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看文章的你可以仔细观察下这篇文章底部功能区的设计,你看到的是下图中哪种样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乍一看可能差不多,实际上差别很大。

左图底部的栏目是固定的,不会随着文章上下滑动而移动。但右图的栏目是非固定的,只有滑到文章最后才能看到。

这是微信公众号最近灰度发布的一个改变,把文章底部功能区的设计做了调整,左图是新设计,右图是老设计。

针对这个改变,我和一些做产品的朋友做了些讨论,基本呈现两个极端。

喜欢新设计的人觉得非常方便,不喜欢的还是觉得老设计体验更好。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个?

先说下我的观点,我觉得新设计就很不错。

这个新设计有三个主要改变,一个是对底部栏目是否常驻固定,一个是在数字视觉化方面的调整,还有一个就是对功能区的优化。

比如,老设计对文章的「点赞」和「在看」被点亮后都是用蓝色填充表示,而新设计采用了鲜明的红色和黄色表示已点。

再比如,老设计方案中没有展示分享次数,新设计里有了。老方案里有「收藏」功能,新设计里取消了。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针对这几个设计优化,说说我的观点。

底部栏目固定有一个最大的便利性好处,就是可以直达评论区。

不知道你们多少人有这种习惯,就是看文章先看评论区,或者看到一半就去逛逛评论区,然后决定是否再把文章看完。

对于有些用户画像来说,他们甚至进来后第一件事就是快速滑动到评论区。

按照这个逻辑,底部栏目固定就能满足这个需求,可以一键弹出评论区,并且收回后还不影响原始阅读。

如果按照老方案,滑到底部评论区看完后还得滑回来找上次阅读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写留言也变得方便了,直接点击底部的对话窗口就可以留言,而老方案需要点击一个单独的链接按钮。

这个设计改变其实做了一件事,就是把留言区独立了。

虽然文章底部还是能正常看到评论区,但是常驻入口的方式让留言区成为了一个独立功能,而不是文章的尾巴。

再说点赞和在看视觉方案的改变。

在我看来,这种视觉上的强化处理就是更直观告知用户,你已经点过了。

这个假设有一个前提,就是用户会二次进入文章阅读,或者叫重温,这也是用户收藏文章的原因。

而老方案的视觉设计有一个缺陷,就是同色设计的点亮提醒并不直观,或许会有用户再去点击。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换成新方案的强差异对比色,这种提示就变得非常直观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后就是分享次数的显性化提示。

在老方案里只能看到分享按钮,具体分享了多少次并没有显性化。新方案的数字会营造一种感觉,那就是文章热门,或者认同感较高。

点赞、在看、转发、评论,这几个数字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文章质量,这是从众心理的体现。

说得直白点,当用户看到这几个数字高时,默认会觉得这篇文章会有很多人认可或喜欢。

有时候我们会好奇一篇文章为什么能10万+,于是就慢慢看完了,逻辑是一样的。

最后就是「收藏」按钮的去掉,我觉得这是为了统一底部栏目的整体性。

按理说收藏数也可以作为一个指标,但或许是这个指标在数量级上和其他几个有比较大的差异。又或许是 5 个数字会带来信息压力的增加,毕竟 4 个已经是相对极限了。

总体来说,我觉得微信这个改变是很不错的,至少从我的体验来说是这样。

我们可以继续观察一下,看看这个灰度发布的新特性是否会全量上线。

经常听到一种声音,说产品总是变来变去,越变越糟糕。也有不少人吐槽微信,关键的东西不做,只做一些不关键的东西。

其实,微信要变是好事,不变才是灾难。

至于变什么,我们看到的别人一定也看到了,而别人看到的我们不一定能理解。

用户视角和产品视角,存在天然的屏障。

················· 唐韧出品 ·················

安可时刻

最近在使用得到App时产生了一个需求,就是在收听得到头条时我希望自己能提前选择一些内容收听,比如类似B站的「稍后再看」,相当于一个预播放列表。

这种设计有一个好处,就是我能提前选好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不是每次都要切换,对用户效率是一种提升。

得到的产品经理们,考虑一下?

如果你们感兴趣,点个赞告诉我,人多我就下次专门写一篇类似文章聊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