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国文学史上,至今没有一个文人的影响层面能超过屈原。在政治上,他忠君爱国的情操,成为汉朝兴邦,“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民族号召;在文学上,他以铺排、怨悱的写作风格促成了汉代赋体的大盛;在民俗上,至今全球华人社会中,每到五月五日的端阳节,还盛行着“龙舟竞渡”和“包粽子”等纪念他的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屈原的文学作品收录于《楚辞》一书,它是西汉时刘向辑录的战国时期南方楚地诗歌的总集。传统的目录学都把它列为“集部”之首,所以它也是中国文人具名创作的第一部文学作品,与较早代表北方的诗歌总集《诗经》,合称“南北双璧”。

《世说新语·任诞》篇:“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虽然语带讽刺的意味,却也透露出熟读屈原作品,已经成为魏晋名士的必备修养。

屈原的身世和故里

屈原名平,字原。后人为了尊敬他,都以他的字来相称。他在《离骚》中自叙身世:

我是高阳帝的后裔,先父的字号叫伯庸。

太岁在寅年的正月,庚寅日我诞生。

先父看着我不凡的器宇,就赐给我相应的美名。

替我取名叫正则;替我取字称灵均。

据《史记》的说法:“高阳”是颛顼拥有天下时的称号,颛顼娶腾隍氏女而生老僮,是为楚的祖先。他的后人熊绎事奉周成王,于是被封为楚子。传国到楚武王熊通,求尊爵于周室不成,就自僭称王。屈、景、昭三姓的氏族都是楚国的贵族,王室的同宗。楚国的国姓原本是“芈”姓,当楚武王的儿子瑕,被分封到屈地作为采邑以后,就以采地为姓。屈氏家族就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所以屈原自称是高阳帝的苗裔(后代)。他父亲的字号叫“伯庸”,如果依“伯、仲、叔、季”的排行,应该是兄长;是什么名字?可惜,至今找不到确切的资料。父亲对他的期许当然很深,所以他出生时,他的父亲端详了许久,才为他取名字。“正则”就是“平”;“灵均”就是“原”。在字义上“高平曰原”,所以古人所取的名和字,字义上往往是相关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离骚》中说屈原的生辰是:“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这是目前唯一探索屈原生辰的资料。照东汉王逸的说法,“摄提”就是“摄提格”,是代表寅年,当摄提贞于孟(始)陬(角)时,又是寅月(正月),而“庚寅”则是屈原的生日,那么屈原是生在寅年、寅月、寅日。

若照邹叔绩、陈旸、刘申叔诸人的考证,屈原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周显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3年,戊寅年一月二十一日)。若以陆侃如《屈原生卒年考》所述,屈原当生于楚威王五年(公元前335年,丙戌年一月七日)。林庚补充说,庚寅日当为人日,就是正月初七,在楚俗上是个重要的日子。不过,还有其他的说法,但都不如邹叔绩、陈旸、刘申叔诸人的说法,较被多数人接受。

楚国是信仰“虎图腾”的氏族,所以屈原对自己寅年、寅月、寅日的生辰一直感到很骄傲且自负。他在《离骚》中强调“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自己既有纷盛的内在美,又有多重的长才远能。他尤其喜欢用香草来比喻自己的禀赋之美,曾说:

我既孳养了九畹的兰花,又栽植了蕙草百亩。

分区种了留夷和揭车外,更夹杂了杜蘅与芳芷。

期待它们的枝叶峻茂,挑个时辰就有好的收割。

可见他的天性是多么喜爱洁净与修美。至今江陵地区的儿童,还喜欢以菱荷叶做成衣裳的童玩,就是受屈原传说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屈原在少年时期,就已显现出卓越的才华。他写过一首诗,叫《橘颂》,用橘树的重土轻迁,逾淮为枳的习性,以表现他对乡国之爱;用“团团的圆果,尖锐的棘刺”,以象征自己内圆外方的性格。

他的父亲伯庸格外疼爱他,他的姊姊女媭也特别关心他。当屈原仕途上遇到挫折时,就会向姊姊去诉苦。有一次,姊姊竟硬起心肠,既疼惜又严厉地责备屈原说:

鲧因为耿直而亡身,

终然被殛死在羽山的郊野,

你为何博识忠贞又好修洁,

独具纷然众盛的美节?

女媭的这番话,无非在规劝屈原:在混乱的时局中,像夏代的鲧一样,太过刚直,是很容易遭祸的,而独善其身的盛美节操,更可能会遭人嫉妒。

果然不出女媭所料,个性耿介的屈原终于被疏远,竟而被放逐了。屈原的姊姊已经三年没见过屈原了,内心焦急万分,立刻回到故里,等待弟弟归乡的好消息。所以后人就把屈原的故里称为“秭归”。

秭归是湖北省千山万水丛中的一个小县城,又叫“古归州”,在周代时属于夔国,荒僻萧条。如今此地还有一间屈原故宅,屋基皆用石板块铺成,后人称它为“乐平里”。传说中还有座“女媭庙”和宋玉(传说是屈原的学生)的故宅等遗迹,可惜现在都已湮没在荒烟蔓草之中。

秭归附近有个渡口,叫“屈原渡”,南岸有座山阜叫“楚台山”,其上有片高地称“楚王台”。宋朝诗人陆游曾到此凭吊,题了一首诗,大意是说:

江山荒芜,猿鸟悲啼,隔江还有一座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前的往事,只有滩声依稀如旧时。

据《长沙府志》记载:屈原有子,有女,但都不知道名字。传说中屈原的女儿十分孝顺,为了埋葬父亲的遗体,她急迫地用双手扒地,罗裙盛土,堆积了一座坟墓,却把地上挖出了一个大池塘,她在四周遍植了她父亲最喜欢的荷花和菱芰。如今空留这一切,也只能供游人凭吊唏嘘而已。

屈原的故里是否在秭归?1989年,中国湖北省地方志办公室发表了他们的看法,认为屈原的故里应该在楚国的都城“郢”,即今湖北江陵纪南城。理由有三:一、屈原是楚国世袭的贵族,王室重臣,理应随楚王居住于国都。从楚文王迁都到郢,一直到顷襄王时,郢都为秦所破灭(公元前278年),历时四百一十一年。屈原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43年),屈原应当在此诞生。二、屈原在《哀郢》中说“发郢都而去闾兮”,“闾”就是“里门”,自然故里在郢,又说“去终古之所居”,“终古之所居”当也指故里。三、东方朔《七谏》说“平(屈原名平)生于国兮”,“国”也当指国都——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简介:

傅锡壬,1938年生于浙江省东阳县,1947年举家迁台。曾任淡江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教务长等职。现为淡江大学中文系荣誉教授、文化大学中文系兼任教授。著作有《楚辞读本》《楚辞古韵考释》《楚辞语法研究》等著作。

编辑推荐:

在中国文学史上,至今没有一个文人的影响层面能够超越屈原,他是个人意志最灿烂的呈现,他以生命冲撞个体的局限,在乱世中寻找个人和集体命运的出路。他创作的《楚辞》,具有哪些震撼人心的魅力?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要怎么读懂这部作品?长期研究屈原作品的著名学者傅锡壬,通过兼具学术高度和情感价值的解读,深入剖析屈原及其作品《楚辞》,体会流放者的悲怆情怀和浪漫主义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击“点赞”和“在看”

向更多人分享我们的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