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题记】今年是北大国发院(前身为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英文简称CCER)成立三十周年。国发院走到今天,能在教学、科研、智库等领域有所成就,对社会进步有所贡献,离不开一代代师生校友的开拓进取,风雨兼程,以及各界的呵护与鼎力支持。值此30周年之际,我们特别启动“我与北大国发院(或我与CCER)”主题征文,欢迎师生校友和各界伙伴不吝赐稿,通过您的文字,让更多人一起走进那不曾褪色的岁月。本文作者李一佳是北大国发院2006级本科经济学双学位校友、上海意真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还记得在二教的大教室听周老师讲课的每个早晨,无座时,就坐在窗台上,暖暖的阳光照在背上,目不转睛地看着,心无旁骛地听着,整个人像海绵一样吸收着周老师关于制度经济学的一切,领会了置身事内、躬身入局。多年以后,有机会再听到“躬身入局”这个词的时候,已经有过10多年的社会洗礼,更深切地感受到学会观察、学会总结、学会提炼与应用的必要性。思维模式的确立,的确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能有机会享受如此美好的时光,得到如此扎实的训练,源于我有幸成为北大国发院2006级经双项目(本科经济学双学位的简称)的一员。当时,北大国发院的名字还没有诞生,还属于它的前身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时代,我们同学都习惯于叫它的英文简称CCER,或者简化为中心两个字代称。

师者教诲

当时,中国刚刚加入WTO不久,大家都还在憧憬2008年的奥运盛世。作为一名本科是隔壁院校生物学的理工男,我无比享受着来到北大听各位大师讲课的日子。是CCER那么多的老师开启了我们经济学思维的大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毅夫教授的经双课堂(资料图片)

还记得林毅夫教授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自信;

还记得海闻教授对于边际效应的人生解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闻教授给经双学生解答问题(资料图片)

还记得在谢百三教授的指导下开了股票户头;

还记得许多次在朗润园的学术会议。

这些经济学思维模型不断冲击着理工思维模型,让我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了《穷查理宝典》里面说的如何思考评判的精髓。

同窗之情

CCER的学习还让我们同学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由于那个时候一届校外的双学位人数达到200人,所以我们一届有6名班长,自己也很荣誉能够成为其中一位,为同学们服务。大家都是第二学位,时间紧张,专业跨度大,我们很多同学之间为了更高效、更紧密地在一起学习,还结成了学习对子。

很多场景还在脑海,如同昨日。

还记得和田新政一起在清北之间骑着我们的28大架飞速穿行;

还记得我们一起冲进食堂吃刚锅的包子;

还记得我们一起在北大方正一起通宵备考;

还记得一起在未名湖畔讨论着明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双课堂上认真听课的同学们(资料图片)

直到现在,我们还和许多老朋友一起成长着,在微信群里,我和姚立成为了价值投资者;在线下,我和张育浩、水浩讨论着投资标的;在项目上,我请郭允师兄指导。浓浓的同学情让我们这些有着同样理念的校友们一起不断成长。

校友之家

虽然从CCER毕业,但是在校友会老师的支持下,我觉得我还一直在学习的过程中,并真切地体味到北大国发院校友大家庭的温暖和积极向上。

2020年,我被邀请作为经双代表成为北大校友会国发院校友分会的理事,2024年我有幸参加了北京大学国发院上海校友会的筹备,在程军慧和施静老师的指导下,在徐旭东会长的带领下,我成为了秘书处的副秘书长。

我们这届理事会定位为“24级上海后EMBA班”,我们以学习的心态邀请到了多位国发院的老师来到上海进行分享,老师们带来的不仅是智慧,还有师生校友一家人相聚的温暖。

在众多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理事会组织了多次活动,还计划以理事会的支持,协助蒋玲学长更好推广她的“共情沟通”项目,促进国发院的影响力再升级。

回首来时路,老师、同学、校友这三个点都给我刻下了深深的国发印记,让我形成了具有经济学基础的思维模式,使得我在生物医药创业和投资的领域上能够做好更具结构化的判断,也让我在个人价值观上确定了下来:以利他主义精神,做长期且有价值的事情。

2024年是国发院30周年庆典,也是我从国发院毕业15周年,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年代,我再次想起林毅夫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西方经济学理论已经不能很好地解释我们国家的伟大成就,我们在这个时代要更加自信我们可以有自己的新结构经济学,用我们的躬身入局帮助中国经济再创辉煌。置身上海,每天感受到的都是科创的活力,投入到生物医药的科创大潮,更需要以宏观和微观结合的经济学理论来指导科创生态的整体构建,从而通过实现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带领我们走出中等收入陷阱,走出卡脖子的困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