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6月4日下午,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的第六届东西部规划教学研讨会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研讨会主题为“精明营建”。

本文字数:5267字

阅读时间:16分钟

为推进新时期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促进东西部规划院校教师交流,助力城市设计类、规划信息技术类等课程教学创新,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在第十届“西部之光”大学生暑期规划设计交流活动期间举办“第六届东西部规划教学研讨会。本届研讨会由华南理工大学具体承办。研讨会以“精明营建”为主题,由“面向空间治理的城市设计课程教学”“支撑精明营建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两个议题组成,邀请了来自东西部三十余所高校的城乡规划教学一线教师参加,旨在通过共同研讨促进各校城乡规划本科教学和课程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会理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王世福教授主持本届研讨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世福

学会理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

议题一

面向空间治理的城市设计课程教学

城市治理——“自下而上”的意识培养与方法构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银生

华南理工大学

田银生表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是城市形态演化的两种路径,缺一不可。城市治理不能忽视自下而上,规划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全面思考的意识和能力。他提出城市形态微观运动的概念,即业主主导、自发而普遍,体现普通民众的生活意愿的广泛细微的建筑活动。城市形态微观运动代表了广大民众的生活需求,具有多方、复杂、巨大、深远的效应,其正负效应的相互反转与扩散,使得看似微小的城市形态微观运动经过积累后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田银生介绍了英国城市的“堡地循环”案例,他指出,堡地循环是历史地理视角的康泽恩城市形态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微观上的重要概念。堡地实际上就是宅基地,兴起于十二世纪,封建领主为了牟利,推动了城市和堡地一起兴起,成为自治市的必要条件。对应着中世纪城市的功能、社会阶层和空间分异,堡地成为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堡地也是中世纪城市自由的重要基石,培养了市民阶级。田银生认为,堡地及其循环是支持城市从统治工具历史性地变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从中世纪到工业革命,堡地循环是城市化进程中民众自我调节房屋供需关系、政府放任不管的典型城市形态微观运动。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与堡地循环有着紧密联系。

田银生以广州竹筒屋的地块运动,介绍了城市形态微观运动对我国城市治理的重要性。

走向空间治理的城市设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 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李昊结合个人体会和一线教学实践,分享了走向空间治理的城市设计。首先,他对增量发展背景下“自上而下”的现代主义城市设计进行了反思。第一,精英主义。设计师是带领社会前行的引路人和指明灯。空间设计训练出身的设计师在素质、知识和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第二,机械理性。倚重技术理性,忽略价值理性和交往理性。设计方案技术流程自身也受到权力结构和利益格局的深刻影响。第三,形式主义。存在普世化、标准化、理想化的终极蓝图。忽略对城市在地文化的尊重、市民日常生活的关切、群体差异需求的回应。

其次,他提出存量时代“自下而上”的设计转型。存量时代以来,城市化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建设转向已建成环境的功能提升、品质优化、活力持续、场所营造等城市作为人人之家园的基本诉求,这些诉求对存量时代城市设计的实践路径提出了新的挑战。他表示,设计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第一,应从精英主义转向公共参与。设计并非是封闭的精英阶层的技术操作,它应是面向利益相关群体的社会行动。第二,应从机械理性转向公平正义。设计并非是理性主义的技术工具和功能分区,它应是基于公平正义的实践操作。第三,应从形式主义转向场所精神。设计并非是空间形式的美学构图,它应是回应场所文脉和多元需求的适宜性选择。

最后,他表示,城市设计教学路径应回归人本。城市化前期,城市建设自上而下追求增量,以物为本在所难免。进入城市化后期,城市回归人居家园的基本认知,面对建成环境的复杂现实和多元诉求,回归以人为本和品质提升。设计强调自下而上,注重综合治理,挖掘城市潜在价值,辨析问题症结,基于真、善、美的价值体系,营造美好幸福的人居场所。

治理思维下的城市设计教学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殷 铭

东南大学

殷铭认为城市设计无论从政策领域、实践领域还是研究领域,均已超越了传统的工程技术范畴。城市设计作为空间治理的工具,有望借助其在空间结构优化、历史文脉传承、功能活动组织、风貌特色引导等方面的特长,达成空间环境品质治理能力的提升。同时,城市设计的教学应该加强城市治理思维的培养。

殷铭对东南大学城市设计课程的课程体系、城市设计地段选择进行了介绍,指出这一课程设置的目标是希望同学们通过综合性规划设计,学会运用城市设计的思维和方法解决复杂城市问题,洞悉城市未来发展趋势,树立系统观念,熟练掌握形态设计的技巧。并通过同学和教师的反馈,不断优化课程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们逐步建立起系统的治理思维。

殷铭从教案设置、设计环境、专业与城市共成长等方面思考学生治理思维培养的问题。他认为空间治理是城乡规划专业城市设计的重要维度之一,应通过精细化的教学设计、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和针对性的系统训练,加强治理思维在城市设计教学中的培养。

回归空间 精于设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谭文勇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谭文勇首先分析了目前面临的问题。第一,大尺度、多要素城市设计带来的挑战。设计的范围大、涉及的要素多、关注的内容多,分散了学生的精力。在开阔了学生视野的同时,出现分析策划过度,空间设计不足。第二,绩点导向下重成果,轻过程带来的困境。学生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迎合设计主题与强化后期表现。第三,网络时代信息获取的便利带来的问题。设计方案趋于模式化、套路化,甚至出现过度借鉴与抄袭的现象。

其次,他介绍了课程的改革。课程结构含标准化模块和个性化模块,单元1“地块城市设计”包括城市形态要素认知、城市空间的体验、地块规划设计等,单元2“个性化城市设计”可以选择旧城更新,概念性、探索性城市设计,技术支撑的城市设计等。课程回归空间,着重训练城市空间形态塑造能力,一对一辅导,强调设计过程,注重空间设计,鼓励个性与创意。

最后,他分享了初步的成效。初步实现的目标是学生的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构思创意和空间设计上,设计有一定的深度。出现的问题包括,学生们觉得场地与环境设计的能力不够,很难达到课程的要求;虽然反复强调,学生对建筑形态、尺度还是不敏感;一个人完成5公顷左右用地相对精细化的城市设计,任务量过重。下一步计划课程中进一步强化场地设计的训练,进一步强调建筑、城市空间的形态、尺度。

Communication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左至右:孙一民、殷铭、李昊、田银生、谭文勇

第一环节报告结束后,与会专家和汇报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专家们在交流互动中强调了城市规划教育的实践转型,认为应在教学中融入空间治理的实质内容,而非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专家们提倡教学应基于真实问题的诊断,而非单纯的形态设计,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家们对当前教育体系进行深刻反思,指出需要改革以适应新的规划理念,特别是在价值观方面。专家们认为,规划教育应关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平衡,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协调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他们呼吁教育和规划实践应更加注重实际问题解决,以促进高质量发展。

议题二

支撑精明营建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从信息技术教学到规划技术教学——以城乡规划专业GIS课程为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钮心毅

同济大学

钮心毅首先介绍了城乡规划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发展历程。他指出,最近10年是规划学科、规划行业最重视信息技术的十年,数字孪生、虚拟现实 、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推动学科、行业回应变化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00后青年学生是数字化时代的原住民,主动获取信息技术的学习资源的能力强,同时网络学习资源丰富,GIS技术的运用相对普遍,这就对规划专业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授提出了挑战。

钮心毅指出,规划专业学习信息技术是为了掌握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规划技术,在教学中需要区分信息技术与规划技术。他总结指出,规划专业信息技术课程需要从单纯的信息技术教学转向规划技术导向的教学,这一课程需要同时承担信息技术本身教学,更需要承担数字化规划技术教学任务。

钮心毅认为从信息技术教学转向规划技术教学,需要三个方面努力:在课程体系方面,需要与城乡规划原理等专业课程建立前置课程、并行课程的关联;在课程内容方面,以信息技术教学入手、后半段导向规划技术教学,注重GIS原理教学、减少软件操作实验教学,增加规划技术教学;在课程要求方面,与规划设计课程、规划原理、其他规划专业课程要求结合。

产教融合育人 虚拟仿真育才——产教融合视角下的乡村规划虚拟仿真教学创新设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余压芳

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余压芳首先介绍了乡村规划课程及其背景。课程定位于学生的中间学习阶段,强调团队合作和知识递进,解决学生在乡村规划实践中遇到的画图和设计问题。她指出,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并解决乡村美景背后的问题,如民居的物理性能、消防避难问题、基础设施薄弱等。规划师到了乡村,不可能只做空间,也需要解决文化空间的破坏丢失、农业污染、灾害防范等问题。

她指出,教育链和人才链要培育出乡村规划的一流人才,而产业链和创新链需要的是安全的乡村、文化的乡村和宜居的乡村。因此面对人居环境改善难、乡土文化传承难等问题,不仅需要有攻克难题的思维,还需要培养知农、爱农的素养。深入来看产教融合的链条问题,她认为,城乡规划的教育链、乡村规划的人才链、乡村振兴的产业链,以及乡村发展的创新链,这四个链条的有机融合,才是根本目标。

接着,她介绍了教学改革的创新设计思路,包括课程内容的重构、虚拟仿真实验的引入,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并结合国家级一流课程“传统村落空间认知与传统建筑营建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和省级一流课程“传统村落防火保护单元规划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这两个案例进行讲解。课程成效卓然,在教学、科研和学科竞赛方面形成了良性循环。

她表示,希望通过持续的教学改革和产教融合,培养出更多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为乡村规划教育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从空间统计到计算思维——数字化转型的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改革实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合林

华中科技大学

刘合林首先介绍了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改革的背景,一方面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对规划人才知识架构提出新要求,另一方面新技术的不断涌现革新规划理论与规划技术方法。他认为,面对空间优化内涵的改变,需要由单纯色块表达的功能关系的优化转向对更综合和更复杂的关系网络的优化;面对分析技术手段的改变,需要从传统空间统计转向计算模拟;面对规划工作模式的改变,需要从低效的人工空间优化转向快速智能的空间优化,重点由图面形式创作转向图面内容创作;面对规划交互方式的改变,需要从人与物的实体交互转向实体之间、虚实之间的综合交互。

在此背景下,华中科技大学提出了“一干两支”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三大纵向进阶的课程集群,即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主线,以形态空间设计和专项规划为支线。国土空间规划基础类课程包括测量与地图学、3S技术与运用、城乡信息及其分析;计算思维类课程包括大数据导论、人工智能导论、计算思维。设计思维是一种结果导向的解决问题方式,而计算思维是一种典型的推导式思维。在支撑条件方面,华中科技大学组件教授队伍,依托教研平台,强化政产研学融合。

最后,刘合林从互联网公司与数据公司的需求与规划人才培养出口的泛化、规划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与新技术能力的提升路径、硅基时代的来临与硅基时代规划理论的变革三个方面进行了展望。

Communication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左至右:赵渺希(华南理工大学)、张睿婕(长安大学)、钮心毅、余压芳、刘合林

第二环节报告结束后,与会专家和汇报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专家们讨论了教育改革中的技术融入与课程改革问题,强调教学中需提升教育的含金量。专家们认为,教育应保持定力,适应变化,同时重视数学等基础学科的教学,为设计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数字化趋势不可逆转,教育必须响应这一变化,开拓新方向。专家们还指出,跨学科教育面临挑战,但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绩点选择适合的学术路径。最终,他们认为教育改革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 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最后,石楠秘书长对本届东西部规划教学研讨会进行了总结发言。石楠表示,学会长期致力于为学者搭建高质量学术交流的平台,促进规划学科发展。通过今天的交流可以看到,西部院校的发展非常惊人,东西部规划教学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城市设计类和信息技术类课程是规划学科知识体系的核心课程,其中城市设计是传统的、基础的知识体系,技术类课程是增长最快,也将是各个学科比拼最激烈的领域。所以本届研讨会设置“面向空间治理的城市设计课程教学”和“支撑精明营建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两个议题,希望通过研讨推动规划专业教学的转型发展,应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治理问题以及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石楠认为,在未来发展中,要坚持以设计为学科基础以及对物质环境、空间环境的思维方式,同时打破封闭的思维,重新思考人才需求和学科定位。在教学体系中,思考如何进行特色化、针对性的教学,在坚持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下,建设特色化、地域化的课程体系。另外,要思考知识传授的技能和方法的转变。规划专业的教学除了知识、技能的传授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

感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提供照片。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 “点亮精神火炬,传承规划薪火”,第五届东西部教学研讨会在贵阳举行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聚焦“存量规划与城市更新教学”,第四届东西部规划教学研讨会在天津召开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第三届东西部规划教学研讨会 | 城乡规划转型背景下,城市更新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