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 读

本次亳州“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片区”规划设计,紧抓本地优势产业特色、蓝绿资源特色和千年文化特色,产业引领打造复合型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体系,生态优先构建蓝绿交融、组团发展的空间骨架,文化塑魂营造徽风皖韵的特色风貌与多元活力的城市场景。项目荣获2023年安徽省推荐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二等奖。

项目背景

亳州是中国四大药都之首、神医华佗故里、中医药文化发祥地,具有丰富的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具备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2017年9月,国家旅游局将安徽省亳州市列为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城市。近年来,亳州市坚持“中医药兴市”与“旅游兴市”战略,同时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助推中医药康养旅游发展。其中的重要举措即是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将中医药健康旅游全面融入中医药产业全链条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助力亳州实现从“中华药都”到“世界中医药之都”的华丽飞跃。

本项目是建设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的核心工作,借力亳州本地丰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和多年来形成的“中华药都”中药材产业体系,未来将打造成为体验中医药健康文化、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升级、引领中医药科技发展的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核心区,打响“世界药都•养生亳州”目的地旅游品牌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项目区位与规划范围

规划构思

策略一:紧抓优势产业特色,策划“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产业体系

立足本地丰富的农林、温泉等自然资源优势与中医药文化和产业优势,对产业体系进行重组融合,形成“中医药文旅产业、中医药健康产业和中医药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特色化转型升级。中医药文旅产业作为招引平台,吸引游客和资源的不断注入;中医药健康产业是主要应用领域,丰富文旅产品体验,并为研发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中医药产学研提供了技术和人才支持,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三大产业相互支撑、互为依托,共同打响“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的品牌影响力。

中医药文旅产业以文化体验、风景观光功能为主,植入多样化的沉浸式文旅产品,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规划中国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文化体验街区、中华药膳美食街、中草药观光种植园、实景演出广场等核心项目。

中医药健康产业充分利用药圃、森林、水系、高锶温泉等生态资源,主打中医康养、中医诊疗功能。规划温泉康养、健康管理服务中心、民宿酒店、神农医院等核心项目。

中医药产学研集聚优秀的中医药科技研发团队、生产企业与贸易中心,实现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规划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永久会址、华佗学院、中医药企业总部基地及展示中心、国际中医药贸易港等核心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产业体系布局:中医药文旅产业、中医药健康产业、中医药产学研

策略二:借力蓝绿资源特色,塑造“蓝绿交织”的生态与空间结构

顺应自然的生态格局,充分利用涡河、洪河以及场地内部坑塘水系资源,形成网络状的生态绿廊,从而将整个片区自然的分隔成5个紧密融入生态基底的建设组团,初步形成“蓝绿交融、组团发展”的基本空间骨架。通过城市发展主轴和活力水系廊道串联全部有机组团,最终形成“一轴一廊两带六核两环”的规划结构。再造涡河和洪河滨水空间,重建人与水的联系,整体规划岸线的滨水步道、跑步道、骑行道“三线”,打造亲切舒适的滨水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轴一廊两带六核两环”的规划结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蓝绿交融、组团发展”的基本空间骨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元丰富、亲近自然”的水系景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级运动休闲体系

协调城市与自然本底关系,构建视线廊道,建立高度控制原则,保护山水自然风貌。结合河流、道路、街巷等形成能观山赏水的景观视廊,加强城市天际轮廓线和滨河景观廊道控制,构建显山露水、疏密有致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

开展高品质的城市建设,整体打造花园式的产城人居环境。每个建设斑块内部也同样形成蓝绿网络结构,以水系和景观步道为脉络,围绕景观核心,串联组织建筑组团。建筑组团中心规划小型水面或中心绿地,秉持低密度、花园式的设计理念,真正做到“推窗见绿、出门即景”,提供舒适宜人、四季有景的居住空间和生产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质和工作效率。

策略三:立足千年文化特色,打造“徽风皖韵”的风貌与活力场景

塑造徽风皖韵的特色风貌

延续毫州“九水润城、汉魏遗风、活力药都”的城市总体风貌特色定位。突出水系纵横、城市与自然交融的生态特色,以水为源、由水润绿,打造“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胜景,让市民举步可达水岸;强化毫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风貌特点,保护并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强调“汉魏”文化特质,展现富有现代魅力和活力的“药都”风貌,不断激发城市活力。

整体打造空间尺度舒适宜人、建筑风貌彰显地方文化特色的人居环境意向。不进行高强度的开发建设,整体高度控制在33米之内,控制重要开放空间与街道两侧的建筑高度,打造亲切和谐、自然生态的空间感受。建筑风格古今融合,与古城传统风貌相呼应。多组以中医药文化体验功能为主的公共建筑采用汉魏风格或新中式风格,营造特色文化氛围。住宅建筑采用新中式风格,与片区整体风貌相协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夜景鸟瞰效果图

营造文化导向的活力场景

立足本土文化,塑造活力场景,创造充满活力、吸引人们聚集和活动的城市空间。合理布局城市功能,避免单一化的功能分区。在合理的范围内提高居住、商业、文化及休闲娱乐设施的混合度。合理控制街区尺度, 塑造连续的、适宜步行的空间环境。

中医药文化功能组团以沉浸式活力公共空间,承载城市公共活动,塑造活力的公共场景。聚焦实景演出广场、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文化体验街等中医药文化公共场景,彰显历史文化底蕴,提升空间品质。

康养宜居功能组团面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15分钟生活圈居住区为基本单元,提供便利、完备、安全、舒适的生活服务,着力打造“诗意栖居”般的高品质宜居生活场景。

产学研功能组团从彼此孤立、功能单一的产业园区向包含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多元化载体转型,营造空间更开放、企业生态更多元、社群交流更活跃的生活工作环境,吸引新兴产业与创新型人才驻留。

创新特色

1. 探索了产业引领的规划设计方法

目前,亳州的旅游业正处于转型升级期。规划充分挖掘了本土深厚的中医药康养文化资源,整合“中华药都”现有的特色产业门类,将中医药健康旅游全面融入中医药产业全链条,积极打造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中医药和旅游业发展新格局。规划创新了文旅产品业态,在原有观光、医疗、商贸的基础上,融入沉浸体验、健康养生、休闲度假、科普研学等多样化的形式,将文化资源与产业资源串联成体系,完善文旅配套服务设施,形成有规模、有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集群,助力亳州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

2. 构建了生态引领的空间布局模式

坚持系统观念,优化空间布局模式。规划整体构建了景城共生、网络复合的空间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水环绿绕的生态优势,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构建滨水活力体系,全力打造生态宜居、文明和谐的健康养生城市。保护并合理利用涡河、洪河自然岸线,植入丰富的亲水功能,提升滨水地段的通达性。打通生态廊道,形成蓝绿生态网络,分隔有机建设组团,创造具有河网农林特色的生态环境。以蓝绿资源特色为引领,塑造城市个性,让人置身于品位与品质兼具的城市环境中。

3. 探索了文化引领的场景营造手法

打造具有吸引力与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场景,凸显城市魅力。规划传承并彰显了亳州中医药文化、道家文化、魏晋文化等传统文化的风韵,塑造徽风皖韵的特色城市风貌。塑造多样化的活力人居场景,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塑造独特地方形象。以场景链接万物,通过多元场景的构筑给机械的城市空间注入美学氛围,筑景成势、营城聚人,不断激发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

项目团队: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作团队

项目负责人:邓翔宇、王智

团队成员:规划专业:刘硕、孙甜、安琦、李秋鸿

建筑专业:郝煜、王杨玮、刘瑶

景观专业:孔松岩、任霞

合作工作团队:亳州城镇发展有限公司

排版|李刚

封面图/图片|供稿部门

供稿|清华同衡 建筑分院 综合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