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界定一个人,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对于上了年纪的人而言,拥有城镇户口的人,叫城里人;户口在农村的,叫乡下人。

在有些城市,只有祖上三代均居住和工作的城里的人,才能被叫做城里人,其余的人,统统是乡下人。

在统计指标中,当前采用工作和居住超过半年的地方,作为划分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标准。

居住和工作在城市和镇上、且超过半年的人,叫城镇人口;而居住在乡村的,叫乡村人口。

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对我们大部分人影响最大的事,叫城镇化,即大量的人口,从农村移居到城市。

城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进了城,总要有一个落脚的地方。有些人在城镇里买了房,有些人没有买房。但在统计意义上,他们都属于城镇人口。

来自《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23年末,全国有4.77亿人居住在乡村,比1949年的4.84亿少了近700万人。

但从城市来看,不同城市的城镇人口比例,有比较明显的区别。有些城市已经实现了100%的城镇化,有些还不到4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分布看,省会和直辖市中,到2020年,除南宁和重庆外,均突破了70%。据两地统计公报的数据,到2023年末,这两地的城镇化率,均在71.5%左右。

从各省的情况看,江苏、浙江和福建,城镇化率均突破了60%(注:衢州2023年抽样数据为60.6%)。

华中三省(河南、湖北和湖南)、广东非珠三角地区、广西和西南、西北地区的大多数城市,除省会城市外,城镇化率都不算高。

哪怕是在人烟稀少的西北西南地区,也有城镇化率极高的城市。

比如最近因一位体制内的高材生抱怨而走红的甘肃省嘉峪关市,其城镇化率高达94%,高于包括上海、北京、杭州在内的大多数城市。

综合以上信息来看,城镇化,仍然有广阔的天地,商品房,也并非走到了尽头。

城镇化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从平均值来看,城镇里的生活水准,要比乡村高出不少。

让人口聚集,形成村落、小镇、城市,是在持续发生的大趋势。

不过,应对这个过程最重要的两件事,当前我们做得都不够好。

一,让居住在城镇里的人,不担心失业、教育、生病等问题,即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险体系建设,需要持续推进。

二,让房子回归商品的属性,让人们的福利待遇随工作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非一纸户籍,人为限制农民工的福利。

在我国经济从农业、工业向服务业的转型过程中,这两种制度尤其关键。或许,只有解决了人们的后顾之忧,消费才可能替代生产,经济才可能实现内循环的软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