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到高考,你会想到哪些关键词?残酷?拼搏?分叉路?命运……每年六月,这场牵系着万千学子命运的考试,都是一场全国瞩目的硬仗。高考意味着什么?在“高考”二字背后,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作者:立正妈妈,国家人社部 高级儿童情商管理指导顾问,中国图书馆学会 儿童阅读推广人。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在中国,如果有中年人说“什么事都等六月过后再说”,那么,他家肯定有个待考的娃。

“高考”二字,在亿万中国家庭里,意义重于泰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坦厂的日夜:

中国式出路的缩影

河北衡水,安徽毛坦厂,是许多人眼中的“高考监狱”,但在众多家长和学生心中,又是逆风翻盘的“圣地”。

大型纪录片《高考》的第一集,就将镜头对准了大名鼎鼎的“毛坦厂”,这座号称“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高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坦厂位于安徽省的大别山区的一个偏远小镇,如此的不起眼。但却是安徽省的重点高中,全校24000多名学生,有三分之二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高考复读生。

毛坦厂被誉为高考失利者最后的希望。

只因每年上万毕业生,高考本科上线率竟连续多年达到80%以上。这样高升学率,在教育界是一个神话,更是许多家庭追求本科“最后的一根稻草”。

但毛坦厂也被外界称为“高考集中营”,认为学校“不近人情”的严格管控,一味的题海战术,让学生变成了高考工厂里生产出来的“考试机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坦厂镇因为学校周边常年聚集着数千户陪读家庭,而形成一座独特的“高考镇”。在这里,家长陪读是寻常事,甚至有许多家长放弃了原有的事业,只为了陪孩子冲刺着人生最关键的一年。

学费贵、休息少、压力大、开销多,家长不是没有怨言。

但“送孩子进来的时候,家长总是心疼总是抱怨,但考出成绩了,又一个个乐开了花。”却也是人性最真实的刻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的任务只有学习,所有生活起居事宜都被料理妥帖。就连三餐饭菜,都是父母提前做好用饭盒装着,候在学校门口。

因为吃饭时间只有10分钟,10分钟内风卷残云,随后又返回教室内,或是背诵,或是做题。每节省多一分钟,就能多学一分钟。

争分夺秒这个词,在这里有了最具象的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三的战士们,紧急行动起来,决战高考!”

每天吹响的号角,都在提醒着这里的学子—— 一切为了高考,高考就是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严苛”和“精准”是毛坦厂的代名词。为了让学生保持高度击中的学习状态,学校设定了极为严苛的行为规章制度和作息制度。

每天6点20分,学生们就已经在教室里复习功课,晚上9点的时候还在参加学校组织的模拟考试。高三备考的那一年,至少举行10次模拟高考的月考,不计其数的周考,每次排名,每次都大红榜单直接贴出来公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应届高三生吴世康的父亲吴俊,是毛中的保安队长。他在镜头前苦笑,自己曾经卖过苹果、大豆,如今停了工厂,在学校应聘做保安,只是为了陪孩子高考。

对现实际遇不甘心的他,愤愤不平地称——“如果我有张大学文凭,这个毛中里面,任何一个办公室,可能就有我的一席之地。关键就是缺那张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一举夺魁,成功上岸,就是全家最大的希望。

十年寒窗苦读,考上大学就等于人生成功。这不仅是他们家,也是众多传统父母认同的“中国式出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当月考成绩出来,吴世康从全年级300多名退步到全年级3000多名时, 他近乎崩溃。

“愤怒!恨铁不成钢!如果不是高考即将来临,打,肯定是跑不掉的。”

满腔怒火的他,只能不停拿孩子的试卷摔打桌面,怒斥道——“我们不讲我们为你付出多少,我们为你付出是应该的,但你自己对不对得起自己奋斗的十二年。”

孩子也崩溃,哭着解释——“我有努力在干(学习),但是成绩不好自己也很想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毛坦厂的日与夜里,像这样的亲子战争时常在各家屋檐下发生。

一边是焦虑不安的父母,一边是不堪重负的孩子。一支笔,一本书,一方书桌,一份考卷,承载的是整个家庭的重量。

所以毛坦厂的老师坦言——“拯救一个学生,就是拯救一个家庭。” 没有人比他们更清楚,这场高考对孩子、对父母意味着什么。

尤其是那些卷土重来的复读生,作为“高考的失败者”,想爬起来,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倍的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坦厂的老师肩负的不仅仅是传道受业解惑的重任,还是保姆、是警卫队、是心理老师,“无缝不入”地全方位掌握着每个学生的动向。

紧盯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用监控器观察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晚上突击检查学生宿舍里是否有和学习无关的东西,即使放假,也是要打电话检查学生在做什么,一旦发现成绩下降,就要跟学生和学生家长立刻沟通,处理高压下孩子可能出现的种种突发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多人诟病毛坦厂的管理与戒网瘾学校如出一辙。

但现实中,因为许多被送来这里的学生出身于农村,从小缺乏父母管教,手机成瘾。因此,军事化的管理也是许多家长看中毛中的一点。

“学校所在的镇上没有一家网吧、卡拉OK、台球厅,杜绝所有娱乐活动。据说有人在学校附近开了一家网吧,还没等到学校保安队出动,就已经让学生家长联合捣毁了。”

监控、强制、惩罚等手段,在这里都是合理的。 只要能出成绩,家长接受“像疯狗一样血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曾统计,一个毛坦厂的考生一年要做5000套卷子,平均一天差不多就要做14张,所有的卷子垒起来足足有1米高。

熬夜学习,睡眠短缺,常年喝咖啡、吃药、打鸡血,是这里的常态。

而这里的学生也已经接受了这种高强度的“题海战术”,“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玩命学习,甚至不要命学习”已经成了青春里最疯狂的一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数个深夜里,奋笔疾书、挣扎、逃避、自我安慰、鼓足勇气、迎难而上,是毛坦厂的每个孩子共同的心路历程, 也藏着全中国无数高考学子的身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家从未出过大学生,吴世康能否走出大山,实现家族的零突破?

何飞是复读班的学生,这也许是她的最后一次高考了,这次能否实现自己的大学梦?

他们都是毛坦厂万千学子中最平凡又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员。

而小镇父母的付出,也是中国亿万家庭的缩影。

高考,是每个学生的成人礼,也是每个家庭必须面对的考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

却是许多人翻身的捷径

中国高考的底色是悲壮的,独孤一掷,背水一战,倾尽所有……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背后,一考定终身的残酷,压榨了万千学子的童年,填鸭式教育的弊端,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这些年来,高考制度屡被诟病。

每年六月,“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都会成为大家安抚学子的口头禅。

但这条已经挤得头破血流的出路,只因对许多寻常家庭来说,这是一条相对合理和公平的翻身捷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考》纪录片第三集的主角是甘肃会宁一中志宏班学生刘洋洋。

这里是国家级的贫困县,一穷二白。 但却素有“西北状元县”、“博士之乡”的美誉。

会宁县的孩子都知道:想要走出大山、摆脱贫困,唯有高考这一条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墙壁斑驳、透着陈腐气味的老屋里,父母双亡,由奶奶拉扯大的刘洋洋,生活费和学费都是由几个叔叔和姑姑从牙缝中拼凑而来的。

拼了命的学习,是她走出大山的唯一捷径。

她没有抱怨学习辛苦,生活艰难的资格,哪怕面对未知的前路再恐惧,都必须咬碎牙齿往肚子里咽。比起害怕高考,她更害怕辜负那么厚重的期盼。

这一场翻身仗,不仅是为自己而打,更是对全家人的“报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国无数的偏远山区,类似的故事到处上演。

高考动员大会上,学生和家长们上台讲述着的都是——家人是如何起早贪黑、不惜一切地供自己读书,卖羊又卖土豆地筹备上大学的学费……

他们的共同期盼都只有一个,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大山,出人头地。

箭在弦上,这已经是一个没有退路的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在最终,皇天不负苦心人,梦想照进了现实。

刘洋洋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陕西师范大学。人生从此迎来了新的希望,至少,不用像祖辈那样,在贫困的山区里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

正如刘洋洋的班主任李志明说,许多家庭是以孤注一掷的态度在拼搏。

如果没有高考这张入场券,他们又该何去何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近些年“高考无用论”喧嚣于尘上,但高考制度依旧被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视为逆天改命的唯一机会。

就连中途辍学的天才少年韩寒,人到中年后也曾在微博发过这样两段话——

“现行的中高考教育制度无法照顾到方方面面,但是却有着基本的公平。应试教育尽管有不足之处,但因材施教的时代迟早会到来。” “相比社会阶层已经非常分明的发达国家,跨越阶层要困难得多。而在中国,只要够努力,孩子依然有很大概率去冲破次元壁,去到更高的地方。”

正如纪录片的弹幕中,有人评论的那样:“当人们抱怨这个游戏规则太过粗暴的时候,我却为有一个游戏规则而喝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学以前,你的出身,是你的原生家庭;大学以后,你的学历,可以让你拥有新的出身。

“出身决定人的下限,而读书却决定人的上限。”说的就是无数像刘洋洋这样的寒门学子。

当命运给了你一个较低的起点,读书可以拉你出混沌的沼泽,照亮前进的道路,让你有机会去演绎一个绝地反击的逆袭故事。

不走独木桥的人生,

拥有更多可能性

同一片天空下,有人生来就在罗马,有人一生都在去罗马的路上。

对于有些人来说,高考是通往成功唯一的出路。对于有些人来说,当这条路太难走,还有别的出路。

据全球化智库(CCG)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022年出国留学人数达到60.84万人,是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地。

在许多经济发达的城市,走出国门,是父母为孩子的人生准备的另一种可能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如今海归学历已不再像以前那样带有光环,但西方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和“终身学习者”的理念,也打开了许多学子辩证思考问题的方式、多元看待世界的态度,吸引了众多父母的青睐。

所以,许多父母前仆后继地托举孩子,希望让他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如果去了纽约波士顿那些地方,全世界的大公司都去那找好孩子,她看到的就是全世界的机会。”吴明红从女儿刘云昊五岁就开始准备出国这件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把孩子送出国,吴红明几年前辞掉了公司副总的工作,专心陪读。小学毕业时,刘云昊已经掌握了托福考试所需的单词量。

只是国外好大学的选拔也非常苛刻,赛道的内卷程度一点也不亚于中国高考。 要求简历无比出色,更需要过五关斩六将,层层筛选。最后刘云昊并未能如愿去耶鲁大学,只能退而求其次去了一所普通的高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在许多人看来,出国留学是另一条捷径。

但放弃传统高考,备考语言测试,到异国他乡苦读,实现真正的留学梦,一个家庭的付出,不亚于一场高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生百态,

选择与命运交织

1998年的《新华字典》上有一句例句,至今仍被广泛传播——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 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高考》这部纪录片从毛坦厂的复读班到贫瘠大山的寒门子弟,从被户籍制度拦在高考门外的流动儿童,到放弃高考转而留洋的中产孩子,入骨三分地描绘了在这场人生大考前,众生百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形象的把高考比喻成一道选择题——“有人连卷子的密封袋都摸不到,有人发誓要在ABCD里挑出正确的那个答案,而有人觉得,它为什么不能成为一道多选题?”

相同的是,在人生这场赛跑中,无论你选择了哪条赛道,都必然有拼搏也有挫折、有希望也有沮丧,会有狂欢也会有悲伤。

所有通往成才的道路都是艰辛的,如果说学会迎难而上是成年人的第一课,高考的洗礼就是一堂精彩的预备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们,高考的赛道已经铺开,但别忘了,赛道之外,还有绿茵场、看台,已经广阔的天地。

跟人生的交手,才刚刚开始。

愿你们都能风雨无阻,勇往直前,逢考必过。

长按复制ID, 添加好友, 申请加入

  • 高中群管家微信号: guanjia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