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者的心理原因分析,人为什么会自杀?

自杀是指个人自愿并主动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它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一个人自杀平均会使6个亲人和朋友的生活深受影响。自杀已经在中国死亡原因中排序至第五位,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理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自杀是一种夹杂着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复杂行为,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因此自杀的概念目前尚无统一标准。

现象学观点认为自杀是自我毁灭,故意终止生命的存在,强调了自杀者行为的主观故意性与客观毁灭性。

生理学观点认为自杀是一种先天的遗传行为模式。许多证据表明,自杀行为受家庭及遗传因素的影响,包括自杀家族史、精神疾患、低水平血清胆固醇和5-羟色胺。以精神分析为代表的心理学观点认为自杀行为是人的死本能指向内部并日益积累的结果。

其他心理学家给出的定义诸如“杀死自己的行为称为自杀,它应当是有意识的行为,执行者本人完全了解或者预料到这种行为的致命后果”等,同样强调了行为的致命后果,并指出了行为的有意识性、目的性及心理上的自主性。

一般都认为,想自杀的人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孤独,认为谁也理解不了自己,谁也帮不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唯有自己最不幸、最痛苦,因此绝望,想以死来解脱困境。具体的讲,自杀者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在自杀前都会有意或无意地表现出明显的异常行为,如独处,沉默寡言,生活紊乱,情绪极度低落等等。

自杀动机产生后,求生的本能可能使自杀者陷入一种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之中,难以最终做出自杀决定。此时,自杀者会经常谈论与自杀有关的话题,预言、暗示自杀,或以自杀来威胁别人,从而表现出直接或间接的自杀意图。

实际上,我们可以看作是自杀者发出的寻求帮助或引起别人注意的信号。此时,如能及时得到他人的关注,或在他人的帮助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自杀者很可能会减轻或打消自杀的企图,这也是自杀行为可以预防和救助的心理基础。但周围的人往往认为常喊着要自杀的人其实不会自杀,因而不太关注欲自杀者发出的信号,以致痛失救助良机。

之后,自杀者似乎已从困扰中解脱出来,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情绪好转,抑郁减轻,显得平静。这样周围的人真以为他的心理状态好转了,从而放松警惕。但这往往是自杀态度已经坚定不移的一种表现,当然也不完全排除是自杀者心理状态好转的表现。因为到这个阶段,自杀者认为自己已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再为生与死的选择而苦恼,他们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甚至表现出各方面的平静,目的可能是为了摆脱旁人对其自杀行为的阻碍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