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殇小编按:

我转载了河北日报说互联网+护理是好事的报道,同样也转载了新华每日电迅的说互联网+护理有风险的报道。

我粗略的看了下,医院平台的价格便宜,好,其他平台的价格贵,有风险。医院平台的医疗收费和医院一样,加收个上门服务费都需要政策支持,呼吁;第三方平台的注射费200,我去,好家伙。

我懒的评价,因为医疗行业,人的知识经验不值钱的传统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了,我也不想呼吁加收个上门服务费吧,别,可千万别收费,为人民服务!

来源:河北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众号

“网约护士”:打通护理服务“最后一公里”

像滴滴打车、美团外卖一样,有需求的群众点击手机,便可预约有资质的护士上门进行专业护理。

面对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的现状,延续性护理成了刚性需求,“互联网+护理服务”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我省116家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2023年累计服务患者近4万人次。

我省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3年多来,被大众称为“网约护士”的服务是如何运行的,为什么要开展这项服务,还有哪些问题待解决?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把“护理服务”从医院搬到家

“一次性使用无菌导尿包、听诊器、胃管……”5月17日16时,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国际医疗部护士长高娟再次核对耗材包中的物品,确保更换胃管、尿管所需耗材一个不少。

与往常不同,当天结束医院的工作后,高娟并不是直接回家,而是要去家住石家庄市裕华区的魏某家,为卧病在床的魏某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服务内容是更换胃管、尿管。

去年11月,魏某因骨折在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出院时仍留置胃管、尿管。考虑到患者后续有更换管路的需求,高娟将“互联网+护理服务”的预约方法告诉了魏某及其家属。

“下单的方式和点外卖、叫网约车类似,大家都称我们‘网约护士’‘滴滴护士’。”高娟说,对于像魏某这样的患者而言,出院并不代表治疗的完结,他们仍需护理咨询、居家护理指导等延续服务,“互联网+护理服务”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互联网+护理服务”指的是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以“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模式为主,由医疗机构派出符合条件的护士,为出院患者或有需求的人群提供上门护理服务。

作为魏某住院时的责任护士,高娟对患者情况十分熟悉,护理过程流畅、轻柔,不到半小时,她便完成了全部操作。随后,她指导家属护理注意事项,教会家属压疮预防、翻身等操作的正确手法,并指导胃管、尿管的居家护理要点。

如今,我国共有3000余个医疗机构开展了“互联网+护理服务”,将医院内专业护理服务送到社区和家庭。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离老百姓最近的临床和预防平台,通过“互联网+护理服务”开展慢病管理,可以凸显社区医疗优势。

“您今天状态怎么样?来,咱们先量个血压。”5月17日15时,石家庄市裕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吴向更与团队护士来到裕翔社区居民韩某家。

吴向更介绍,韩某今年78岁,患有高血压,是社区服务中心的一名慢病管理患者。每隔一段时间,韩某的儿子就会在裕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依托的“平安医养平台”下单。“我们根据预约时间到患者家里,对其进行病情评估、病史采集、体格检查、慢病管理等,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吴向更说。

“您的血压目前比较平稳,继续按之前的剂量服用降压药吧。”对韩某进行检查后,吴向更为其开具健康教育处方。“您右腿有些水肿,每天上午、下午都要抬高双腿20分钟左右,这样可以加速血液回流,减少静脉的压力,也能缓解水肿。”

近年来,“网约护士”因打通护理服务延伸至家庭的“最后一公里”而深受认可,服务项目也在不断扩充。

石家庄市人民医院上门护理服务项目已由最初的28项增至42项,为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医疗护理需求,该院新增了产后通乳、新生儿沐浴抚触、测黄疸等母婴项目。

河北省中医院结合特色及优势,在上门护理项目中开设了刮痧、耳针、穴位贴敷等14项中医特色护理项目。

石家庄市裕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为居家老人提供上门医疗护理、康复训练、关怀服务、生活照料等15大类140多项的上门服务项目。

我省开始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至今已有3年,开展了老年护理、母婴教育、慢病管理、康复护理、长期照护等服务。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16家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2023年累计服务患者近4万人次。

降低群众再入院率和就医成本

“5月17日,采血(凝血四项)+换药”“5月20日采血”……65岁的张某是“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常客,每3天,她都要在河北平安医养平台下单,约石家庄市裕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团队提供上门护理服务。

吴向更告诉记者,张某半年前在北京做了开胸手术,手术后没几天就回到石家庄家中静养,静养期间一直服用华法林。这个药物主要功效是防止血栓形成与发展,因此需要每3天采血一次,并根据血液结果调节药量。

“我本就是开胸患者,如果每次采血都要到医院,需要拨打120借助救护车往返。”张某说,“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上门采血,极大程度上减轻了我们的负担。”

便捷的护理服务,降低了群众就医成本。如今,一些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也在想办法为患者进一步减轻负担。

在河北省中医院互联网医院的护理上门服务界面,搜索框下方持续滚动着多项护理服务一键预约、中医护理保健团购优惠等多项内容。

“为了满足不同人群多元化健康护理需求,我院的‘互联网+护理服务’创新推出了中医护理保健团购、一次预约多项护理服务项目、常见症状中医护理三种护理服务预约模式。”河北省中医院护理部主任尹晓华介绍,以家庭为单位、以群体为单位(限3人以内)的中医护理团购,多人预约,只需支付一次出诊费,让更多的人体验到高效、便捷、优质的中医特色护理服务。

“互联网+护理服务”通过线上预约、咨询等方式,有效地解决了高龄、行动不便患者就医难的问题,同时降低了出院患者非计划再入院率。

“多亏当时预约了上门护理服务,我母亲捡回了一条命。”回想起去年12月底的场景,李强仍心有余悸。

李强的母亲是2型糖尿病患者,因长期卧床右侧腹股沟位置有压疮。去年12月底,李强了解到,裕翔社区服务中心可以提供上门护理,便在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河北平安医养平台下单,选择了伤口护理项目。

“上门后我们发现患者压疮的创面严重感染,末梢血糖测量值已经爆表,患者意识不清,并有休克风险,情况十分危急。”吴向更说,“我们当即拨打120,把患者送到上级医院,让其及时得到有效治疗。”

“我们当时只是觉得母亲没精神,没有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现在想想都后怕。”李强说,“母亲出院后,我们每个月至少预约两次上门护理服务,今年上半年,她的状态一直很不错,血糖控制得很稳定。”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人们对专业医疗护理、康复护理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一些医疗机构正在想办法扩大“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覆盖面。

让护理服务更加便捷可触

“6时30分,您好,收到新的压疮护理订单,请及时派单”“8时52分,您好,收到新的导尿订单”……5月21日,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张春花陆续收到了“互联网+护理服务”订单提示短信。

经过信息评估后,该院护理部干事曹志坤在优嘉护管理平台把订单分派给相应的护理人员。

“患者在医院的公众号下单,平台运营商负责衔接医院公众号和管理平台、上门操作平台,护理部和护士便可在相应平台操作。”张春花说。

对于患者而言,“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越好用,“网约护士”预约操作就越便捷。

为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河北省中医院等医疗机构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技术支撑的是河北咱家健康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我们为省内35家医疗机构开通了数据端口,近两个月完成550单。”该公司工程中心总监王亮说。

还有一些医疗机构创建了自有平台,结合自身特点设置“互联网+护理服务”操作方式。

河北平安医养平台是裕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主研发的智慧化养老云平台,将老人及其家人、医疗机构、家庭医生等关联起来,居家老人或者其他慢病管理患者均可下单。

“为了落实优质护理服务及全病程管理工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我院自行研发了‘互联网+护理平台系统’并完成软件著作权的申请。”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高丽红告诉记者,自2021年7月系统开通以来,累计服务2万人次,好评率达到100%。

完善“互联网+护理服务”,安全也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5月21日12时,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东楼,足外科护士长张卫立和甲乳疝(普外)科护士长冯文静下班了,中午有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

没有急着去吃饭,她俩先一起来到治疗室整理居家护理箱。

“我俩核对一下所需物品就出发。”张卫立说,这是她第5次为同一位患者提供上门服务。

12时10分,张卫立和冯文静坐上出租车后,就在“互联网+护理服务”依托的平台冀护通App上点击开始服务,全程开始录音。同时,界面浮动着一个可以一键报警的红色电话按钮。

“平台具备GPS定位追踪、全程录音等功能,服务全流程可追溯。”王亮介绍,护士点击一键报警按钮后,系统会自动接入110报警系统。

“今天体温怎么样?既往病史有糖尿病和高血压,是吗?”张卫立按照护理评估单上的内容,对患者身体状况、生命体征、专科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估并记录。

12时40分,压疮护理结束。把医疗垃圾装进黄色专用医疗废物垃圾袋后,张卫立在平台上传了相应的护理图片。

对护理服务的全过程留痕,不仅可以保障护理服务质量和护理对象人身权益,还可以保障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张春花介绍,医院在派出人员资质和服务项目设置方面慎之又慎。

“医院对派出护理人员有严格的准入标准,目前参与此类服务的共有32名护士,技术职称均为主管及以上技术职称,10年及以上工作经验。”张春花表示,派出的护理人员需经过医院统一组织的岗前培训及准入考核。考核合格的新准入人员,还需要经过2次跟单和1次考核单才可以完全独立接单。与此同时,每增设一项服务内容,医院均会充分评估项目的实施风险、技术难度以及需求现状等。

采访时,无论是患者、医院还是平台运营商,均提到了“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一大堵点:费用问题。

目前,大部分医院的“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费用由上门服务费、耗材费、治疗费三部分构成,其中耗材费、治疗费和患者在医院就诊时费用相同,但是不能医保报销。

“我家住在石家庄市西二环外,但距离医院只有十分钟车程,按照平台定价,我们需要支付260元的上门服务费,而二环内只需要160元。”采访中,一位患者家属向记者反映,目前以石家庄二环内外来定上门服务费,她认为有些不合理。

邢台市第九医院医疗服务部主任解婷婷介绍,去年10月,医院开通了“互联网+护理服务”,截至目前,平台已服务200个订单,均没有收上门服务费,患者只需支付耗材费和治疗费即可。“患者申请一次性同时更换胃管需19.36元,更换尿管需27.2元。”

“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上门护理的可持续发展仍需计算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解婷婷说。

“运营平台也需要费用,平台按比例对护理出诊费抽成,订单量低的医院,抽成费用不足以支撑运营费用。”采访中,一位平台运营商告诉记者,“如果订单量上来了,平台抽成可以降低。”

对此,有关专家建议,在上门服务收费价格方面,物价部门应进一步明确收费标准,探索将耗材费、治疗费纳入医保,或探索与商业保险相结合,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

推动护理资源下沉的有益探索

“请问明天您能来给我爸换胃管尿管吗?我爸一直说您技术好,希望还是请您来。”说起接到患者家属发来的这种信息,河北省中医院泌尿外科主管护师郧艳蕊显得十分自豪。

郧艳蕊成为医院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注册护士已有2年多。现在,除了完成医院日常的护理工作,在休息的时候,她通过预约平台接单,上门为有需求的患者进行护理服务。

“患者这种点名预约一直鼓励着我,让我更爱这份职业。”郧艳蕊说,“患者的需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同样有这个感受的,还有石家庄市人民医院的泌尿外科护士长康丽媛。

一年前,康丽媛为一位86岁的患者上门更换尿管,以精湛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得到患者及家人的高度认可和赞扬。

“我们派出上门护理的护士,几乎都被患者和家属夸过。”河北省中医院护理部主任尹晓华说,“随着越来越多有资质的护士开展上门护理服务,我们从患者和家属的积极反馈中看到了大家对这种形式的认可和鼓励,更看到了群众对专业护理服务的迫切需求,服务项目也由最初的基础护理开始向个性化需求扩展。”

看似简单的“网约护士”上门,其实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护理服务从医院到基层、到社区、到家庭的衔接,保证护理服务的连续性,是推动护理资源下沉的有益探索。

今年1月,石家庄循环化工园区医院“互联网+护理服务”正式上线。石家庄循环化工园区医院是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医联体单位,依托医联体单位的“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可以服务高新区、藁城区、栾城区部分区域的患者。

“借由‘互联网+护理服务’,还可以对基层护士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服务能力。”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廖英说,医院承担着多个专业专科护士培训基地的工作,接受培训的护士回到基层医院后,再遇到疑难护理问题时,就能通过平台提供远程护理会诊,更好地为当地群众解决医疗护理问题。

“下一步,可以以医联体为载体,实现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联动。”尹晓华说,河北省中医院将通过同各市、区医疗单位建立专科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通过远程护理协作,将“互联网+护理服务”延伸到联盟单位内患者,进一步拓展服务范围,推动优质护理资源下沉。

“野生”医疗护理,利用网络“外卖接单”,非法行医隐患多

患者卧病在床,只需打开手机,动动手指,就能在App内搜索到护理服务信息。在手机的另一端,患者的需求被转化成需求信息,散发至有数百名护士的微信群,在线等待被“接单”……

近期,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当前网络上有的所谓第三方护理平台,派单招募医疗护理人员,涉嫌违法违规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给患者生命安全造成隐患。

网络护士外出赚“外快”

网络护理平台存乱象

近日,上海铁路运输检察院在办案过程中发现,上海一家民营医院骨伤科的在职护士,为了赚取外快,通过某护理平台接单上门,为有需要的客户进行疫苗或者营养针注射,每针收取100至200元不等,远高于正常的注射收费标准。

检察机关进一步调查发现,这部分医护人员大多是通过该护理平台的App或者微信小程序进行签约注册。平台接单后,由系统自动匹配或由平台签约护士自主抢单,为下单客户提供上门注射服务。

“疫苗接种有严格的管理规范,需要在有专门资质的医疗机构内接种。该类平台发布的提供上门注射服务的内容,属于医疗行为,擅自发布属于违规发布广告。对于接种者来说,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上海铁路运输检察院第五检察部检察官黄皓翔说。

检察机关表示,该App背后实际运营公司为上海一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于2015年成立,其经营范围主要为一般项目,如技术服务、技术开发等,其中的健康咨询服务注明不含诊疗服务。该App除了提供常规护理服务外,还提供HPV疫苗、美容针接种和注射等服务。

记者在该App医护使用端发现,其注册端口涵盖护士和商家两个入口。护士想要“抢单”,需要提供线下执业信息,包括所工作的医院,执业证书、职称证书等相关信息。同时,App中还有“招募达人”板块,引导护理人员在小红书App上有偿发布笔记。若成功推荐用户下单,发布人每单最高可获得200元的奖励。

此外,为了扩大服务面和接单范围,该App还会引导护士加入微信接单群。记者随机加入多个“护士派单”群发现,相关群组少则60人,多则超过300人。群内有专人发布河北、江苏、上海、四川、辽宁等全国多地的上门护理需求。

群内发布需要服务者的具体地址后,护理人员会在群内直接回应或通过私信与派单者取得联系。派单人员偶尔还会在群内询问护士是否有相关药物,例如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病症的“达 肝素钠注射液 ”等。

一位在该App接过单的护士表示,该平台曾经推出过VIP充值服务,升级为“高端护士”后平台会派发金额较高的“大单”,“年费价格从过去的1280元涨价到现在的2000元”。

记者同时发现,除通过自建App平台外,一些商家也会通过入驻生活服务类App进行引流。

记者在某生活服务类App内搜索“上门护理”,平台展示了多个商家。一个名为“小路佩珍服务陪护服务中心”的商家将记者引导至微信内,并表示打针的都是持“护士证”的正规护士。但当记者询问其是否为医疗机构时,对方则拒绝向记者提供相关证明。

非法行医背后

护患双方都存安全风险

护士依托网络平台进行上门护理服务是否都属“违法”?护患双方又存在哪些风险?

2019年2月,国家卫健委正式发布《关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及试点方案,支持医疗机构利用在本机构注册的护士,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以“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模式为主,为出院患者或罹患疾病且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护理服务。

方案要求,开展试点的机构必须是确定取得资质并已具备家庭病床、巡诊等服务方式的实体医疗机构,派出的注册护士应当至少具备五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和护师以上技术职称。试点医疗机构在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前对申请者进行首诊。

“然而现在一些不具备提供上门护理服务资质的主体无法达到相应标准,相关护士的行为也涉嫌非法行医,存在诸多风险隐患。”某市卫生主管部门一位负责人表示,“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核心在于为患者提供便捷的上门护理预约渠道,不同于“互联网问诊”主要集中在线上,“互联网+护理服务”最终的服务场景仍然以线下为主,因此相关制度对执业环境、服务项目、护理流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记者了解到,为保障患者健康安全,2019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方案中明确了“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具体服务项目和规范,并依据需求、风险、易操作程度等形成项目清单。

上述负责人举例说,考虑到静脉注射存在药物不良反应等诸多风险,“清单”中并不包含这一项目,然而一些“非试点”机构则公开在平台上提供静脉注射服务,甚至在微信群中派发上门输液的“订单”。

上海某区级医院在职护士小刘(化名)表示,需要上门护理的患者大多是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但也不乏一些因嫌麻烦不愿意去医院的年轻人。

在小刘看来,第三方平台为解决患者需求、为护士群体增加收入提供了渠道,但至于平台是否具备资质,以及平台提供服务人的信息、病史是否真实等也确实难以分辨,“但可以确定的是,不出事各取所需,一旦出了事儿,护士执业注册地在医院,不在平台,护士自己要承担责任。”

此外,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一些“野生”机构的护理器具来源、是否严格消毒等情况均不明确,患者所用药品的质量、来源也难以保障,“由于没有医疗机构‘背书’,一旦发生医疗事故,不仅护士要承担全部责任,患者及家属后续追责难度也极大。”


某康复医院在职护士小徐(化名)则表示,护理从业者主要以女性为主,在密闭的空间里如遭遇不法分子,自我保护能力较弱。

记者以“在职护士”的身份向几家第三方平台咨询“人身安全如何保障”的问题。部分平台回应,会有录音、定位功能,并为护士购买了医疗责任险、人身意外伤害险等保险,但也有部分平台由于订单量较少,不提供保险类的服务。

推动“互联网+护理服务”良性发展

多位受访业内人士建议,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医疗机构、网络平台应积极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对相关网络平台和人员的监管和督导,推动“互联网+护理服务”良性发展。

“相关主管部门要加强联动监管,排摸不在试点名单内或不具备线下护理资质的第三方平台,对违规平台及违规护理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形成警示效应。”上述某市卫生主管部门负责人表示,尤其是针对各个社交或短视频平台,应加强关注,要防范通过网络平台“私域引流”,利用微信、QQ“派单群”提供上门护理的行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侯黎莉认为,医疗机构应加强院外护理行为的督导,向在院护士明确院外护理的风险和责任认定,引导护士入驻正规平台。做好院外护理培训,加强突发状况应对能力。此外,对院外护理涉及的人员、器具及药品,要做好备案和记录。

多位业内受访者呼吁,属地卫生主管部门及医疗机构应加强宣教,发挥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与居民的联系和纽带作用,引导患者通过正规渠道和平台预约上门护理服务,提示患者加强风险意识,仔细审阅平台以及护理人员的资质,保障自身权益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