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片进入中国市场之前,中国电影的艺术意识远高于工业意识。我们的导演能去国外拿奖,却很难在国内斩获出色的票房。

自引进大片后,内地的市场环境发生巨大改变,中国观众的观影习惯开始被培养出来,这也为此后我们孕育国产大片提供了足够肥沃的土壤,中国电影的工业化进程才得以提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张艺谋打造全明星阵容的《英雄》,到郭帆拍出华语科幻大片里程碑《流浪地球》,国产片的创作视野被不断打开,新一代电影人才不断涌现。

客观来讲,在较长的历史周期中,引进片的确对于对中国电影的工业意识、市场环境、创作视野、人才成长的飞速发展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而当新的历史周期到来,在国产影片已具备绝对竞争优势地位的当下,引进片对于中国电影的产业意义和市场功能也有所不同。

首先,引进片是丰富内容供给的有效手段。

不同国别、类型和题材的引进片能够为中国电影市场提供重要的内容补充,更好地满足观众对于多元化影片的观影需求。

以过去几年的引进片为例,除了好莱坞系列IP和工业大片,还有很多值得关注的“别格”引进片。

如讲述梦想与亲情的印度励志题材电影《摔跤吧!爸爸》,呈现跨越种族和阶级友谊的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绿皮书》,关于皇后乐队主唱的传记片《波西米亚狂想曲》,记录攀岩大师霍诺德徒手攻克酋长岩全过程的纪录片《徒手攀岩》,聚焦中东贫民窟孩子苦难经历的黎巴嫩影片《何以为家》,讲述人宠温情的《一条狗的使命》系列和《忠犬帕尔玛》,今年上映的《周处除三害》,以及关注东亚家庭教育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年少日记》等等。

《海上钢琴师》《入殓师》《情书》等重映的海外经典佳作,同样给予国内观众不同的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引进片是激发国内市场活力、促进产业优化的重要推动力。

从刺激市场需求培育观影习惯,到倒逼影院现代化改造,从营造开放创作环境,到催生创新商业模式,某种程度上,我们正是在这种竞争中被一步步“卷”向电影大国,“卷”出发展活力。

要知道,早在1998年《泰坦尼克号》首次在国内放映时,彼时国内多数影院并不具备放映条件。2010年《阿凡达》上映时,IMAX在国内并未普及,大批影迷甚至跨城观影。

但也正是在此之后,中国影院建设按下了加速键。到了2018年,中国银幕总数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第三,引进片是拉动周末档、单日档期观影活力的重要拼图。

国产头部制作挤向大档期,小档期、周末档遇冷是当下市场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根据灯塔《2023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2023年,热门档期仍是观众一年观影的主要时段。高热日本动画、部分好莱坞大片和悬疑犯罪电影,是有效带动周末档的三大类型。

在此背景下,如何让引进片承接大档期之外的消费力,对于稳定全年票房基本盘具有关键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