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8月7日的上午,一阵风袭来,蒋介石的私人飞机缓缓降落在了延安的简易机场。

随后,宋美龄优雅地挽着蒋介石的手臂走了出来,蒋介石的样子看起来气宇轩昂,春风得意,俨然一个胜利者的姿态。

是了,此时的蒋介石似乎已经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以为他占领了延安,终于战胜了自己最强大的对手——毛泽东。

他用不可一世的语气对随从人员说:“来而不往非礼也。两年前我邀请毛泽东来重庆谈判,两年后我来到了延安,与上次不同,这次我是不请自来。”

从红军长征再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蒋介石与毛泽东明争暗斗了那么多年,如今终于来到了毛泽东的住所,蒋介石对这个死敌的生活状况也充满了好奇。很多时候他不禁在想:究竟是怎样的生活环境,孕育出了这么一位“奇才”?

抱着这样的疑问,蒋介石一定要去毛泽东曾经居住过的枣园一探究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在延安

毛泽东虽然住的地方不大,但蒋介石却在那里“参观”了好久。蒋介石向来是个十分骄傲的人,他永远不会向别人低头,但在参观完毛泽东住过的枣园后,他第一次感到了震撼,这种震撼持续了很长时间,甚至让他一度陷入了自我怀疑的境地。随后,他让所有随行人员都出去了,独自一人留在了窑洞里,沉思了许久。

接着,蒋介石又来到了抗大学校,相当于共产党的黄埔军校。在南京的时候,蒋介石不止一次领教过共产党高级将领的战斗本领和领导能力,他曾多次设想过抗大学校的样子,甚至一度以为和黄埔军校并没有什么两样。可是当他来到这里后,却大失所望,失望的同时还有一丝落寞。

蒋介石一转身,留意到了在抗大学校角落里的一个不显眼的物件,他用手摸了摸,然后看了看自己的手,不禁陷入了沉思,一句话也没说,只是静静地发呆。直到随行人员进来了,蒋介石才缓缓站起身,看着外面晴朗的天空,心绪不宁地说了一句话:国军注定输了。

像蒋介石这样骄傲且永不服输的人,究竟看到了什么物件,居然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他又在毛泽东住过的枣园里看到了什么?

为何会第一次感到震撼,甚至陷入心绪不宁的境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

一切的一切,还要从“1946年蒋介石正式宣布内战时”说起。

放弃延安

1946年6月,蒋介石亲手撕毁了《双十协定》和《停战协定》,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准备进攻中原解放区,正式宣布内战。就这样,即使国共两党已经谈判了长达一年,国民党还是撕下了伪善的面具,正式向共产党开火。

蒋介石之所以敢这么做,和国民党的实力以及美国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当时,国民党拥有全国76%的国土面积,大半个中国都是他的,而且蒋介石控制了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和铁路交通线,人力、物力、财力十分丰厚。

单单依靠土地、财产来守住自己的江山是不可能的,蒋介石还拥有强大的军队力量。截止到1946年,国民党的正规军高达400多万,战士们使用的武器和装备很多都是从日本、美国那里得来的。和国民党相比,共产党使用的武器和装备简直不值一提。

当时共产党领导的所有正规军加起来不过是120多万,是国民党的三分之一还不到,而且战士们当时用的武器都是最低端的小米加步枪。可以说,不管是资源还是军队,国民党都远远超过了共产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蒋介石

对于国民党发动内战的事情,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人早已知晓。面对国民党的大肆进攻,毛泽东坚持“稳中求进”,随即,毛泽东与党中央制定了应战方案。方案内容大概是这样的:不要计较城市的得失,要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不得不说这个战术用的很妙,经历了8个多月的较量,国民党军队损失了70多万,这也证明了蒋介石全面进攻的方案宣告破产。共产党总是善于集中力量办大事,虽然军队数量不多,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去做一件事,便一定可以成功。

蒋介石不敢相信,自己拥有那么强的战斗军队和武器,居然输给了条件简陋的共产党。蒋介石不能接受自己失败的事实,于是他调整了自己的作战策略,将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接着,蒋介石集中了整整94个旅的兵力,大肆进攻山东解放区和陕北解放区。

1947年3月,蒋介石想出了一个对付共产党的好计策,3月10日,他特意把胡宗南叫到身边。胡宗南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也是蒋介石最看好的学生,蒋介石对他极为倚重,他在私底下对胡宗南说:“秘密攻打延安,摧毁共产党的指挥中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

就在蒋介石对他这一决策洋洋得意的时候,这个消息很快就被传到了我党内部。这是为何?原来,我党高级间谍熊向晖早已潜伏在了胡宗南身边,一看到胡宗南的调兵遣将,他心里立刻有了主意,就赶快传密信给共产党。

当时,胡宗南是国民党赫赫有名的“西北王”,他骁勇善战,且为人十分自律谨慎,在西北驻扎了多年,手下重兵无数。面对这样的对手,我党还是要面对不少压力的。当时共产党召集了陕北全部的军事力量成立了西北野战军,并任命有多年作战经验的彭德怀为统帅。

即便如此,我党西北野战军的人数只有两万人,而胡宗南手下有二十多万人,而且我党的武器、装备破旧不堪,就连子弹数量都有限,每个士兵分不到10发子弹。不管怎么看,我党的硬件设施都远远比不上国民党,如果这样硬碰硬的作战,无非是以卵击石罢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毛泽东和党中央做出了一个十分大胆的决定——放弃延安,主动撤出。

这个决策一经提出就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他们不理解,中共中央已经在延安待了十年多,为什么要放弃延安?这样做也许会对革命产生不良影响。

大家的质疑不无道理,放弃延安相当于放弃了“红色首都”,这样容易导致军心涣散,人心惶惶。

可是历史又再一次证明了毛泽东决策的正确性,事实证明,这个决策在当时是十分明智的,它大大加快了国民党失败的步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毛泽东、朱德

力排众议

知道了毛泽东放弃延安的决策后,有一个人再也坐不住了,他就是中央书记处办公室主任师哲。师哲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一定要放弃延安?难道没有就两全其美的法子吗?他越想越不对,就去找毛泽东,想问他要个答案。

见到毛泽东之后,毛泽东笑着招呼着他坐下,可师哲却一脸严肃地说:“我们的备战工作究竟要怎么做?难道一定要撤离吗?能不能想办法保住延安不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