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白若辱”,“白”是明白的意思。我们读历史,经常发现有人一辈子受冤枉,甚至把冤枉带到棺材里去,生前没有办法洗雪清楚的。这还不可怜,更可怜的是,历史上不少人物,一生的冤枉留存千秋万代,永远是个冤枉。但是,在一个有道之士看来,也无所谓冤枉;因为“大白若辱”,明白与冤枉差不多,没有什么了不起。比如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宋代的岳飞,如今我们知道是忠臣,可是在岳飞这件冤案发生之际,他硬是被处死了。在那个时候,他虽蒙不白之冤,但是万代千秋之后,不但成为清清白白的一个人,而且成为一个神,这就是“大白若辱”。白居易诗中说: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若使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我们的历史上,有周公辅助成王的故事。周武王死时,他的儿子成王只有十二岁,就继承王位当皇帝,全靠叔叔周公的辅助。因为成王是个小孩,还有很多不懂事的地方,这个叔叔就把他软禁起来。周公身为辅相,权力很大,在家庭的地位是皇帝的叔叔,但在政治体制上,他是这个侄子皇帝的部下、宰相。现在他把皇帝软禁起来,让小皇帝去读书学习,致使天下人议论纷纷,认为周公企图自己接掌王位,所以把侄子都关起来了。最后证明不是那么一回事,当他把成王教育成功后,还是把权力交还给了成王。

所以白居易说,“周公恐惧流言日”,当时被众人误解,以及汉朝王莽篡位以前“礼贤下士”的时候,都看不出来他们内心真正的想法。“若使当时身便死”,假使这两个人当时死了的话,“一生真伪有谁知”,他们这一生是真好人或者是假好人,有谁知道呢?

中国有句名言,说明人的一生很难评论,所谓“盖棺论定”,棺材盖起来的时候,这个人是好是坏,才可以下一个定论。不过,我加上几十年的读书以及做人经验,并不太相信这些话,有时盖棺还不能论定。因为,对人下一个定论很难,尤其读多了历史,更觉得在爱恶是非之间,是很难对人下断语的。

所以老子告诉我们“大白若辱”,青年人了解这个道理,要做一番事业,就要忍得住。佛学有个名称,叫作“忍辱”,人能够忍得住才行。因为一个人要做一番真正对国家社会有贡献的事业,其间被人误解,以及各方面的坏话,最难听最痛苦的,你都要受得了;受不了这个辱,就不必指望成功。

——《老子他说(初续合集)》

东方出版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简介:

南怀瑾先生(1918—2012)是享誉国内外的文化大师、国学大家,出身于温州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自青年时代立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志向后,南怀瑾先生讲学六十余年不辍。他以“经史合参”的方法,讲授儒、释、道等传统文化典籍,讲解不受教派、门户的限制,打通各家学说,纵横古今中外,深入浅出,生动幽默,又每每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接轨,让人受益匪浅,深受海内外各界各层次读者的喜爱。

内容简介:

《老子》又名《道德经》,由前三十七章《道经》和后四十四章《德经》组成,共五千余言,是道家的主要经典。它率先提出了“道”这一最高的哲学概念,且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遗产,对中国的哲学、政治、文化等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两千多年来,古今中外对《老子》一书的解说不下七百余种。《老子》为何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南怀瑾先生又是如何解读《老子》的?他眼中心里的老子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本书给出了一个系统、完整的答案。他认为,《老子》并非仅是权术谋略之书,而是包含有深刻的政治道德、政治哲学、军事哲学和历史哲学,其中所论人情事理皆是在阐发因果律;以《老子》为基础的道家文化是影响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首要因素,等等。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老子玄妙深邃、隐德行仁,清心寡欲、无为而治的老人和智者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点击“点赞”和“在看”

向更多人分享我们的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