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没写什么具体史料,不是我不想写,大部分原因是没法写。本来是没有这一篇文章的,但由于这个话题争议较大,我觉得还是详细聊聊吧。

写之前先重申下一些误区。

其实上一篇文章我已经说过了,没有发生工业革命跟清朝没关系,即便是汉人王朝,工业革命大概率也不会发生。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跟清朝也没关系,原因同上,既然你没发生工业革命,那挨揍是免不了的。

所以我说清朝的烂,不是说他对外无能,很多读者攻击错方向了。

这篇文章我们就好好聊聊清朝,我们能否相对公正地看待那一段历史?

接下来咱们就聊聊以下5点:屠城、焚书、剃发、迁海和圈地。

看看清初到底做了什么?

你也许会说,这不就是专挑坏的说吗?关键是好的地方我也没找到啊,如果以后我找到了,我就专门写点清朝好的地方吧。

理论上来说,任何群体都有优点,但善恶不相掩,不能说打你一棒,给个甜枣,吃了甜枣之后,我就说其实没有挨过吧。历史发生了就是发生了,别太纠结。

一、 屠城

清朝得天下是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的。

在多尔衮在占领京师后,有的满人就说:咱们不如屠戮全城,然后留兵驻守,大军返回东北吧。

多尔衮没同意,下令剃发。

有人说:现在剃发,大家都害怕,不利于一统天下。

多尔衮说:说啥天下啊,不过是得寸则寸,得尺则尺罢了。

清朝的屠戮心态是由于他们本没有计划要取天下,既然是别人的东西,打坏了不心疼。

当年蒙古一开始也屠城,后来就不屠城了,因为忽必烈发现,我光占地没啥用啊,得有人种才行。

而清朝却从头屠杀到尾。

清初到底屠城了多少?

这方面没有特别权威的史料,要真想知道具体数据,只能自己去一个个数。估算下,被屠的城市有30到50+座,光江浙两省因反抗剃发而被屠的城市就有10来座。

具体被屠杀的人数不知道,大概在百万到千万级,数量到这种程度就没太大统计的必要了。

有多少是满蒙军队干的,多少是汉人军队干的,这没法区分,很多时候是一起的,由于没有前人研究,我也没办法(也许我搜寻史料的能力有限)。

但需要注意一点,降清的明军之所以屠城,有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就是讨好清朝。谁杀人更卖命,谁就更忠心。

从历史细节,我们可以知道当时清廷的心理。

多尔衮有时候会直接下令屠城,比如陕西大同反清失败后,多尔衮下令,将大同城内宦兵百姓尽行诛之,甚至下令将大同的城墙削减5尺,借以泄愤。

这一段是有白纸黑字字可查的,不是我瞎编的。

每个朝代建国都有屠杀,但清朝尤甚。这个话题就聊这么多吧,至于细节就不必赘述,前文写过扬州十日,看过大概已经了解。

二、 焚书

焚书历史上最常用的叫法是三个字,我就不提了。这部分是本文重点,如果这5点硬要只留下一点,我就会留下这部分。

清朝很可能是中华文化最黑暗的时期,在文字方面的严酷程度,远超大多数人的想象。砍头、凌迟、诛全族是家常便饭,都是芝麻粒大的事,导致人人自危。

下面随便举2个小例子吧。

有个70岁退休老人在乾隆旅游的过程中,提交了一个请求,惹怒了乾隆,直接被关押起来。

乾隆翻他写的书,看看能不能找到什么蛛丝马迹,最后发现他竟然自称自己是“古稀老人”。

乾隆说我自称古稀天子,你敢自称古稀老人,竟然如此狂悖。

气得乾隆说:此子断不可留。(原话:此种败类自断不可复留)

最后审判凌迟,抄家并16岁以上全斩,其余发配为奴。

这时候估计乾隆气也消了,大发慈悲说,改为绞刑,全家罪也免了,下令全国查处此人的书全部销毁,轰轰烈烈又是干了几年。

这一段看得我斯德哥尔摩综合征都要犯了,反过来想想有多少人有这样的“好运”呢?之所以这么判罚,下面必定是揣测乾隆的心理,严酷程度可想而知了。

还有个小书生在自己书的中随便写了首诗,其中一句大概意思是,天越老越辣。

乾隆看了后觉得这不对啊,天怎么会老呢?谁是天?谁辣?越看越像在说自己,岂有此理,咔了吧。

乾隆老的时候已经神神叨叨的了,特别忌讳别人说老字,或者死字,有个人拍马屁献上万年书,里面编到乾隆五十七年,乾隆一看就不高兴了,你这是咒我早死啊,咔嚓了吧。

有个浙江宦吏,在他84岁时写诗惋惜说,自己因当年没能救下一个案件而牵连的700多人的性命,而成终生之遗憾。

总共此类案件清朝大概总计有160-190起,比历史上几千年的总和还多,一个案件株连几百上千人的也不少,绵延130多年,株连范围之大,持续时间之久,手段之残忍,冠绝史册。

你想想130年是什么概念,别说脊梁骨了,浑身骨头都软了,你去你也软。

这导致清代的知识分子们只能去搞考据,这是没办法的事。十年练赋,皓首一经,是很多清朝知识分子的写照,他们能不知道这是浪费时间吗?

他们当然知道,但没有办法,人的命运大概率是由时代决定的。

三、 剃发

元朝没有剃发易服,但满人没有蒙古人的自信,采取极为严酷的措施。

剃发在江南激起了普遍的反抗,但我们没有必要把头发赋予太多的文化意义,人民反抗剃发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丑!

下图是乾隆年间,外国人绘画的辫子,头发面积就那么多,清初就更少了,当时人描述说金钱鼠尾,也就是说头发面积只有铜钱那么大一点,编个小辫子,画面可想而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开始,百姓对清军是抱有很大期望的,江南赋税很重,当地人相约一起向清军申请减少赋税,大家都期望迎来新时代。

结果清军很快露出残酷的一面,在占领南京侯,铁了心要剃发:

不随本朝制度者,杀无赦。

这一政策引起轩然大波,1865年,清廷下发极为严厉的诏书,其中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句子。

江阴知县让书吏抄写张贴出去,书吏看到这句话时,义愤填膺,把笔扔到地上说:

就死也罢!

这事发生在江阴,大家一看肯定想到江阴八十一日,没错,接下来将发生历史罕见的壮举。

消息很快传遍全城,群情激奋,最后,全城自发反清,在其他城池一触即溃的情况下,江阴作为一座小城,仅靠人民自发守城就坚持了81天,当城破之后,被屠杀3天,城内百姓仅剩大小五十三人而已(《江阴城守纪》)。

这个过程比较壮烈,有空可以单独详写。

之前写过包村,现在的江阴,确实让我对江浙人刮目相看。

嘉定也因为剃发而起义,却一天就被攻破了,被屠杀,再次起义,再被屠杀,一连三次,也非常悲壮。

以上扬州、江阴等悲壮的历史,是史学家一致认同的,这个其实没有什么异议,有异议的地方也只是限于具体细节描述,事件的本身是没有异议的。

即便是在清朝,在文章管制如此严厉的情况下,修《明史》的史官们,冒着极大的风险,以曲笔将这些历史隐晦地记下,这些都是可以相互印证的。

剃发的命令有多严酷,可以看以下几个小例子:

如果你在当时,可能会想,假如我偷偷多留点头发行不行?

事实上想多了,当时有个人就剃了一圈,头顶留发甚多,被报告上去,上面立即朱批,就地斩首,并且亲戚、邻里等一并受罚。

还有个卧病在床的人,没有剃发,被宦吏抓去请功,结果也是立即处斩。有个不剃发的人,藏匿于贡院,事发解南京被杀,这一案诛及千人,乡试因之改期。

清朝以一己之力,改变了中国人的容貌,导致某些国家对我们长相形成刻板印象,想想挺憋屈。

四、 迁海

其实本文所说的所有的点,在其他朝代都能找到痕迹,但像清朝做到如此极致的,还真前无古人。

比如海禁,明朝也有海禁,但民间对外贸易一直未断。

而清朝直接来个海禁的升级版,名叫迁海。

迁海的意思就是,下令沿海居民向内地迁徙,一开始说内迁50里。后来一连迁了三次才满意,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一招直接断了海边居民的活路。

迁海的命令非常蛮横,限令3天内迁入内地,把房屋焚烧一空。不仅如此,还把水师的上千艘战舰直接烧了(脑子好像秀逗了)。

百姓背井离乡,路上饿死过半,有的百姓留恋故土,就躲在山中不走,为了引诱这些人出来,尚可喜说允许大家重操旧业,都来大营点名,结果百姓就去了,入营即杀,无一幸免。

为了防止百姓躲避,又下令砍树,导致上千年的珍贵树木,付之一炬,寸草不留,大火一直是烧了2个多月。

迁民之后,衙门在地上画界限,挖深沟,在旁边悬挂一个牌子:敢出界者斩!

兵丁带刀巡视,见人就砍,

迁海的政策导致大量耕地荒废,渔业、盐业直接整个行业直接倒闭,清廷下令:

敢在界边捡一个蛤蜊,一个螃蟹的,杀无赦。

渔民卖妻鬻子,究竟无处求食,不知道饿死多少。

下面说说最后一项——圈地。

五、 圈地和奴隶

圈地啥意思呢?

就是把你的田地变成我的,把你的房屋变成我的。

这不就是明抢吗?

还真的是,但清廷名义上不能这么说,大概意思就是:

八旗立了这么大功劳,前朝有那么多王侯土地,还有很多“无主田地”,就通通归他们吧。

注意这块地是否有主,谁说了算?

说它有主,他就有主,说他无主就无主。

清初大规模圈地总共有3次,结果圈了2次之后,清廷还不满意说:

去年八旗圈地,只圈一面,很多地不够肥,收成不好。应该在京师周边,无论有主无主土地,都拿来吧。

有时候善良的老百姓会想,可能上头的本意是好的,只是下面执行坏了,你看这下清廷的意思表达的已经很露骨了。

八旗贵族每到一地,画个圈,里面的百姓立马两手空空,妻室子女任其强占,“贫民颠沛流离,往往无处伸冤”,直隶沃土良田多被圈占,民地仅剩十之一二,又都是土质贫脊或河边低洼地,一年涝三次,种这种地大概率得饿死,不是农民是无法体会,收获时那种绝望的感觉的。

即使在圈地被明令禁止之后,这种强占行为长期存在。

既然说到圈地,还有一个话题不得不提,下面顺便说说满人掳掠汉人为奴的事,这事估计一般的书中,你也不会读到。

直到明朝末年,女真人一直都是奴隶制社会,直到后来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族,这才慢慢地向封建社会转变。

但人还是那些人,抓人为奴隶的习惯还是被保留了下来。

满族长期一直掳掠汉人为奴,入关之前,清军掳掠100万以上的汉人(数字并非夸张),给八旗为奴,入关之后,又掠得大量人口为奴。

满洲八旗圈了大量土地,却不事生产,强迫这些奴仆过着牛马生活,而且子孙后代世代永远为奴。

这些奴隶每年有大量自杀,康熙初年光八旗报告上来的奴隶自尽数字就有2000多人。

后面奴隶大量逃跑,清廷称之为逃人,制定了严格的法律,第一次逃跑打100鞭子,并在脸上刺字,逃跑3次就处死。

窝藏逃犯,也要处死,子女妻室入宫。(这些都是真的,资料来源:《南明史》顾诚)。

不管你是啥身份,汉人敢收留逃人下场都是很严重的。

比如汉人王爷耿忠明因为军中收留逃人被发觉,直接吓得畏罪自杀。有个汉人巡抚擅自带50多逃人,被处死,家产没收。

这些都是汉人,虽然贵为朝廷大员,但一旦触碰满人的利益,下场也是相当悲惨。

因为有奴隶的存在,所以有一些史学家甚至讨论,清朝是不是奴隶制社会。

后来,清朝看着奴隶制无法维持,后面也慢慢放松了,虽然并未根除,但清朝中后期奴隶就比较少了。

另外清朝征服者自居,汉人和满人在科举等各方面都不公平,大城市的市中心,专门建个城中之城给满人居住,类似这些就不一一细说了。

六、最后

顺便提一句康乾盛世,这个历史学家们还有争议,目前我对这个还没有深入查资料,就不妄下结论了,这个话题也比较大,可以单独来写。

还有人说清朝解决了边患问题,关键是清朝本身就是边患,想想还历史还有点诡异,困扰中国几千年的边患问题,最后靠边患自身给解决了。

注意观察你就会发现,清廷以外来者的心态,政策非常蛮横与僵化,已经忘记了施政的意义,满人有优秀的一面,但可能深山老林呆久了,脑子比较僵化。

我一直认为朱元璋作为穷苦底层,眼界不够开阔,但跟满清的这群人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了。

中国封建王朝,每一代都总结前代经验,总结到清朝时,基本上已经杜绝了一切内部颠覆的可能性。

这也造成了一个时代失去活力,失去活力的意思就是老了。

清朝的问题就是太老了。

有人提到晋朝可能是最烂的时代,理由之一就是说晋朝太短命。

我认为恰恰相反,短命是晋朝非常大的优点。

如果把朝代比作一个人,晋朝像一个陷入迷茫、混乱、颓废的年轻人,有时候迷茫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这种情况是暂时的,最终他会走出来。

而清朝像一个得了重度抑郁症的老人,除了死亡,我看不出有什么希望。

最后说点题外话,上一篇的文章的评论区被封了。我本来哼哧哼哧从几百条留言中,挑能发的发出来,哪怕你说我写的不好,只要能发我也无所谓。

结果第二天起床发现,那篇文章的留言还是被封了。

以后,我会考虑减少精选留言(像那些大V那样)。

评论的时候不要说违禁词,别骂人,别极端,心平气和,这样咱们才能有个聊天说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