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诗中“五月”是农历,按阳历看正是现在所处的6月份。每年6月都是北方小麦收割季,种地农民格外忙碌,都在抢收麦子,然后抓紧播种秋季作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笔者是农村80后,现在还记得小时候麦收前后的诸多场景。那时候村里小学还有“麦假”,收麦子时会放几天假,以方便老师和学生们去割麦。从最初年龄小只能给家长送水,到拿起镰刀自己下地割,一年一年记忆越来越清晰。

收完麦子、在麦场里用牛拉石磙碾压脱粒,再晾晒干后,紧接着还有一件大事必须要去做,那就是交公粮。在笔者小时候,也就是大概90年代,交公粮是农村一年当中的头等大事之一,重要性等同于计生了。这两个村里的大事,谁都不能碰,否则后果都挺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年刚开始割麦子,村里大喇叭就开始吆喝,让大家收完麦子后抓紧时间去把公粮交了。一般一个乡镇,交公粮的时间就那么几天,所以大家都很赶,抢收完麦子就要赶紧脱粒、晒干,筛选好的拉去交公粮。

那时候农村的运输工具,大多数还是架子车,当然也有牛套车、拖拉机、大时风三轮车等。笔者记得,当时自己家每亩地大概要交100多斤的公粮,家里七八个人的地,加一起有八九亩地,一共交1000多斤,装进化肥袋子里,就是十几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笔者经常跟随父亲一起,先是拉着架子车,后来开拖拉机。每次交的时候,乡里粮所,也就是收公粮的地方,都是排着长长的队伍,各种车辆都在依次等待。

有时候到地方稍微晚一点,就要排到后面了,可能就需要大半天才能排到自己。早上一大早出门,不到十里地的路程,经常是到下午才能交完回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排队时总是盼着前面的能快一点,可真的排到自己家了,心里又会紧张起来,因为就怕检测员,或者叫验粮员“找茬”。当时交公粮,对小麦的杂质、水分等,都是有明确要求的。

验粮员会用细钢管随机插到袋子里,抽出来把里面的麦子倒在手里,先是仔细查看,再拿几粒放嘴里咬碎,尝尝味道,就能判断出是否达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是达标,那就万事大吉,粮食称重后没问题,这一年的交公粮就完成了。要是不达标,比如说杂质含量多,或者水分大、湿度大,那就要拉回去重新清理、晾晒了。这一来一回,加上重新晾晒、筛选,再回来交,就耽误太多时间了。

那时候农村交公粮,还经常见宣传语,比如“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才是自己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可能都不知道什么是交公粮了,因为早在2005年,国家就取消了农业税,农民种地从那以后就不再交公粮了。由于不熟悉、不了解,导致不少年轻人对交公粮都有误解了。

有人说,以前农民交公粮并不是无偿的,是给钱的,这就是一种误解。交公粮确实是无偿的,至于说“给钱”的,那不是交公粮,应该是粮食统购,是国家以特定价格从农民手里购买余粮的一个政策,跟交公粮不是一回事。

现在距离取消交公粮的2005年,已经将近20年了。以前交过公粮的种地农民,现在差不多都60岁以上了吧?你还记得当年交公粮的场景吗?关于交公粮,你又有哪些记忆深刻的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