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香港追求事业与孩子教育双丰收,已是大湾区的热潮生活方式。

截止3月底,已有约11万优秀人才经香港各项人才计划到港。

小鱼自己于去年9年通过香港优才计划拿到了香港身份,团队也帮数十个家庭拿到了香港身份。

Dr小鱼

,赞82

现在,我们大家都在考虑同样一个问题:要不要带孩子去香港读书?

香港教育尤其天然优势,两文三语、国际化与多元化,竞争压力相比内地,还是要小很多。

但迁居香港去生活,却是个严峻的考验,高房价高物价,逼仄的空间与陌生的环境,想起都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我的VIP群里一位妈妈作为受养人拿到了香港身份,如今一家四口在香港开启了崭新的生活。

决定去香港前,她也纠结万分,还专门到我办公室与我咨询面聊了半天。

我的意见是“拖一拖再说”,而她却是一个勇敢的人,最终还是去了。

半年过去了,前几天她又来找我,给我详述了这半年的心路历程。

今天来让这位妈妈讲讲自己新港人的故事。

*内容以第一人称口吻展开,隐私内容已模糊化处理,请勿对号入座

#1

Dr小鱼

在内地无忧无虑,去了香港活受罪

毫不夸张地说,我来香港就是活活找罪受!

前几个月,困在狭窄的房间里,无尽的懊悔与孤独让我时刻想逃离。

我无数次想,真的该听小鱼的话,对自己好点,何苦跑来吃苦啊。

在深圳时,我整日无忧无虑,完全是松弛,甚至180度躺平的状态。

住在中心区180平米的大房子里,顶级学区,楼下就是公园,自由职业,收入灵活丰厚;

有保姆包揽家务,照顾一日三餐,有朋友约下午茶,还有闺蜜陪着逛商场,生活好不自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欣慰骄傲的是,孩子成绩非常好,我一点不用为学业感到焦虑。

作为家委,我也能随时掌握资源和升学消息,为孩子做好升学规划。

但入港后,我的生活就彻底失控了。

没有朋友,孤零零蜗居在60平米狭窄房间里,能对话的只有空气。

没有保姆后,多年未进过厨房的我,睁眼第一件事就是要为做饭发愁。

孩子八点前到校,我必须六七点起床做早餐。

香港外卖又贵又慢,中午只能去楼下的钱大妈抢购新鲜蔬菜,自己吃完饭,还要给孩子送饭。

下午三点放学后又要辅导作业,直到晚上做好饭等老公下班才结束这乏味的一天。

初到港时,封闭而枯燥的生活一度让我出现了心理问题,精神崩溃到回内地请心理医生求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Dr小鱼

孩子分数直接亮红灯

自己活受罪是小事,最担忧的是,孩子受了影响。

我来香港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孩子的教育,当时孩子考上了Band1学校,想着我们全家拿了香港身份,本来也是希望孩子去香港读大学,所以我舍不得放弃这个机会。

我家孩子在内地属于尖子生,来到新环境后秒变“学渣”。

原以为来香港是降维打击,结果先被现实打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插班到Band1学校后,成绩一直下滑,尤其是语言成了阻碍孩子进步的最大的拦路虎。

香港采取两文三语,粤语是母语,英语普遍较好。

学校只有语文课上才用得到普通话,英语和科学课为英语教授,包括数学、常识在内的绝大多数课程均是粤语

虽说多语言氛围能让孩子更具国际视野,培养多元化思维,但长居内地的孩子,没有语言准备期,突然转来,语言不通肯定会影响到学习。

孩子英语第一次考试就只有52分,直接亮红灯。

香港学校也没有家长群,任何通知只能通过APP接收,我完全不知道孩子在学校遇到了什么困难,又该如何解决。

在内地,有高考体系兜底,身边也有家长朋友互帮互助,我根本不用担忧害怕。

但脱离高考体系进入陌生的香港教育体制后,说实话,我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孩子成绩出现波动的那段时间,我非常自责。

更懊悔当初没做攻略,考虑不周全影响了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Dr小鱼

熬了3个月后,我想开了

这段难熬的日子持续了三个多月。

回头看,我觉得这也是很多新港人必然会遭遇的阵痛期,熬过了就是一个破茧成蝶的二次重生机会。

我很幸运,有好老公和好儿子。

靠着老公的耐心开导和孩子的懂事贴心,我顺利突破了这个心理蜕变期。

当年,我老公因为工作需要,频繁往返香港与内地,索性、办了身份。

获批后没想到又被派到香港,现在工作稳定,收入提升了,待遇也比较好。

相比在内地时的996,现在18:30能准时下班的他,陪孩子的时间也多了。

对于老公而言,来香港是远超预期的。他喜欢香港,愿意留在这里。

我之所以愿意来香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我们一家人能天天在一起。

两个男孩马上步入青春期了,在这个培养亲子关系以及行为塑造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妈妈的耐心和父亲的角色引导。

如果在内地,孩子出现情绪或者心理问题,单靠我一个人肯定招架不住。

在香港,老公能准时下班,晚上能分担家务和孩子教育。

在夜不能寐的那段时间,我老公给足了我坚守的能量。

他常说:遇山攀山,见海渡海,焦虑都是对未知的恐惧,遇到问题解决就好了。

是呀,我没必要为没发生的事担惊受怕!

为什么要来香港定居?

在难熬的日子里,我不断问自己。

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上香港的名牌大学。

相较于一千多万的内地高考人数,五万多人参加的香港DSE考试竞争更小。

有了DSE成绩,进可攻英美等海外名校,退可守香港名校。

现在香港八大每年80%的录取名额都是给本地生的,港前三的录取率更是高达30%,而内地211、985高校每年都不足10%。

只要把分数提上去,孩子及早进入香港高考学习的环境中,上名校是肯定没问题的。

也许这中间会经历无数磨难,但在香港,孩子会升名校之路会更轻松。

做好了心理建设、找到主要矛盾后,柳暗花明又一村,我的心情明亮了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Dr小鱼

孩子比我适应得快

想通了,心境就变了。

在老公的耐心陪伴与支持下,我开始沉下心来认真指导孩子的语言学习。

语言学习不像理科补习,无法突击,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多说多练。

我的解决办法简单直接:提前预习。

提前预习一方面能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灌输为主动索取;

另一方面课堂上听不懂粤语,但繁体字多半还是认识的,不必担忧跟不上的问题。

香港老师和学生们对内地生是非常友好的,会给新来的学生分配普通话好、又会说粤语和英语的同桌,方便交流。

每天放学后或者中午时间,还有40分钟的免费英语和粤语补习,为期好几个月,帮助孩子适应新课堂。

我还给孩子请过这边主流的一对一上门家教补习语言,每小时180-250港元,比内地便宜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学校和补习老师的帮助下,来港5个月后,孩子粤语有了飞速进展,虽然日常交流还有待提升,但听懂完全没问题。

香港的中学是讨论式课堂,鼓励孩子们进行启发性思考,相比传统的单方面传授,孩子有很多机会表达,锻炼沟通能力。

这样不断促使像我家这样刚来的内地孩子大胆尝试用新学到的语言表达观点。

口语提升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看着孩子每天都在进步,转到直资学校后,又跟香港本土和内地生打成一片,我无比欣慰。

在之前那段煎熬的日子纠结回不回内地时,我曾问过两个孩子的意见。

令我意外的是,他俩一万个不愿意,还让我赶紧打消回内地的念头。

看来这只是我的孤独表演啊!

#4

Dr小鱼

圈子大了,心也宽了

下定决心要长期定居香港后,我也开始慢慢走出家门。

一旦走出去,世界就大了,心自然就宽了。

现在,去社区免费学习粤语成了我每日固定行程。

粤语学习圈里,我结识了许多厉害的妈妈。

这里也仿佛是内地妈妈们的俱乐部,大家相互分享信息和资源,讨论升学,共渡心理难关。

香港人才计划如火如荼,再加上楼市全面撤辣,今年又输送来了一大批内地妈妈,很多是通过高才计划来的。

不少“高才通”家长希望将子女送入香港的国际学校和直资学校,当中部分家长更是将香港学校作为进入英美等地大学的桥梁。

我看到报道说,今年三月底,已经有超过9万多名高才申请人及受养人来到香港了。

这9万多到港的人里面,18岁以下的未婚子女足足有2.7万人,相比撤辣前人数增加了40%。

内地妈妈一多,转来的孩子自然变多了,这也直接导致插班竞争激烈。

我当时给孩子申请插班时,一同竞争的可能也就几十个人,现在几百人一起争夺席位,非常普遍,尤其是名校。

所以凡事赶早不赶晚,我也很庆幸当初来得早,顺利避开了高峰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

Dr小鱼

树挪死,人挪活,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来香港一年多了,有过迟疑、焦虑、担忧,甚至懊悔。

但现在,我感谢自己能熬过来。

古人说,树挪死,人挪活,人到中年我深切体会到个中滋味。

迁居到新的环境,面对新的生活,让我认识到更多的人,见到更美的风景,重新燃起斗志和希望。

度过了那段恐慌期的日子,全人教育让孩子更自信自律,成绩有了明显提升,老公工作条件更好,我也有了全新的交际圈。

一起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前进,这或许就是破茧成蝶后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