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题记

诗仙李白一生作品众多,其中以《侠客行》最为豪放,这首诗中他的“深藏功与名”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雄心壮志的剑客形象。

但是现实生活中,又有谁能够真正做到心无旁骛,如同李白这般豪放不羁呢?更多的人是被乱花迷人眼,可见不是谁都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

不过在共和国的历史中,还真正有一批现代版“李白”横空出世,他们内心坚定,实乃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迟来的喜报

2000年的夏天,重庆市合川区隆兴镇广福村一户蒋姓人家里,迎来了一群当地政府的工作人员,当他们开门见山指明要找蒋诚时,蒋家的人都感到十分诧异。

很快在蒋家人的指引下,工作人员在田地里找到了正摆弄蔬菜的六旬老人蒋诚。只见他身形瘦削不过精气神十足,一张布满皱纹的脸上向人们诉说着他饱经风霜的年月。老人对工作人员的到来也感到十分纳闷,经过询问才知道对方是来送喜报的。

老人在接过喜报后,并没有表现出激动的情绪,而是镇定地将喜报锁在了柜子里,然后继续热情招待工作人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也许会好奇,为何这份喜报会“迟到”那么久呢?原来这份喜报当年因为地址填写错误,一直未曾送到战斗英雄蒋诚手中。当年重庆原和城师范学校校长王爵英,正在整理编撰《合川县志》,在档案室发现了这份尘封已久的喜报。

因为王爵英是合川本地人,知道当地没有兴隆乡,又认识蒋诚的堂弟蒋启鹏,从蒋启鹏口中听说过蒋诚,才有了是否将英雄家庭地址填错,导致无法送达的想法。于是跑到县里进行核实,结果还真是如此,因此才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荣获一等功

那是在1949年的12月份,彼时整个成都都沉浸在解放的热潮之中,21岁的蒋诚趁着这股浪潮自愿参加解放军,成为了那批“最可爱的人”中的一员。

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蒋诚跟随部队来到了朝鲜,编入志愿军第12军,1951年3月,因表现优异他被火线提拔为机炮连副班长。此后更是在朝鲜战场上开创了一个又一个属于自己的战场神话。

入朝作战期间,他先后先后参与第五次战役、金城防御作战等大小战斗400余次,并重创土耳其旅。那场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也有着他的身影,这场被称为二十世纪最恐怖的战役中,敌我双方都付出了十分严重的代价,蒋诚也在这场战役中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神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蒋诚却没有“居功自傲”,从朝鲜回来后,他仍旧在部队上发光发热,后来又因贡献突出,再次荣获三等功。

1955年响应祖国号召,他带头复员返乡,从战斗英雄“退化”为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到家乡的蒋诚,异常低调,他一直隐姓埋名过着普通的农民生活。在此期间他也不忘提升自己,在农业方面也经常推陈出新,1964年他成为了一名养蚕技术人员,靠着一手拿好的养蚕技术,不仅富裕了自家,也带动了村里人走向致富之路。

那时候的蒋诚,虽然平日里不苟言笑,但是却十分乐于助人,在大是大非上也特别有主见。村上许多人都喜欢请蒋诚去往家里帮忙处理事情,因此蒋诚在家乡里,人际关系还是十分好的。

在他的事迹被传开之后,大家在感到惊讶的同时,又不免出现一种认可心理。正是因为蒋诚这样的低调内敛的生活态度,与平日里表现出来的大局观,人们才会认为他有如此成就也不足为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人民服务,始于人民,忠于人民,显然,蒋诚用自己的热血与青春,时间与不悔,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铮铮誓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所谓“无字碑头镌满字,功过是非后人评”,或许正是有着如此豁达的心胸,蒋诚才根本不为“喜报”所动,36年过着他平凡而普通的养蚕生活吧。

其实即便蒋诚老英雄没有领取喜报,但他对国家人民所做的贡献,却一直都会留在那里。喜报没有到他手中,不过却留在了我们后人心中,这样一位勇气可嘉的战士,如何不值得我们纪念且学习呢?

如今在得知他的事迹后,在佩服老英雄的勇气之外,很显然他深藏功与名的高尚情操,更让我们敬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