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记本”注:本文作者为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李红艳教授,本文为其新作《以文化人:一项关于乡村文化的考察》的后记,特此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我而言,乡村,更像是一种情怀。

乡村生活,更像是一种遥远的记忆。这种记忆,随着岁月犀利的目光,成为心理最柔软的一块园地。当笔下的文字流淌的时候,乡村的情感与乡村的现实,纠缠在一起,带着诗意,也带着创伤的记忆,萧瑟而下。

乡村文化,则是一个多义而复杂的符号。

最近几年在乡村调研时发现,晚上县城和村镇的乡村文化活动十分丰富,令人惊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了7月11日的大雨之后,12日晚上的广场,十分喧嚣,就像是被雨憋住的人们,进行了再度释放一般,但或许不是,他们只是跟着四季在走着日子。

吃过晚饭后,7点半左右,广场的人开始多了起来。各种音乐回荡在上空,路灯悠悠地,路过的车辆十分安静,行人不是很多。我8点多到的时候,广场已经被各种声音所充盈着,似乎是一个生活方式的开启。特意沿着广场走了一圈,就像是走过了各种生活。广场是开放的,通向了四面八方,人们往来流动,如同过客,又像是主人一般。

随意从一个角落进去,就看到了前几日遇到了踢毽子组合,他们固定搭配着,双脚翻飞,姿势优美,如同舞蹈。毽子在空中翻腾着,欢乐着,在夜空中不断跳着蹦着,找着自己的路。

踢毽子的旁边是一个民间业余组合,一个音箱放置着,跳舞的都是青年人,我们观看了一会,一个青年人跳着霹雳舞、街舞,另一个青年人跳着现代舞,还有四个青年女子跳着扇子舞,一对女子组合跳着拉丁舞,他们欢快的身体在广场流动,周围观看的人们也十分安静,就这么看着,嘈杂的音乐中,凸显出十分静谧的色彩。

继续前行,遇到的则是两个不同的广场舞组合,走进仔细观察,第一个广场舞的组合,处在广场中央,台阶上有四个领舞的青年人,台阶下则是整齐排队跟着跳舞的人们,这个广场我们曾经跟着跳过,动作很大,像是健美操,又有点现代舞的味道,还有健身的作用,比如有专门针对肩部的舞蹈。这些舞蹈形式据我观察,有几种类型,每晚重复着,青年人居多。

另一个广场组合,在台阶之上,靠近左权将军雕塑的地方,人数相对少一些,音乐的节奏缓慢,这些跳舞的人们是一个固定组合,穿着统一的服饰,是年龄稍微大一些的群体。女性为主。

走过了广场舞的群体之后,到了广场的另一边,一对青年男女拿着大喇叭唱着歌,周围还没有观众,只有广场旁边的台阶上有几个零散的观众,他们热情地拿着喇叭,音响有点破音,也无法影响这种热情。

广场上穿梭着孩童们,他们带着各种发光的玩意儿,走着跑着,十分轻松自在。不时跑出来小狗们,也如同孩童一般,不闹不叫,或者驻足,或者行走,不停地进入到人群里,安静而富有魅力的样子,十分有趣。

在笔者行走的其他县城,类似的情形也很多。每次看到这些喧闹又充满了世俗气息的日常生活时,让你的身体有一种忍不住投入其中的冲动。这种冲动既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原本冲动,也是作为个体人类在进入社会的过程中,与文化之间的一种天然交织的状态。

这两种情形也导致我们往往很难对文化做一个大众化的定义,学术上的定义也充满了内在张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乡村文化而言,既是一个漫长的文化走向历史的过程,也是一个依靠乡村个体的日常生活不断实践的过程中。

这个实践过程正在进行中,遗憾的是,大部分的文化实践并没有进入大众的视野。这些县乡镇村的人们,走在自己的日常生活里,他们脚步轻盈、他们身体安逸、他们欢欣鼓舞、他们自得其乐。

无论是短视频里的人们,还是短视频之外的人们,或许看到的,并非是文化实践本身,而是文化实践的展演。希望,走在无边落木下的人们,不再去诉说如何为文化划界,而是走在文化的日常实践里,进入文明、进入个体的历史。

唯如此,才有可能进入无边的文化想象与充盈的文化实践世界里。

历史学者王笛说“放弃大时代的幻想,选择小时代的日常”!在“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的端午节来临之际,还是以小时代的日常读书为开始吧!“好读书、读好书”也是抵御庸常、建设自我的最便捷方式,更多内容、更多常识、更多交流请阅读原著或加入“必记本”读书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文化人:一项关于乡村文化的考察》,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