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01

朋友聚会,不知不觉就把话题转到了孩子身上,有人提出疑问: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和父母那时候相比已经算云泥之别了,可是,为什么他们反而大都自私、不满足、眼里没活?

小李说,她那上初三的大侄子又和哥嫂吵架了,原因是,孩子不好好学习、不但偷偷把父母高价买的教辅资料低价转让掉,他还撒谎、懒散、乱丢垃圾,哪怕父母累得精疲力尽,他也从来不会伸手帮忙做一点家务,真正的酱油瓶倒了都不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样的争执,从侄子四年级就开始了,五年来,争吵愈演愈烈,孩子的脾气也越来越暴躁、学习上也越发消极。

可是,小李说,为了能全力支持孩子,哥嫂不但抗住长辈的压力放弃了二胎计划,对侄子也算倾尽所有了。谁知,竟养出这么个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杨也苦着脸说,她家孩子也差不多是这样:天天等着父母把饭送到眼前,从来不会进厨房看一看,但凡饭菜不合胃口,立刻甩脸不高兴。

初一的孩子了,从来没有时间观念,上学迟不迟到无所谓,反正有爸妈操心;长到13岁了,连袜子都不会洗;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东西,无论是零食、水果,还是玩具,必须优先满足他自己,别人看都不许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好吃好喝供着他,事事都以孩子为先,怎么孩子一点都不懂得体谅父母?难道我还做错了吗?”小杨很是不解。

就在大家都沉默不语时,席间一位资深的从山区走到中心重点中学的老师说话了:“不用怀疑,你们真的做错了。废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让他待在家里,好吃好喝供着他。”

为什么这么说呢?老师给出了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02

在家悠闲快活,什么都不用干

这位老师说,有一年学生流失很严重,都是称病请假几天,然后就不来上学了,老师们了解到这些孩子大都家境不好,担心孩子辍学,立刻去做家访。

等到了学生家,老师们先是松了一口气:还好,没有想象中一贫如洗的境况。

等到进了家门,心都凉了:父母,包括年迈的爷爷奶奶都在劳作,剥玉米粒的,种菜的,喂猪的,忙得团团转,唯有客厅里本应在上课的孩子躺在沙发上悠哉悠哉地看电视,身子瘫在沙发上,脚搭在茶几上,手边堆满了薯片、瓜子、水果,地上到处都是果皮、包装袋、瓜子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老师的到来,家长高兴得手舞足蹈,祈求老师赶紧把孩子带回学校,说反正孩子在家啥也不干,还要吃要喝,脾气特别大,去学校还能学点知识,又同龄人为伴。

而孩子的反应却和父母的兴高采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沉着脸、瘪着嘴,骂骂咧咧地起身回房间,还把房门砸得闷响。

看到这一幕,老师们都只觉得头上挨了一拳:家长一方面想要孩子好好学习,考上好的学校,以后过得比父母更好;可另一方面,父母又舍不得让孩子多付出一点劳动,哪怕是帮忙摘点菜、洗个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访回来的路上,老师们都在说:在学校,又要遵守纪律,还要做作业,做值日,还没有电视看,在家里,有吃有喝还什么都不用干,换作是我,我有只想待在家里。

父母宁可委屈自己辛苦自己,也要好吃好喝供着孩子,想让孩子成才。可是,没有相应的付出,孩子体会不到父母的苦心和不容易,只以为这是父母欠他的。

由此可见,这样只会害了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家我是老大,大家都听我的

老师说,他们还遇到过一次非常惊险的情况,当时,他们连门都没有进。

这次去的是一个留守儿童的家,为了保证孩子的学业无后顾之忧,孩子的父母都去外地打工了,家里就爷爷奶奶和孙子三人。

为了能及时和孩子的家长碰头,老师们提前打了电话,也请了村支书帮忙带路。谁知,离学生家还有好远的距离,就见那头吵吵嚷嚷,还能看见房头上站了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生的爷爷奶奶远远就边跑边挥手示意不要上前,原来,这个孩子的家人非常爱他,在家里都是他说了算,除了好吃好喝供着他、不要他参与任何家务,家长还满足孩子的要求,给他买了最新款的智能手机、拉了网线。

哪怕知道孩子夜里整宿整宿玩手机,哪怕知道孩子好吃懒做,家长也只觉得孩子这是年龄还小、不懂事,舍不得说,更舍不得教育。

结果,孩子变得越来越叛逆,不爱学习、逃课、撒谎、打架,有时候着急起来连爷爷奶奶都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次就是他知道了老师会来,直接爬上房头用自己的生命作威胁,因为他知道,老师们会说服爷爷奶奶把他送去学校。这样,他就不能玩手机,没有吃不完的零食水果了。

后来,孩子的父母给他办了转学,带到身边去了,但是结果也不太理想。

父母对孩子有引导、教育警戒的责任,如果这个责任和身份被颠倒了,不该满足的却全部了,孩子被养废只是迟早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03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养育一个更优秀的孩子?

用他,在能力范围内使劲用他

其实,从孩子有一定的能力起就要用他,比如,孩子一岁多能自己吃饭了,那就赶紧放手让他自己吃饭,哪怕吃得浑身都是也不怕,他会在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之下越来越熟练。

比如,孩子4岁会洗袜子了,那就别说“他不会”了,让他洗,他会知道,这是我自己的事,我得自己来。

只有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用他,他才会慢慢知道,父母替他做了很多事,才会感恩,也才会长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教他,一点一滴都要教他

孩子的想法很简单也很直接,很多事,不跟他说,不教他,他是不明白的。

比如,什么是礼貌?要教他,就是在矮子面前不说个头;在单亲家庭面前不说父母双方。

想让孩子知道学习是最快的捷径,就要慢慢教会他。

孩子不会无师自通,需要父母一点一滴去教会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夸他,想尽办法去夸他

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哪怕只是分了一瓣橘子给家长,哪怕只是某个汉字写得漂亮,都要去夸他,孩子会在夸奖中得到满足,并为之更加努力。

总之,想要孩子更好,不是一味地满足物质需求,还要在心理层面上让他长大,让他懂得父母的付出,知道自己的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