空见惯的“戾气”。即便对于歌曲有不同的见解,大家也是踊跃表达、互相尊重。许多网友都表示“老师很中肯,要坚持做下去。”

同样以专业度见长的还有《歌手2024》的选手汪苏泷。在B站上,他也是音乐博主汪苏泷,开启了自己的Reaction板块《泷 Time No Say》,号称“铁口直言”。

在评价《天赐的声音5》的舞台时,他向观众提示歌曲中的每一个微小的设计和巧思。同时,还结合自己的音综录制经验,从现场演绎、台前幕后再到观众的观看习惯全方位地科普。网友盛赞他“很专业又很包容”,让每一位普通的乐迷也能听进去专业而枯燥的乐理知识,非常“言之有物”。

除了专业的歌手之外,还有许多音乐爱好者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乐评up主。

up主@阿张RayZhang在去年年底就犀利地评选出2023年度最令人讨厌的歌曲的top10,不仅只有音乐,造梗能力也是一流。例如,对于全程autotune的歌曲,他直接锐评是“要在麦克风里制造球形闪电”;锐评“4536和弦”是当代热歌的流量密码。

up主@HOPICO的乐评投稿也颇为与众不同。在主页简介里,他自称是“放歌的”,但他的乐评非常具有个人特色。以《孙燕姿的情歌是一座失恋博物馆丨HOPICO》这一期为例,他以情歌为主题,盘点了孙燕姿许多或经典或小众的作品,将歌词中的情感抽丝剥茧、娓娓道来,再加上他的声音非常像从前深夜电台主播,与情歌主题适配度也非常之高,听来让人觉得落寞却又温暖。

更为重要的是,在情感之外这期乐评中还知识点满满。例如,他介绍孙燕姿在歌曲《雨天》中巧妙地运用了约德尔唱法的发音技巧,介绍《我也很想他》等一系列作品时,他评价孙燕姿的创作在简单中蕴含着细致的巧思,用钢琴和弦乐铺开,如此才唱出了一代人的青春心思。

在音乐之外,还有许多硬核up主,由音乐作品推及到整个音乐行业,成为乐评赛道上另辟蹊径的专业派。

up主@黑暗骑士SWEET则自制了一部12期的《重返华语乐坛》系列纪录片。以2000年为界,这部自制的纪录片详实而虔诚地记录下唱片时代的神采。在纪录片中,我们见证无名小卒成为天王天后,见证华语乐坛的神仙打架,见证唱片公司在喧闹中起起伏伏。周杰伦、孙燕姿、陶喆等等熟悉的名字,串联起一部纪录片,也串联一代人的青春回忆。

有专业、有玩梗、有温度、有行业,在自媒体时代的浪潮下,我们见证这一“全民皆是乐评人”的文化现象。在这种文化现象中,也许没有任何一个up主能承担过去乐评人代表“大众”的角色,但由他们代表的各种“小众”圈层,才是这个时代华语乐坛的多元本色。

Review or Real, that’s the question

Review or Real, that’s the question

在乐评人口碑逐年下跌的过程中,我们见证一个时代的落幕。

今年年初,曾经的乐评老大哥pitchfork大幅裁员,被并入男性杂志《GQ》。创始人Ryan Schreiber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公开表示:“在社交媒体、网红和社会化营销出现之后,旧的横幅广告方式变得不那么有价值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说,乐评人口碑持续下跌的深层次原因话语权的交接。在唱片时代,音乐传播渠道有限,乐评人是内容与受众的“中间商”。在自媒体时代,音乐传播不再有壁垒,职业乐评人的集体失语,受众占领主动权,主动获取、收听、评价自己喜爱的音乐。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专业乐评人逐渐被“民间”乐评人取代,却也彰显了大众对于音乐作品参与度和投入度的加深。大众不再满足于仅仅作为音乐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渴望更深入地参与到音乐的创作、传播和评论中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人人都能成为乐评人,也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乐迷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为大众提供了多元、丰富的音乐信息和观点,激发了大众对于音乐的更多兴趣和热情。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存在也促进了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使得不同的音乐风格和声音都能够得到展现和尊重。

此前,美国乐评网站34ST曾感慨道:“如今媒体和音乐网站都不真正关心音乐了,乐评还重要吗?”

如今看来,B战上的乐评人们已经隔空给出了回应。在乐评“去中心化”的大潮下,每一个人都有热情也有能力表达自己,评价自己喜欢和讨厌的音乐。与其说是乐评,不如说是另一种形式的Real表达。在媒体和音乐网站之外,每一个热爱音乐的普通人都在切实地关心着音乐。

*本文图源网络,如侵权联系删改

排版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