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中国科学报》对于王晓东的采访

王晓东是谁?

王晓东在四十一岁的时候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成为了在改革开放后所有留美人员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裔,并且,他还是中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因此被网友们亲切地称呼为“双料院士”。

响当当的双料院士。

王晓东还是继陶哲轩之后第五位获得费萨尔国王科学奖的华裔科学家。

除此之外,他还担任着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几十年如一日地从事着科研工作。在为科研献的同时,他还参与创办了一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且研究出第一款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抗癌新药。所获科研奖项与成果更是硕果累累,不失为科研界的一位“大神级”人物。

王晓东说了啥?

在日前举行的香港桂冠论坛上,王晓东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科研挑战的难度是无穷大的,不应再给科学家定条条框框。“应该尽量给科学家减负,如果只抱着让科学家‘搬砖’的心态,最终也只能得到‘搬砖’的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这么说?

王晓东认为“做科研最大的挑战,是要持续地面对失败,因为失败很可能是一种常态。”

在解决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时,王晓东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方面,合作是展开科研的重要方式。“科学太难了!如果一个人在战斗,恐怕是不行的,而大家通过交流能够互相启发,肯定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王晓东表示,这次的论坛就为科学家提供了面对面交流的好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中国的一些传统思维方式和科学思维可能不适配。王晓东举例,尊老的传统可能将科学家推向权威的地位,而科学文化是一种突破性文化,需要打破既有的认知,允许新生力量作出创新,这是最终能否取得突破的关键。

王晓东呼吁,应继续给科学家减负。“世界上为科学家设置的奖励是最多的,比如邵逸夫奖等。这是因为我们希望科学家能够全身心投入有利于全人类的科学研究中,不要有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