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

第三章、端午节10种起源来历中,哪种说法更加符合历史?

1、自然天象崇拜过于泛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第一种,源自自然天象崇拜。由于古人对于未知世界的不了解,出于对自然现象的恐惧和崇敬,便产生了自然神灵崇拜。因而基本上古代所有的传统习俗,可以说都可归结于自然天象崇拜。然而,这种说法过于泛泛,也不太确切。

苍龙七宿星象春季于东方升起,夏季于南方高空,秋季于西方退落,冬季隐没于北方地平线下。人们崇拜天象,于是在仲春时分祭祀龙出现,后来演化成了“二月二龙抬头”习俗。至于在夏季正中,一般来说是夏至日,苍龙七宿在南天正中,正如《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

因而,如果说和天象有关,也应该和二十四节气夏至日有关系。而五月五日端午节虽然和夏至日很接近,不过,很少重合。那么可以说和后面的说法,三大夏至说合并为同一说法,是由夏至演变而来。可是在《史记》中,“夏至(节)”和“五月五日(节)”都有出现,似乎并不相同。因而,端午节源自天象自然崇拜,虽然有关系,证据不足,缺乏很直接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种,闻一多先生的龙图腾崇拜说。这个说法是把第一种进行了演化,从历史记载文化证据上进行论证。不过,闻一多先生列举的几个证据,只能说明古人有龙图腾崇拜,却不能说明和端午节有直接关系。闻先生举了很多“五龙”记载,然后认为龙和五关系很大,“端午”最早是“端五”,因而得出结论,端午节就是龙图腾崇拜的演化,笔者认为证据不足,略显牵强。

再就是,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吴越,然后向长江中上游和北方传播。可是其列举的所有证据,都是源自《史记》和《后汉书》中关于匈奴的记载,也就是说,用北方的龙崇拜来证明龙崇拜起源于南方,这就有点错误了。仅仅认为近代南方江河水多,就片面的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南方,更缺乏实证。

要知道,在上古时期,全国各地都是水患为灾,《山海经》、《史记·夏本纪》都记载,上古时期,华夏发源地黄河流域,洪水滔天,以至于有了大禹治水。况且龙图腾是多种动物的组合体,是华人的共同崇拜,目前最早发现的实物证据还是在辽宁阜新,因而该说法是用演变后的习俗结果来证明起源的原因,属于本末倒置。

综上所述,关于端午节起源于龙图腾崇拜,和第一种说法相近似,虽然有一定的关系,不过证据同样过于牵强。

2、起源纪念人物大多是出于附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种,纪念伍子胥说。该说依据的是晋代《会稽典录》:“汉安二年(143年)五月五日,于县江迎伍君神”。然而在晋代以前并没有类似记录,并且在《史记·伍子胥列传》中也没有记载伍子胥自杀确切日期,只有“吴人怜之,为立祠於江上,因命曰胥山”。

这可以肯定,当时江浙一代有祭祀伍子胥的传统。不过,同时期周处的《风土记》只有记载端午节,而没有说明是祭祀伍子胥,因而可能只是一隅的习俗。另外纪念伍子胥也很难解释其他端午节习俗来历,诸如挂菖蒲、悬艾叶、饮雄黄酒等。

第四种,纪念孝女曹娥说。这种说法同样引自第三种说法,不过,在原文中已经说明曹娥父亲因为在五月五日迎伍神(伍子胥)的祭祀活动中溺于舜江,曹娥悲痛万分,日夜哭泣,过了17天,曹娥也跳江。因而纪念伍子胥说在前,纪念曹娥在后,自然不能作为起源,只能说人们认为曹娥孝心可嘉,以兹纪念,并不能作为端午节的来历。

第五种,纪念介子推说。这点其实不需要多解释,因为有“寒食节”专门纪念介子推,《荆楚岁时记》有“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因而,纪念先贤不可能有两个相近的节日。况且一些文献都已经佚失,只是在唐代收录的文集中引用,很难作为证据。并且唐代已经明确寒食为法定假日,因而这个说法可以不考虑。

第六种,纪念屈原说。这是现在最为流行并且知名度最高的说法。不过,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 278年)远比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要晚两百年,并且更早的书面证据都说明五月五日有纪念伍子胥的习俗,却没有说纪念屈原。因而纪念屈原说应该是在端午节形成后,才被后人依附在一起。

还有另一个证据,那就是和屈原在同一时期并且略早的孟尝君田文,因为生于五月五日,被父亲厌恶。可以看出在屈原去世前,就已经有了五月五日的说法。因而,更能证明纪念屈原说不能成立。

那么,为什么后来纪念屈原说能够广为流传呢?这是古人为了弘扬爱国精神和颂扬文人的高尚气节导致。就对比以上四种纪念人物说,介子推有专门的寒食节纪念,就此退出争论。伍子胥被逼屈死,却有掘墓鞭尸行为。曹娥为父尽孝而死,只是个人孝行。而屈原则是忧国忧民悲愤而死。因而,后来被历朝历代公认为高尚情操的代表,自然广为弘扬,因而成为知名度最高的说法。

3、夏至演变成端午证据不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七种,夏至说。这种说法可以归结到第一第二种说法,那就是自然天象崇拜。夏至日,苍龙七宿在南天正中,因而人们崇拜祭祀,夏至作为一个节气自然是很古老的。不过因为后代夏至日也得以保留,还出现端午节,因而说是夏至祭祀演变成端午就无从说起。所谓的演变,是一种逐渐变成另一种,原来的节气消失,而不是出现两个节日。因而端午节源自夏至有点牵强,倒不如说,第一种第二种的龙图腾崇拜和天象崇拜,演变成夏至祭祀比较顺理成章。可是夏至变成端午就说不通。

(未完待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6/12榆木斋

主要参考资料:

《礼记》西汉 戴圣编撰

《史记》西汉 司马迁编撰

《风俗通义》东汉 应劭编撰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编撰

荆楚岁时记》南朝(梁)宗懔撰著

《续齐谐记》南朝(梁)吴均撰著

《初学记》唐代 徐坚汇编

《艺文类聚》唐代 欧阳询等编纂

《端午考》现代 闻一多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