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辽市扎鲁特旗法院法官助理胡日查、斯琴巴图在巴雅尔图胡硕镇牧民家中进行庭前调解。通辽市中级人民法院/供图

记者|薛应军 任晓宁

责编|张晶

正文共2853个字,预计阅读需11分钟▼

法官,我们要起诉物业公司。我们小区下水管道经常堵塞,一楼都泡水了,我们要求赔偿损失。”2023年6月15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街道民声社区法治讲座中,几名居民现场就物业纠纷问题进行咨询。法官耐心询问事情经过,给业主列举了几个同类型的物业纠纷案例,并联系社区调解员对接调解该物业纠纷,最终成功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化解在诉前。

这是通辽市县(旗、区)两级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抓前端、治未病,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推动“党委领导、府院联动、社会协同、分层过滤、诉讼兜底”的“和合无讼”诉源治理模式取得的成效之一。

“办理一案,治理一片”,让诉源治理延伸到基层

“感谢法官,真没想到才短短3天时间,公司就把工资全部发给我了。”2022年12月,在通辽市扎鲁特旗劳动争议诉裁调工作室特邀调解员的耐心调解下,一起劳动争议案件仅用3天就圆满解决后,当事人连连道谢。

这主要得益于扎鲁特旗人民法院与旗总工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设立劳动争议诉裁调工作室,充分发挥“法院+工会+人社局”职能作用,全面形成“协调联动、有机衔接、便民高效”的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多元化解机制。

通辽市中级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通辽市两级法院提出“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推动建立‘分层过滤+诉调对接+司法确认’工作机制”,力争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诉前。

诉源治理并非一家单位的“独角戏”。2022年7月,通辽市委政法委、组织部,市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工会、妇联等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诉源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促进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

《意见》印发不久,通辽市中院在办案过程中发现全市金融商事案件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其中,金融借款纠纷占比最大,信用卡纠纷次之。2020年至2023年9月,全市两级法院共受理一审信用卡纠纷案件2613件,约占金融商事案的18%。调研还发现,全市潜在信用卡纠纷数量大,很容易影响金融安全。

如何有效化解金融风险?2023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综合治理类司法建议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要求法院在履行审判执行职责时发现社会治理领域中存在引起矛盾纠纷多发高发、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权益保护的突出问题,向有关主管机关或者其他有关单位提出改进工作、完善治理的司法建议。通辽市中院据此向有关部门发出司法建议。建议中国人民银行通辽市分行加强对信用卡及信用类消费贷款业务监管,从源头上减少违约纠纷;强化金融机构对信用卡逾期风险提示力度,需明确告知持卡人的权利义务,规范业务流程,规范宣传内容;建议金融机构在客户办卡时对格式条款内容明确提示告知,尤其是信用卡逾期利息的计算要以明确醒目的方式特别提示和说明,同时简化逾期利率计算方式,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该司法建议发出后,中国人民银行通辽市分行及国家金融监管管理总局通辽监管分局迅速作出回应,并于2023年11月17日回函表示,将切实督促各办卡银行牢固树立并落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理念和要求,依法妥善处理信用卡风险事件及客户投诉;规范开展信用卡逾期催收,依法合理降低客户息费负担,切实提升服务质效。

从“和合无讼”到“无讼无访”,实现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化解

司法判决化解个案冲突,司法建议把脉类案“病灶”,促进“和合无讼”。2023年2月以来,通辽市科左后旗人民法院短时间内受理142起农业保险合同纠纷案件。这些案件的起因是当地2022年夏季遭遇严重洪涝灾害,农户受损严重,对保险定损、理赔方案不满引发诉讼。经过评估,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群体性纠纷。

经过深入研判,科左后旗法院向当地政府发出有关农业保险赔付问题的风险防控司法建议。建议旗、镇、村三级主动摸底排查,了解民意,掌握矛盾焦点,向群众详细说明保险理赔分配方案,最大程度化解矛盾纠纷。同时,法官依据现有证据对案件进行分析预判,力求在调解不能的情况下,提前做好相关预案工作,切实防范可能引发的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当地政府根据司法建议,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最终使这些矛盾纠纷在诉前得到解决,既减轻了群众诉累,又节约了有限的司法资源,有效防范基层治理风险隐患。

这是通辽市两级法院积极发挥司法建议的“开良方”作用,探索“和合无讼”诉源治理模式取得的成效,全市法院受理案件中买卖合同、民间借贷、物业合同纠纷分别同比下降4.85%、8.40%、10.48%。

2023年12月,通辽市首个“无讼示范嘎查(村)”在科左中旗花吐古拉镇韩家窝堡嘎查(村)揭牌。韩家窝堡嘎查(村)党支部书记郭顺说:“去年我们这里没发生一起诉讼案件。邻里之间有了矛盾纠纷,先在嘎查(村)由‘乡贤五老’、嘎查(村)干部、网格员等初步化解,化解不成的则由当地人民法庭联合司法所、派出所进行指导协助化解,或引入专业调解力量进行调解。”

什么是“和合无讼”?它的诉源治理模式是什么?通辽市中院立案一庭庭长张雷介绍:“‘无讼’不是指没有诉讼,而是指将‘无讼’理念与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相结合,运用自治、法治、德治等方式,多措并举预防纠纷出现,尽力减少诉讼发生。”

通辽市中院党组书记、院长宋建波表示,“和合无讼”传承和发展中华“和合”文化,是深化诉源治理的价值追求和理念表达,主张在社会矛盾纠纷化解过程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以和为贵、和美与共、和合共赢等价值理念,力争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诉前,积极推动实现当事人息诉、少讼,构建更高质量的和谐社会。

据介绍,通辽市两级法院以“和合无讼”为理念,向社会宣讲“和合共生”文化理念和“调处息诉”法治观念,使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多元化解,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市已挂牌创建104个“无讼”嘎查村(社区)。2023年全市法院诉讼案件连续6年持续上升势头得到遏制并出现拐点,受理案件总量由峰值11.3万件降至8.7万件。

记者从通辽市委政法委了解到,为有效提升嘎查村(社区)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能力,通辽市委政法委正在全市组织开展为期3年(2024年—2026年)的“无讼无访”嘎查村(社区)双建工作。每年评选20个“无讼无访”模范嘎查村(社区)和200个“无讼无访”嘎查村(社区),着力提升基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能力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无讼无访’嘎查村(社区)双建工作让矛盾调解、法律咨询、普法宣传等一揽子司法服务贴近群众、触手可及,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司法服务体验,感受到满满的司法温情。”通辽市科尔沁街道民声社区主任藤蕊说。

从“办理一案”到“治理一片”,从“案件井喷”到“和合无讼”,再到积极参与“无讼无访”双建。近年来,通辽两级法院坚持能动司法理念,充分发挥法院在诉源治理中的参与、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切实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在各级党委的领导统筹下,全市法院主动延伸司法职能,推进诉源治理,协同社会各界力量形成解纷合力,推动更多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获得了辖区群众的普遍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