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发展到现在,局势正变得越来越严峻,双方互不相让,中东大有爆发第6次战争的可能性。

从全球视角去看巴以冲突,其本质上就是美国左手倒右手实现对中东控制的一种手段。为什么说是左手倒右手,就是一边制造问题,又一边解决问题,然后把自己的“救世主”形象给包装出来,在双方内部都安插自己的势力,最后实现对中东的控制。

这一套逻辑的基础是美国强大的硬实力,因为自苏联解体后的一段时间里,美国实力一超独霸,完全具备同时打两场战争的能力,用拳头说话双方也只能接受美国的解决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军轰炸加沙

但随着美国实力的相对衰弱,军事上和科技上已经难以对其他国家形成绝对碾压,这一点在俄乌战争中已经体现得比较明显。另一个就是中国的崛起,已经让这个世界出现了更多的可能性。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沙伊实现世纪大和解。如今这一轮巴以冲突恰恰赶上了美国中东战略的收缩期。

那问题来了,巴以冲突的升级对中国有何影响?又是否能给中国带来第3次发展机遇呢?

在过去4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崛起有2个核心因素,一个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性格和吃苦耐劳的坚韧精神。另外就是一个没有受到美西方全力打压的外部环境。而这种环境,就是“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巴以冲突

比如在苏联解体,俄罗斯沉沦之后,中国曾一度被美国定为下一个战略竞争对手。

但在2001年,美国对华政策出现转变。2001年的9·11事件,美国五角大楼和纽约双子塔遇袭,小布什政府相继发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这也直接导致美国的对华遏制战略被推迟。

这两场战争并没有像1991年的海湾战争那样摧枯拉朽,美国同时陷入了两场战争泥潭,中东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重心,美国无暇顾忌在太平洋西岸韬光养晦的中国。

这一轮国运一直持续到2021年8月,因为这一年美国全面撤离阿富汗。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拜登政府的印太战略开始全面成型,相继在台海、南海以及东北局势问题上做文章,企图全面遏制打压中国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军在阿富汗反恐作战

但随着2022年2月,俄乌战争的全面爆发。美国和北约将大量精力和军事援助运往乌克兰。虽然此时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战略并没有停止,但显然全球目光对亚太地区的重视程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尤其是紧跟在美国背后的欧洲国家人人自危,根本无心跟着美国遏制中国。

虽然中国一直在俄乌战争中秉承中立态度,但从国家利益角度而言,俄乌战争朝着长期化的方向发展,中国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渔翁得利。一方面俄乌战争导致国际避险资本大量外逃,这个资金主要来自于欧洲,而这些资金的目的地要么是美国,要么就是中国。

在俄乌战争爆发一年内,经常关注新闻的朋友应该能看到,欧洲企业对华投资量是出现了上升趋势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俄乌冲突

美国通过俄乌战争割欧洲羊毛,摆明了要推动俄乌战争长期化,这就注定美国一定要加大对乌克兰的投入,站在俄罗斯的对立面。这就变相地削减了美国在印太遏制和打压中国的能力。另外,美国直接开打代理人战争,也让俄罗斯进一步认清难以融入西方的现实,战略往东转,加强了中俄战略关系和经贸联系。可以说,这也变相地为中国进一步发展壮大赢得了窗口期。

而对于这一轮巴以冲突是否会成为中国的第3次国运,其实要看阿拉伯世界对于这次巴以冲突的看法。对于北约以及美国来说,巴勒斯坦这个地方太小了,小到甚至不需要美国和北约下场,以色列就能完全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巴以冲突是不足以成为中国发展的第3次“国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如果整个阿拉伯世界团结起来,发起第六次中东战争,美国不管是否下场,都可以成为一场转变世界政治格局走向的战争。美国下场,意味着与整个阿拉伯世界作对,这就意味着美元霸权体系从美国下场那一刻开始走向分崩离析,美国不下场,就意味美国的全球战略再次迎来和小布什时期一样的转变,中国进一步赢得发展的窗口期,这也意味着美国对华战略的失败。

而这两者,不管如何对中国都是利大于弊。唯一的前提就是阿拉伯是否敢于联合起来向美国和以色列亮剑,维护巴勒斯坦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