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德淇

责编|李旭

正文共1211个字,预计阅读需3分钟▼

2024年全国高考即将拉开帷幕,1342万名考生将会带着全社会的关切和祝福步入考场,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为了实现“平安高考”,教育部不久前印发通知,部署各地深入开展“2024高考护航行动”,要求全力做好考生综合服务保障、考试招生宣传引导、志愿填报咨询、优化考试环境等各项工作,着力解决考生和家长急难愁盼问题。同时,针对高考舞弊行为,各地方加大了打击力度,升级了反作弊设备、优化了检测流程,切实维护考试的公平有序。

高考关系为党育人、为国选才,关系千家万户和广大学子切身利益。高考作弊不仅违反考场秩序,更严重破坏社会公平,需要国家法律的严格规制。201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正式将代替考试行为入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条后新增加一条,规定代替他人或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等规定明确提出对违规考生和失职失责人员严肃处理。这些法律法规对于维护考试秩序、防范考场舞弊行为、保障考生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要看到,在司法实践中,上述法律法规对考试作弊违法犯罪的规定较为抽象笼统,容易造成司法机关在办案中出现标准不一的问题。鉴于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2019年发布《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采取列举方式,明确高考、公务员考试等四类考试属于“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增强了刑法打击的精准性。《解释》对组织考试作弊罪,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罪“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作出规范要求,形成了对考试作弊上下游违法犯罪行为的全域覆盖。越织越密的法网,对考试舞弊也形成前所未有的震慑。

从“修订法律”到“出台解释”,勾勒出一条清楚明晰的严惩违法行为的路径,也向外界传递出一个积极的信号:在规则越来越被认同的时代,高考公平兹事体大、牵涉甚广,已然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对损害教育公平的行为,有关部门始终坚持“露头就打”,司法处置上力求公平公正,为维护良好考试秩序提供必要的法治支撑。这不仅是维护高考考生个体权益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正义、营造良好高考环境的应有之义。

徒法不足以自行。各地要强化考风考纪,加大查处力度,畅通监督举报渠道,对违反考风考纪现象“零容忍”,坚决防止和杜绝考试过程中的舞弊、失职渎职等违纪违法行为,确保高考平稳有序、公平公正。要围绕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权威政策解读,引导考生树立牢固的法律意识和积极的价值观,不要相信不法分子兜售的所谓“高考真题”“绝密答案”“考试神器”“代考服务”等,不能抱有侥幸心理试图作弊。

耕耘于四时,收获于仲夏。新时代新征程为广大年轻人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青年学生面临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只要肯学习、能吃苦,知法守法,诚信考试,就一定能成才,朝着理想的方向乘风破浪、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