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外环境中,几十公分长的鱼不少见,但一米以上的大鱼并不多。鱼类长到一定程度之后,想要再继续长大太难了,它们除了要与自然环境作斗争之外,还要时不时提防着一些“不讲武德”的人。

不过,到了受到保护的水域当中,鱼类的体型往往会以难以想象的速度“膨胀”。比如,在长江江苏段,鱼类就活得很滋润,这里不但禁止捕捞,休闲垂钓也不可以。在有了这些限制条件后,长江中的大鱼似乎要“成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江苏泰州一位网友(@五竹)在长江拍到了喜人的一幕,几条体型庞大的大鱼,正若无其事地游弋,一会浮出水面,一会又潜入水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网友拍摄的画面可以看出,这几条大鱼的体长起码在1米以上。从空中向下看犹如一条小船在游动,体重看样子至少有几十斤重。

这几条大鱼,到底是什么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络上从不缺乏各种人才,很快就有网友指出,这几条在江里游动的大鱼是江鲢,最大能长到上百斤。几十年以前江鲢数量较多,体重在几十斤的比比皆是,人为大量捕捞之后开始变得稀少,前些年已经很少见到。

长江十年禁渔之后,江鲢的数量开始增多。由于江苏禁渔制度执行的比较给力,人为捕捞、休闲垂钓都给堵死了,这给鱼类的生长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此次这名江苏网友拍到的大鱼,应该就是最近几年长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鲢与普通的鲢鱼略有不同,它们的身体呈现椭圆形,头部扁平,背鳍与臀鳍相接,体长至少可达50厘米以上,体表呈深灰色,身上有黑色斑点。

这次被拍到的江鲢体型似乎更大,看上去如小船一般大小。网友感叹,禁渔之后,长江里面的江鲢似乎已经“成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不止是体型如小船般的江鲢!长江禁渔4年多后,鱼类生态形势已经出现“逆转”的苗头,以前的大鱼都是以“厘米”为单位进行估量,现在的“米级”大鱼比比皆是,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鱤鱼,体型动辄可以长到1米多,体重可达100多斤。

这样的“米级”大鱼频频出现,已经让网友们不再感到意外。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大鱼“泛滥”的情形,一度让不少网友认为鱼类资源已经恢复到十分可观的程度,甚至有人认为大鱼数量过多,会影响生态平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鱤鱼,会大量吞食其它小型鱼类,可能导致局地生态失衡。还有鲢鱼,数量一旦过多,它们的排泄物也可能造成水质出现问题。湖北武湖、鲁湖、惠亭水库、野猪湖、保安湖等湖泊,禁渔之后鱼类数量曾经出现“超载”现象,不得不进行人为捕捞。

这些现象,似乎印证了一些网友的担忧,长江的大鱼不断“膨胀”,到底会不会反噬生态。

对于这个事情,我认为要一分为二地进行看待。首先,要监测这些大鱼出现的环境,以及它们的密度。网络上出现“鱤鱼群游”的画面,多为一些大型水库区域,鱼类出现群体洄游或繁殖的情况下,被网友偶然拍到,并不能代表整个长江水域的生态现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湖北一些湖泊之所以出现鲢鱼等鱼类过载的现象,大多是因为这些湖泊属于半封闭状态,也不能代指整个长江生态系统。

因此,对于长江鱼类“泛滥”的担忧,实在是不足为虑。

长江流域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涵盖江河、湖泊和大小支流。禁渔制度实施后,一些生育周期较短、繁殖速度较快的鱼类以及部分掠食性鱼类资源首先开始恢复,比如网友拍到的江鲢、鱤鱼等,数量开始出现明显增长。

长江常见鱼类的性成熟年龄一般在3-5年左右,禁渔10年可以让它们有两到三代的休养生息,从而基本形成长江水生生物持续恢复、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的良好循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一些地方出现了鱼类过多的情况,例如在四川三江口,草鱼数量激增导致水草被吃光,影响了其它鱼类和水生动物的生存;一些地方鱤鱼增多也对鲫鱼、鳊鱼等其它小型鱼类的数量造成了影响。但总体来说,长江禁渔对于生态系统的恢复是有益的,目前尚没有看到开放捕捞的可能性。

不过,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局部生态变化,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确保生态平衡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在鱼类数量过多的水域,可以适当开放休闲垂钓,这也不失为一种合理的生态调控方式,对长江水域的生态平衡也是有益的,网友们对此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