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又到一年减肥热季。

一进入夏天,社交媒体上便出现越来越多晒身材、晒食谱、推荐减肥产品的内容。减肥博主的评论区里,每天一次的体重打卡一呼百应。

“一定要瘦到一百斤以下!”“这个月暴瘦20斤!”

人们高喊着自己的减肥目标,热络地涌入这场夏季独有的集体拉练,开启每年一度的食欲驯服之旅。16+8、过午不食、只吃苹果、液断、断碳、生酮......改造饮食的减肥法更是层出不穷。

自我-身体-食物,宛如虐恋的三角关系,在严格的减肥计划里愈发扭曲变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也有这样一群人,与积极饮食改造的减肥人士正相反,她们在试图重建自己与食物的关系。

她们是进食障碍患者。

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简称ED)是一种精神疾病,是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暴食障碍等一系列疾病的总称。在精神类疾病中,神经性厌食症是致死率最高的一种。

为了回归正常生活,她们开始这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从头学习如何好好吃饭,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甜,是一个经历过进食障碍的女孩。解析自己进食障碍的成因,犹如掉入一条记忆的河流。

她想起小时候爸爸出轨、父母离异,妈妈患了间歇性失忆症,自己差点住进福利院......混乱的家庭关系,兵荒马乱的童年,使得她的成长过程中毫无安全感可言。

食物,成了她慰藉自己的方式。

12岁时,甜的体重已经到了140斤,周围有人用“死猪”来称呼她,无端的恶意连绵不绝。

“因为当时我跟很多人都相处不来,就喜欢把压力用食物去解决,所以就胖得特别严重,然后别人越笑话我我压力就越大,越大就吃得越猛,然后就越胖,变成一种恶性循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中时期的甜

高中时期,从早上8点到晚上11点持续不停的课业,繁重到填满她的生活。她能感觉到身边人鄙夷的眼神,去到餐厅,服务员上下打量的眼光里都好像在说:“你都这么胖了,你少吃点吧”,但她无暇顾及。

“198斤以后,我就没敢再上秤了。”

甜对体重数字最后的印象是198斤,之后再称时她问妈妈自己是轻了还是重了,妈妈含糊着不告诉她,她就知道,自己肯定超过两百斤了。

上大学时,甜从北京去了厦门,这里的女孩普遍更苗条,甜越发对身材自卑起来。

那时她投了6个社团,到了面试环节,所有社团的负责人都用同一个理由拒绝了她:“你的身材这方面不太行,进来以后对社团的面貌影响不好。”

种种挫败累积,让她下定决心开始减肥。

“那个时候就觉得,要么瘦,要么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骨瘦如柴》

甜的减肥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一开始只在正常饮食的基础上减掉一点分量,后来慢慢的,她发现不吃,体重掉得更快。

“所有的食物在我眼前变得只剩下热量,我无法接受任何粗粮以外的主食,白水煮一切。”

最严重的时候,十个小的圣女果,就是她一天的饭量。

她给自己安排了一系列任务,每天睁眼就去健身房,在高强度的自我透支中,甜逐渐感到一种上瘾的快感,仿佛脑子里会分泌多巴胺,催促着她要更瘦、更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过度减肥而暴瘦的甜

她从最初的两百斤,一路瘦到一百斤出头,减掉了半个自己。这样的数据如果发在网上大概率会变成爆款,成为减肥人士追捧的对象,但甜发现,自己的身体好像有点失控了。

“那个时候身体已经有不好的反应,体重飞速下降,头发也一直在掉。当时还很厌世,觉得人生特别无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瘦的身体

假期回家,妈妈看到女儿瘦这么多,吓了一跳,人就好像气球被抽了气一样。妈妈劝阻她不能这么猛烈地减肥,被她搪塞回去。

这样减肥两年后,甜的月经出走,还出现各种营养不良的症状。

她的最低体重只有58斤,血压40,心跳39。

最终,她被送到了北大六院的病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废墟一般的身体系统上重建饮食习惯,并不容易。

国外曾经有个厌食症女孩分享自己恢复期的进食视频,母亲为她准备的丰富美食,她必须强迫着自己含着泪咽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评论区不免有人疑惑:她在哭什么,好矫情啊,好好吃饭呗这有什么难的。

「好好吃饭」,对我们来说习以为常的四个字,对于患者来说,就像是正确的废话。

很多人对精神类疾病充满傲慢,对抑郁症患者说“看开点”,对焦虑症患者说“不要想太多”,对进食障碍说“好好吃饭”,但我们不会对一个骨折后还打着石膏坐轮椅的人说“站起来”。

让ED患者重新学习吃饭,就像让坐轮椅的人重新走路一样,是一场生活的复健。

甜一开始还抵触进食,并非真的不想吃,而是对肥胖的恐惧仿佛刻在骨子里。

食物吃下去,心里全是负罪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骨瘦如柴》

医院里的许多女孩们都跟家长玩着捉迷藏,在监视下乖乖吃掉,到了厕所再抠嗓子吐出来。

她也尝试过ALL IN(一种治疗ED的饮食方法,即想吃就吃,想吃什么吃什么),但身体完全承受不了过载的营养,短期内的暴肥和水肿更是折磨。

最后甜在医院强制性的规律进食中,体重一点点涨回来,76斤的时候,她出院开始居家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的甜已经恢复了正常生活

社交媒体上记录了甜的治疗过程,每天记录饮食,认真吃饭,这生活中看似最不起眼的小事,背后是历经几年的漫长斗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Sweet甜

如今,甜也接受其他ED患者的咨询,她跟我分享,她们大多是14岁到25岁的年轻女孩。她接触过最小的患者,只有8岁。

其中,很多女孩都面临着复杂的原生家庭问题。

就像她有次去给一个女孩做上门咨询,才知道那个女孩每天晚上吃什么,跟她当天的成绩是相挂钩的。

饭桌,是许多家长控制孩子的主阵地,食物,从来不只是食物本身。

「在导致厌食症的心理原因中,不健康的家庭情感往往是其中之一。

父母对子女过度控制、过度冷漠,会使部分子女产生应激行为,拒绝进食便成为子女反抗父母控制或者证明自身存在的一种方式。患者自以为可以借此回避家庭矛盾,或吸引长辈关注从而维护家庭稳定。

长此以往,当人们一次次地从过度的饮食控制中获得掌握自我的快感时,进食障碍的深渊也将不期而至。」

——《三联生活周刊》

暴食、厌食、催吐……进食障碍患者“好好吃饭”有多难?

除此之外,更显著的因素,则是社会普遍的审美风气。

我们儿时对美的建立,大多通过电视媒体。薄如纸片一般的超模如同美的极致体现,完美的身材出现在T台、影视剧、时尚大片里,仿佛在告诉我们,只有瘦才等于美,只有瘦才算作高级。

而胖,是丑的,是罪恶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多女孩在青春期迎来身材焦虑,电视上女性的曼妙身材和发育期发胖的自己形成鲜明对比,身边无论家人、朋友,甚至不相识的路人,都可以对你的身材指指点点。

“少吃点,女孩瘦点好看”,成长过程中,这样的规训如影随形。

所以,不少女孩在十几岁就有过节食经验,高考后的夏天,更是减肥大变活人的高峰期。

如今的瘦身文化变本加厉,随着媒介跃至移动端,审美的规训也越来越下沉,越来越年轻化。

新一代美的象征从超模变成偶像,不变的是依旧苛刻的身材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女孩的身材焦虑被大大提前,节食、催吐的女孩,年纪越来越小。

关于过度减肥的道德边界正在模糊。

演员用来要求自己的减肥法在网上疯转,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有大把人愿意尝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厌食和暴食成为新的互联网景观。

这厢“电子小猪”博主靠暴食获取大量关注,人们献出流量,围观屏幕那端的生命进行自我虐待表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厢“维持生命体征餐”爆火,靠一杯奶茶和两颗鸡蛋度过一天的人生,成为减肥人士新的精神寄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都忘了,神经性厌食症的致死率是精神疾病里最高的一种,这场以身材和食物为素材的表演,是用生命做赌注的。

而那些效仿着走向过度减肥的人们,就站在深渊面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我们为何深陷「自我-身材-食物」的虐恋三角?

我们和身体之间,真的只有征服与被征服的对抗关系吗?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

近几年国外关于身体积极vs.身体中立的讨论,或许可以给我们启发。

上世纪60年代末期,在“以瘦为美”的主流观点之下,肥胖往往被视作是懒惰、不够自律的表现。

为了抗议社会对肥胖身材的歧视,第一波身体自爱运动在美国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6年,两位美国人Connie Sobczak和Deb Burgard建立的同名机构提出了“身体积极”(Body Positivity)的概念,即积极地认知自己的身体,接纳并喜爱它,不被社会的审美规训所绑架。

换成我们更为熟悉的话语就是:“所有的身材都是美丽的”“你本来就很美”。

伴随着女性运动的兴起,身体积极运动一度得到很高的参与度,就连以魔鬼身材为卖点的内衣品牌,也不得不推出不同身型的广告大片,邀请大码模特走上秀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本意是好的,但改变自我认知并非易事,并非所有人都能因为一句口号就积极地看待自己。

很快,女性自爱的概念便为消费主义所用,无数品牌打着这样的旗号继续兜售理想化的女性模版——无论高矮胖瘦,我都是自信自爱闪闪发光的人。

这对女性来说,同样是一套高标准的规训。

作家Stephanie Yeboah在《卫报》中表示:“身体自爱已经变成一个流行语,并将当初创造它的那群人排除在外。现在如果你想做到身体自爱,你可以胖但不能太胖,尺码最好在16以下,不然就要是白人面孔或长得非常漂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度强调积极思考,反而让更多还无法做到自爱的人感受到一种毒性正能量(toxic positivity),他们需要压抑自己对身体的不满,而这个不满本身,也是不为社会所接受的。

更关键的是,努力肯定自己的身材外貌,本质上依旧是将我们的个人价值与之挂钩。

在“你本来就很美”的广告话术洗礼之下,我们更想问的是,能否拥有不追求美的权利。

近几年的身材中立(Body Neutrality)思潮,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身材中立主张我们应该绕过美不美的迷思,放弃对身体正面或负面的情绪,而是将它的功能性放在第一位,关注身体健康和潜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善美说

身体中立的倡导者之一,艺术家Anne Poirier认为,我们可以找到“爱自己”和“恨自己”的中间地带,用一种更平和的态度对待身体,接纳它原本的状态。

或许并不是传统审美里的高挑瘦削的身体,但它能够帮助我们完成工作,支持我们挑战自我,带领我们走向更远的地方,这远比单一的审美维度要激动人心得多。

与其说服自己爱上腿上的肥胖纹,不如感谢那双结实的腿让我们跑得快、跳得高。

与其被一个刻板的身体意象所绑架,不如让身体成为我们走向世界的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身体中立不会是一切问题的终点。

只是在主流审美依旧严苛、白瘦幼依旧盛行的今天,拥抱身体中立,不失为一种当下的解法。

关于身体的叙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还将拥有更多关于身体的迷思。年轻时与主流审美纠缠,年老后还要跟必将到来的衰老、死亡相搏斗。

如何处理我们与身体的关系,是每个人终生的课题。

不过,起码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学习尊重自己的身体。

感知它、倾听它、接受它。

它的存在本身,远比美有意义。

参考资料:

1. 湃客:“身体”,想说爱你不容易

2. VOGUE:新世代身体中立运动!不强迫自己要爱身体上的脂肪,而是感谢身体为我们做了许多事

3. 三联生活周刊:暴食、厌食、催吐……进食障碍患者“好好吃饭”有多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