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高处突然坠落,被人追赶却跑不动,在考场上大脑一片空白……噩梦会带来恐惧、焦虑、痛苦等负性情绪,让人心有余悸,久久难以平复。

尽管遭遇噩梦通常会带来不适之感,但相关研究指出,频繁梦到恐怖内容并不完全是负面的,它可能隐藏着一些未被认识的积极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百度)

噩梦是大脑的保护机制

2019年,瑞士日内瓦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脑成像技术进行了一项实验,结果表明,人们在经历噩梦时,大脑中与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相关的部分会被激活。这一现象与个体遭遇真实威胁时的神经反应有着类似或相同的特征。

经过噩梦体验后,当受试者面对恐怖图像时,他们大脑中与恐惧和焦虑相关的区域的活动程度有所下降。换言之,噩梦经历使得个体对现实中的恐怖刺激有了更强的抵抗力。

研究表明,那些在梦中经历恐惧感觉时间更长的参与者,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恐怖图像时,感受到的害怕程度相对较低。

这个试验提示,噩梦可能是负性情绪的虚拟预演,或是一种对恐怖情境的脱敏方式。通过噩梦,大脑帮我们克服、释放了不良情绪,以便更好地适应现实中的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百度)

噩梦和健康状况有关

经常遭遇噩梦困扰,可能是持续焦虑、抑郁情绪的表现,或者是在高度压力环境下产生的。如果噩梦内容大致相同,反复出现,那可能与某种创伤性经验有关联,我们需要关注噩梦背后隐藏的深层心理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百度)

此外,经常做噩梦还和以下健康状况相关:

● 心血管疾病

美国研究显示,频繁做噩梦会增加51%的高血压风险、50%的心脏病风险和132%的心梗风险。心血管病、房颤、高血压患者频繁做噩梦要引起重视,可能是疾病发生变化或加重的信号。

● 睡眠呼吸暂停

睡觉时如果时常出现呼吸暂停等情况,会使人感觉胸闷,从而引起噩梦。

● 偏头痛

偏头痛发作前,患者往往会做一些关于“愤怒”和“攻击”的噩梦。有理论认为,这是因为偏头痛导致大脑发生了多种变化。

● 低血糖

夜间低血糖是糖友常见症状,一般发生在凌晨1~3时,往往在睡梦中发作,醒来后发现自己有做噩梦、出汗、心悸、手足颤抖等情况。

● 帕金森病

英国伯明翰大学研究显示,强烈、生动且可怕的梦境是帕金森病最早的迹象之一,常做噩梦的人患帕金森病的几率是不做噩梦者的两倍。

怎么减少噩梦频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百度)

● 睡前不吃东西

睡前进食会让大脑活跃,导致夜间多梦,做噩梦的机会相应增多。睡前尤其不要吃辛辣和过甜的食物,更不要喝酒,酒精也会影响睡眠质量。

● 少看负面内容

白天频繁看到的视觉图像,更易出现在梦中。平时可以少看负面内容,尤其是睡前不要有太多声光刺激或是故事情节,不看恐怖片。

● 白天充实一点

白天尽可能过得充实一点,可以做些运动,让精力和体力都能够得到足够的消耗。

● 不要逃避压力

面对自身的心理困扰,如梦境中所反映的压力与焦虑,我们可以通过积极的态度和专业心理治疗师的引导,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来得到缓解。

● 避免反复思考

梦境里有些事物和人没有特定的意义,不必太过纠结,也不要翻来覆去地回忆、联想。如果惊醒,试着做几次深呼吸;实在睡不着,可做点事来分散注意力,比如看书,等心情平静后再接着睡。

注意:

通常情况下,梦是人的身心自我修复的一种表现,若在梦中感受不到痛苦,则无需过多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健康的生理机制保证了人们在梦乡中肌肉处于放松状态,因而梦境中的行动并不会操控身体。然而,若在梦中出现拳打脚踢等剧烈动作,这可能是“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迹象,建议及时就医。

此外,有一种被称为“鬼压床”的罕见现象,此时人虽意识清醒,却无法支配身体,常伴有失控和呼吸困难的感觉。医学上,这种状况被称作睡眠瘫痪或睡眠麻痹,通常与过度疲劳和不良睡姿有关。若遭遇此状况,尝试快速转动眼球上下左右,有助于唤醒身体,摆脱“鬼压床”的困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百度)

内容来源:广西疾控

责任编辑:水煮年糕

责任校对:水煮鱼丸